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送”中感悟群众路线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4-03-08 16:02作者:王凤口述      王卫斌整理来源:晋城党史网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堪称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党的创建者之一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早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他特别提出了关心群众生活和注意工作方法的问题,再三强调:“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广大党员干部在毛泽东正确路线的指引下,自觉践行党的宗旨观念,“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分田地,夜打灯笼访贫农”,传颂一时;“真心实意为群众,柴米油盐都想到,问寒问暖情义重”,蔚然成风。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决心、人民政府执政为民的诚意,赢得了工农兵劳苦大众的理解和支持,平添了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实力和底气,最终成功地夺取了全国政权。

但是,随着那段风云激荡、战火纷飞的历史渐去渐远,曾几何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国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社会上拜金、享乐、特权和极端个人等各种腐朽思想沉渣泛起。个别身为人民公仆、群众利益代表者的党员干部越来越像势利市侩,“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心,被转移到了“密切联系富人”、“为人民币服务”,城乡“剪刀差”、贫富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党群、干群关系无庸讳言地出现了裂痕和对立。

本人也不例外。我的祖祖辈辈原本都在农村,父亲通过挤高考“独木桥”,好不容易才得以“洗脚上田”,落户城镇。我在他创造的条件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一帆风顺地念完了大学,考进了政府机关。虽然每年清明节我还会回老家一趟祭祖扫墓,尽管父老乡亲对我关爱有加,但我内心深处已经扎起了一道根深蒂固的藩篱。农村的贫穷落后,农民的辛苦麻木,顶多只能让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淡而不厌、敬而远之。直到最近我受组织派遣下乡,开展“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活动,接触了一些弱势群体、经历了一番人情世故之后,犹如醍醐灌顶,恰似白水鉴心,直“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刚开始,我对农村政策、农业技术和农家生活一窍不通,也不懂工作方法,在对驻点村包扶对象全覆盖走访、宣传过程中,可谓受尽了冷眼,碰遍了钉子。住在临时棚屋的刘大叔冲着我大发牢骚:“送什么送?去年我家火烧了房子,你们让我把现场拍下来存档备案,但一年多了鸟毛也不见一根,反而花了老子几十块钱!”差几分高考落榜回乡的钟大哥更是忿忿不平:“装什么装?你们一杯清茶、一叠报纸,坐在空调房里混日子、拿高薪,生病了有公费报销,退休了还要政府一包到底。可怜我们农民吃饭只能靠天,生死完全由命,做国家公民的差别咋就这么大!”

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暗中告诫自己:“三送”工作一定不能漂浮、走过场,必须拿出真心诚意,采取实际行动,才能有效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增进互信。我们了解到罗大婶新近死了丈夫,她本人又因腰椎骨折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还有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需要供养,面对极度困境,罗大婶不由得产生了寻短见的念头。我和同事们一边拿好话鼓励、安慰她,一边向上联系、申请救济款,并且多次自掏腰包赠送生活物品,终于帮助她家渡过了难关。婆媳俩转悲为喜,向着我们倒头便拜,发自内心地连称:“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公家人!”

走进孤寡老人杨大伯家里,只见里面阴暗潮湿,蟑螂、老鼠成群结队,一股臭气扑鼻而来。若在平时,有洁癖的我肯定会掉头就跑,但我想到自己的“三送”干部身份,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立即挽起袖子主动帮他清扫垃圾、拾掇家什,然后坐下来和他拉起了家常。临走时,我掏出身上所带不多的零钱硬塞给他,可他眼眶里噙满泪花,竟然拒绝接受。原来他举目无亲,长期以来难得有人上门找他说话,更别提年轻女性、“公家人”,今天我跟他一席谈,无疑给了他莫大的温暖和慰藉。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通过这次“三送”活动的实践锻炼,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了作为当代青年干部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一定不负毛主席的嘱托,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坚决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群众路线优良作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