芦苇河畔有了牺盟会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4-02-15 09:25作者:晓虎来源:晋城党史网 阳城县位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的结合部,面积近两千平方公里。这里自古以来四面皆山,交通闭塞,唯有一条官道自东向西穿城而过,把阳城大地劈为南北两半。县城以南地区,分布着白桑、东冶、河北、台头、驾岭、董封、次营、演礼、桑林、西交、三窑、李疙瘩、杨柏等十数个乡镇,县城以北的地区,以一条芦苇河贯穿境内,沿河两岸分布着芹池、羊泉、西河、寺头、町店,以及芦苇河与沁河交汇处的润城、北留等乡镇。由于这个特殊的地理因素,阳城县每逢开展大的工作,历来习惯按南北两大板块组织。1936年,山西省牺盟会在阳城城乡建立基层组织时,就是分别向阳南地区和阳北地区派出特派员和村政协理员,逐村进行的。日本占领阳城后,中共晋豫区委更是根据严峻的形势,将阳城分为阳南和阳北两个县级政权,并将位于芦苇河流域的沁水县木亭、辛村两地划归到阳北县,以便于卓有成效地开展全民抗日斗争。本文着重描写牺盟会在阳北地区是如何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开展起来的。 说到阳北地区牺盟会的源头,必须提到一个关键人和一个关键村,这个关键人就是张仲芳,这个关键村就是大宁村。 张仲芳是大宁村张氏子弟。生于民国15年(1916)。他从小即有“神童”之称。6岁就入学读书,小学四年,年年名列第一。上高小后,四年八次考试,次次高居榜首。入初中时,一年内父母隔天相继而亡,家庭陷入困境,连买书的钱都没有。为了不中断学业,整个初中阶段的课本都是借上别人的书一字一句抄下来的。中学毕业时,五县学生齐集晋城会考。山西省主考委员吴菘亲携密卷到场拆封,考场内宪兵、警察持枪监堂,状极森严。许多学生未考先慌,交了白卷。更有一名学生不会答卷,情急之下在卷纸上写了“吴委员出题不难,本学生程度简单,我今住在高升店,中午去吃牛肉面”的句子,试图拉拢监考官,被人传为笑谈。但张仲芳却毫无惶惧,冷静应试,飞答如流,提前交卷退场。最后,在阳城的126名考生中,他以优异成绩勇拔头筹。一出校门,就被县教育科委派到宜壁小学任教员。两年后,因家中诸事繁乱,才又申请回到离家五里的上黄崖小学教书。图的是能够白天教书,晚上回家,就近照顾。 张仲芳人品敦厚,行为正派,且勤于思考,爱憎分明。他任教期间,正值阎锡山在山西急剧反共。阎锡山为钳制人民思想、堵塞共党渗透,强令各地各类机关、学校每天向政府职员、在校学生及民众教唱诸如“共产党杀人如割草”、“共产党共产又共妻”等反共歌曲。涉世未深的张仲芳,自然不能不按上面要求行事,还在稀里糊涂之下,被委任为本村防共自卫团团长。但时间长了,张仲芳慢慢有了自己的见解,他开始对上面的反共指令有所质疑,并亲自对真相进行调查了解。恰逢有人从晋西回来,他就找到该人打听,从谈话中得知,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曾俘获阎锡山政府委任的吉县县长琚象咸(阳城籍人),经教育释放回家。由此他认为,共产党并不象政府所宣传的那么坏,而是有人故意抹黑。从此以后,他有了自己的是非观,对上头的要求表面上进行应付,暗地里则选择一些进步歌曲向学生和当地群众教唱。 这天下午,上完文化课后,张仲芳在教室里向学生教唱一首流行新歌《毕业歌》: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沦丧! 我们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 歌声慷慨激昂,对人们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冲击。引得村中许多大人也在院内聆听。 正在这时,一个30岁左右的青年男子闯进院内,向一位村民发问:“大叔,张仲芳在这儿吗?”村民答道:“在这儿,你听,他正在教孩子们唱歌,把我们都迷住了。”青年男子道:“大叔,麻烦你叫他出来一下,我和他说几句话。”村民挥身向教室喊道:“张先生,有人找你。”张仲芳向窗外一看,正好也到了放学时分,就向学生们布置了作业,并让大家对学过的歌曲多练习几遍,然后起身起出教室。 青年男子迎上前去,谦恭地说:“你就是张老师吧?”张仲芳说:“我是,请问你是谁?”青年男子道:“我叫韩德茂,本省赵城人。县上介绍我来和你谈些事情。”张仲芳疑惑不解:“县上让你找我?我一个穷教书先生能办什么事情?”韩德茂说:“进屋去说吧,看你这文绉绉的,怎么这么不懂待客之道?”仲芳连忙道歉:“对不起!失礼了,快进屋去。”说完把韩德茂让进宿舍。 让坐沏茶,一番忙碌后,韩德茂开门见山说道:“仲芳弟,我是省牺牲救国同盟会派到咱阳城县的村政协理员。今天找你,主要是想让你参加牺盟会,并通过你,把芦苇河中下游的抗日救亡活动开展起来。” 张仲芳不解,问什么是牺牲救国同盟会?韩德茂哈哈一笑说:“仲芳弟,你在这深山孤庙里,闭目塞听,对外边的事情太不了解了,连这么大的事情都不知道,作为一个有志青年,这哪行啊!”张仲芳道:“我确实是孤陋寡闻,请韩先生指教。”韩德茂说:“牺牲救国同盟会是由阎锡山长官亲任会长,吸收各届群众参加的全民性抗日团体,这个组织的宗旨,就是不分党派,不分阶级,不分贫富,只要愿意抗日救国,都可以作为团体成员,以组成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 张仲芳两眼瞪得一般大,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颤抖着声音问道:“阎长官任会长?不分党派都可以参加?那就说明共产党也可参加?这怎么可能呢?刚刚不是起劲地还反共防共吗?怎么一下子又变成联共了?” 韩德茂说:“现在山西的形势大变了,阎锡山的立场也变了。”接下来,韩德茂把具体情况向张健民作了详细介绍 原来,红军东渡抗日的消息传出后,阎锡山生怕威胁他在山西的统治。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诸多方面进行了严密防范。但是,阎锡山哪里是红军的对手?1936年2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共两万余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并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击溃了阎锡山31个团的围追堵截,共歼敌1.3万余人。俘敌团长以下官兵4000余人,给了阎锡山沉重打击。阎锡山深感以山西一省之力难以抵挡强大的红军,急忙电告蒋介石增援,蒋介石早有染指山西的图谋,接电后大喜,立即答应阎的要求,调集10个师20万人,分两路入晋援助阎锡山。为避免全国内战爆发,保存国防实力,争取国民党政府抗日,5月2日,红军回师西渡,胜利返回陕北根据地。但蒋介石的军队在红军回师后,仍赖着不走,并且策动“河东道”独立,以挖阎锡山的墙角。与此同时,侵占华北的日军也拼命拉拢阎锡山出任“华北五省自治”总司令,实质上就是让他去当汉奸。 这样,阎锡山就面临着三种矛盾:与日本人的矛盾,与国民党的矛盾,与共产党的矛盾。日本的目标是吞并全中国。阎锡山不投靠日本人,迟早会被日本人吞灭;投靠日本人,又保不住自己的独立地位,而且要落下汉奸、卖国贼的千古骂名。在与蒋介石的关系上,蒋是掌握全国政权的统治者,阎是地方实力派。虽然阎对山西这块地盘看守很紧,但以蒋的实力和惯耍手腕的阴谋,使阎时刻担心自己“不亡于日也亡于蒋”。至于共产党,阎历来认为是他的心腹大患。但要消灭共产党,又谈何容易?红军东渡与阎的一场较量,就使阎损兵折将,大吃苦头,何况共产党倡导“枪口对外,一致抗日”,深得全国和山西人民支持。继续反共,就会失掉民心,使自己更加孤立。这真是抗日不行,降日也不行;拒蒋不行,迎蒋也不行;联共不行,反共也不行。阎锡山形容自己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哪一颗也不敢踩烂了。 阎锡山对这三种矛盾进行了反复考虑,权衡利弊,最终认为联共是一条保险的出路。他的理由是:第一,共产党是坚决抗日的,联共可以打击日本对山西的进犯;第二,共产党与蒋介石争了十年,蒋介石五次围剿,均以失败告终,说明他也不是共产党的对手。联共,可以拒绝蒋系势力进入山西;第三,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联共,既可抗日,又可拒蒋,还可争取民众支持,对他的自存与自固大有益处。 在这种实用主义思想指导下,加之共产党人朱德、周恩来、薄一波、萧克等轮番劝说争取,毛泽东又亲自写信晓以大义,阎锡山的政治态度终于有了转变,开始唱起守土抗战的高调。突出地表现是:1936年9月,在“自强救国同志会”和“军政训练班”中的秘共产党员和一部分进步青年发起成立“抗日救国同盟会”时,阎锡山给予了积极支持,并自任会长。但阎锡山老谋深算,既想抗日,又不敢公开抗日旗号,便将“抗日救国同盟会”改为“牺牲救国同盟会”, 简称“牺盟会”。,即并于“9.18”事变五周年之际,举行了公开成立大会。 韩德茂长篇大论到这里,张仲芳突然插话道:“原来牺盟会是这么来呀。这真是洞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几个月时间竟发生了这么大变化。这阎长官每天起来不知道要转多少脑子,他活得可真够累的。不过,我对这种变化非常高兴,以后咱再也不用装模作样、假眉三道的唱那些反共防共的烂歌了,我头上那顶防保卫团团长的臭帽子也可以扔掉了。” 韩德茂道:“仲芳弟说的对,现在的山西,共产党可以说已占据了半壁江山。就在今年秋天,薄一波等共产党人受中共北方局派遣到太原,利用阎锡山政治态度的转变,接受并改造了牺盟会。虽然在形式上仍由阎锡山任会长职务,实际上却是由共产党的人掌握了领导权。据我了解,在牺盟总会的7个常委中,有6个是共产党人,牺盟总会的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抗敌救亡先锋队负责人,以及工、农、青、妇各群众团体的负责人通通都是共产党员。从而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实现了共产党对牺盟会的领导。” “那牺盟会具体怎样活动呢?”张仲芳又问道。 韩德茂:“牺盟会虽然是一个官办团体,但又不同于阎锡山政府的其它官办团体,它是主张抗日的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的革命联盟。牺盟会的组织,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田园,从机关到学校,都要普遍建立起来,全省有以各方面代表为执行委员的牺盟总会,这是牺盟的最高领导机构,总会在各专署设中心区,中心区下设县、区分会。比如阳城牺盟会就是省牺盟总会的一个分会,你们五区牺盟会就是阳城县牺盟会的一个分会。再往下,还要在各行政村设立村牺盟会,直接受各区牺盟会的领导。有了这一套组织机构,就把各方面群众在抗日救亡的号召下联合到一起。工人、农民、学生、士兵、商人、宗教徒、老人、青年、妇女、儿童、还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旧军政官们中富有民族感的开明人士,甚至还有海外归来的爱国侨胞,都可以吸收到牺盟会中来。” 张仲芳猛一击掌,赞叹道:“好,太好了!共产党里就是有能人呀,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能把阎锡山那样的人拉过来,非有大智慧是难以做到啊。我张仲芳是衷心佩服。”停了停,他又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韩先生刚才这一番讲述,使我有豁然开朗之感,不过,我还想问一下,韩先生除了向我宣传这些,对我还有什么要求呢?” 韩德茂说:“这正是我要和你说的最要紧的事。我来到阳城后,就有好多人向我介绍了你的情况。说你是青年俊才,心存正义、敢作敢为。刚才,我又亲自看到了了你教学生唱歌时的那种爱国激情,目睹了村民对你的信任和好感,印证了大家所言不虚。这也算是我对你的考察吧。来前,我已征求县区牺盟会的意见,决定让你回大宁行政村组建村牺盟会,听说这个村群众基础不错,还听说你和村里的联系也很紧密,做起事情来比较容易。那么就由你担任村牺盟秘书,也就是负责人。另外再设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两个职务,人员由你挑选。你看怎么样?” 张仲芳迟疑地问:“你们就这么信任我?我能挑好这副担子吗?” 韩德茂说:“从现在开始,就不再分你们我们了,咱们就是一家人了。什么事情都是摸索出来的,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我对你说的话,就是代表上级牺盟会所作的决定。” 张仲芳说:“那好吧,我就试试看。不行韩先生可以再选人。” 韩德茂严肃地说:“在大宁村建立牺盟会,对于整个阳北地区具有示范和先导作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张仲芳道:“那好吧,我服从你的安排。” 韩德茂想了想,又叮嘱说:“有几点提请你注意。第一,今后,我就是你的直接联系人,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可到区上和县里找我。区里就不用说了,闭着眼你也知道。县牺盟会设在县城内原来的当铺院。第二,你挑选的搭档,一定要是忠厚可靠之人,不能选那些奸滑取巧之徒。第三,你要牢记我们的策略,就是时刻打着阎锡山的旗号,做什么事情都要说山西话,戴阎锡山的帽子。这样,我们就能避免顽固势力的攻击。第四,你的老师职务不能丢,至于防共保卫团,预计随着牺盟会活动开展会自行消亡,或并入牺盟会。你的团长一职也就随之消失,组织上清楚是怎么回事,你不要背这个包袱。从现在起,你可利用近家之便,白天教学,晚上回家组织宣传。这样,既能保证生活来源,又能为抗日作出贡献。秋假寒假,更可以常驻村里了。” 张仲芳点点头:“我懂了。”想了想又道:“还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第一,参加牺盟会,要履行什么手续?第二,牺盟会除三个负责者外,应建立些什么组织?第三,村牺盟会怎么一种成立方式?” 韩德茂说:“这正是我要交代你的。关于履行手续,凡入会者,必须本人自愿申请,并有一名介绍人,还要填表签名。这是必须的程序。”说着拿出一张表格,张健民接过一看,这张表起首赫然写着:牺牲救国同盟会入会志愿书。再往下一行是誓言:余誓以至诚加入牺牲救国同盟会,担任工作到死不渝。誓言下为具志愿书人和介绍人签名处。再往下为表格,依次为姓名、年龄、籍贯、职业、担任工作等,最后两行是注意事项。张仲芳暗想,这可真够细的。 韩德茂又道:“关于牺盟会的具体组织,可以先建立组织训练委员会,宣传训练委员会,设负责人若干。把工作先开展起来,然后还可根据村民的年龄、职业,逐步建立抗敌救亡先锋队、自卫队、农会、工会、妇会、儿童团等具体的团体。在某种程度上,牺盟会要起到村政组织作用。” “关于牺盟会的成立形式,为了宣传群众扩大声势,在筹备工作做好后,可以举行一个成立大会,到时我要去,还要邀请县区牺盟会有关领导同志参加。” 张健民高兴地说道:“太好了。” 韩德茂接着道:“我们牺盟会还有自己的会歌,歌词的大意是:诸位同胞,不要伤心,只要我们组织起来,同鬼子拼命就有出路……我们是牺盟会员,我们生长在山西,我们战斗在大西北的高原……。你回去后要把牺盟会歌在民众中广为传唱,激励大家的斗志。”说着轻轻地哼起了会歌的曲调。张仲芳也情不自禁地击节相和,两个热血青年一时沉浸在共赴国难的悲壮气氛中。 秋假后,张仲芳常住村中,开展了建立牺盟会的活动。 他首先挨家拜访了几位在村中素有声望的士绅,诸如王壁、何象覆、琚景玉、张清、刘润、郭尚志等人,向他们传达了建立牺盟会的意图,并特意交待这是阎锡山长官领衔的抗日大事。一听阎锡山的名头,这些土绅心里纵有千般想法,口头上也只敢说这是好事,应该拥护。 接下来,他又分别串连了平时与他联系紧密且有影响力、号召力的贫家子弟,主要有:郭维邦、张仲荃、刘士惠、刘补魁、刘嘉珍、刘申四、王学信、梁万章、琚景云、琚茂、琚天贵等20余名骨干。以及民国24年(1935)为抗租抗税、反抗暴政而自发组织的70余名农民监政救国会成员。依靠这些骨干,进行挨家串户的宣传发动。 张仲芳还联络本村学校的几名教师,连天连夜赶写张贴宣传品,村内到处贴满了“拥护蒋委员长”、“拥护阎司令长官”、“拥护牺盟会”、“全民抗战,共赴国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誓死不当亡国奴”等大字标语。牺盟会会歌也在村民中开始传唱,全村的气氛象一锅沸腾的开水炽热烤人。 在广泛发动的同时,张仲芳根据各个骨干的情况,拿出一份组织机构名单: 牺盟支部秘书:张仲芳 牺盟支部宣传委员:郭维邦 牺盟支部组织委员:琚景云 牺盟支部下辖的具体组织及负责人: 组织训练委员会主任:张仲芳(兼) 宣传训练委员会主任:琚景云() 抗敌救亡先锋队队长:刘补魁 农会主席:张仲荃 工会主席:刘申四 青救会会长:刘士惠 妇救会会长:董林之 青妇会会长:张玉秀 剧团团长:郭维邦(兼) 儿童团团长:张魁元(旭东) 是年秋冬之交,省牺盟会特派员要崇德、村政协理员韓德茂、县牺盟会长胡晓琴、五区区长王永盛、区牺盟会长张春发一行,到大宁村隆重召开了村牺盟支部的成立大会,并正式宣布了对张仲芳等人的任命。 此后不久,韩德茂又在大宁村召开了阳北地区各村镇负责人参加的现场会,大家实地观看了在村牺盟会领导下各群众组织开展的活动,听取了张仲芳关于建立村牺盟会的具体做法,深感获益匪浅。从此,牺盟会组织在阳北地区达到迅速普及,全民参与的抗日救亡活动,在芦苇河两岸形成蓬勃之势。 (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凭栏观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