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用人艺术的大智慧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3-11-01 00:00作者: 吴跃军(侗族) 曹秀连来源:晋城党史网 ——以毛泽东解放战争时期北挺林彪南遣粟裕为例 内容提要:毛泽东身边有一批能征善战、智勇双全的将领,毛泽东对军中诸将的指挥才能、谋略水平、品质特长知之甚深,因而能因其特点委以重任。解放战争打天下时期,贯彻胜利第一、大局第一、军事第一原则,不拘一格破格提拔年轻优秀将领作为战略区统帅。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北挺林彪,南遣粟裕,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对林彪指挥才能十分欣赏,在赴东北的20多个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任命林彪为东北战略区党政军一把手,让四个政治局委员担任副手。毛泽东对粟裕在苏中战役中七战七捷的战绩予以很高评价。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在南线屡战屡胜,毛泽东不拘一格,委以重任,在司令员在位的情况下,赋予粟裕副司令员华东战略区战役指挥主将重任。毛泽东的用人艺术闪耀马克思主义光辉,对今天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毛泽东说:领导工作实际上有两件大事必须抓好,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率领将大批将帅与国民党军队作斗争,三年时间解放了除台湾以外的中国大陆领土,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知人善任得天下!这是与毛泽东主席用人艺术的大智慧分不开的。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毛泽东把部队的指挥权交到了一野彭德怀、二野刘伯承、三野粟裕、四野林彪的肩上,特别是对林彪、粟裕的大胆任用和破格提拔,将帅协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加速了解放战争进程,为提前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北挺林彪,南遣粟裕。一时瑜亮,平分秋色。我们以林粟为例来看一下七大后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任用七大中央委员、候补委员过程。1945年6月19日在延安召开的七大选举了44名中央委员,33名中央候补委员。 林彪(1907.12.5-1971.9.13)在44名中央委员排名第六。粟裕(1907.2.5-1984.8.10)在33名中央候补委员中排名13位。1945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林彪排在中央军委委员第八位,粟裕没有入选中央军委委员。林彪、粟裕的排名和中共中央在解放战争任用及两人在东北,华东的位置有关,粟裕三让帅位和三次斗胆直呈,也决定了林彪、粟裕的政治走向和将帅之分。 在有4位政治局委员坐镇的东北战略区,不是政治局委员的中央委员林彪当了东北局、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党政军一把手 王夫之说:“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先看看林彪任用情况。1945年8月25日上午,延安东关机场一架美国军用飞机轰然腾空,开始了一次非同寻常的航行。林彪等21位共产党将领们立即奔赴各解放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林彪被派往山东,拟任山东军区司令员,8月26日林彪在罗荣桓病假期间代理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兼山东军区政治委员。9月14日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曾克林关于东北情况的汇报。会议根据刘少奇的提议,决定成立东北局,以彭真、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彭真为书记。9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各中央局、各区党委电:“中央决定成立东北中央局,以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并以彭真为书记。东北局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接受其领导。”途中奉命转赴东北,10月31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已经6年半没带过兵的林彪任总司令员,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从1945年8 月以后,陆续被派往东北的就有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20名。他们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书记彭真、陈云;政治局委员高岗、张闻天;中央委员林彪等。194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向东北局发出由刘少奇起草,经毛泽东修改的关于东北局主要领导干部重新分工的决定电报:“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五人组成东北局常委。中央认为,这种分工在目前情况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诸同志必能和衷共济,在重新分工下团结一致,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而奋斗。”林彪升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毛泽东很了解林彪的个性,本着共产党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战争军事展开,决定由林彪担任东北一把手,解决党政军统一问题,并且又任命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为副书记。纠正了过去东北局只有一个书记,无法召开东北局会议,统一决策的混乱情形,结束了作为军队指挥员的林彪,连东北局成员都不是,形成多头指挥,又无指挥的尴尬局面。7月7日,东北局扩大会议通过“七七决议”,出席会议的有在东北的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共19人,及部分党政军领导干部。最后达成一元化领导由林彪全权负责党政军统一指挥模式。 在司令员在位的情况下,中央赋予副司令员粟裕负责华东战略区战役指挥重担,中外战史均无先例,创造华东三雄(司令员、政治委员、前委书记三人分担)局面,直到中央任命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两个一把手职位。 古人云:“三军之势,莫重于将”。后看粟裕任用情况。1945年 10月6日 华中局向中共中央报告华中分局和苏皖军区(后称华中军区)组织方案,提出“华中分局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任常委”,苏皖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员。10月8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复张云逸、饶漱石、曾希圣电:“同意粟裕留华中任司令,……统一行政。” 10月15日粟裕在华中局看到中共中央任命他为苏皖军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的电报,当即向华中局负责同志提出建议,并直接发电报给中共中央,请求由张鼎丞任司令,自己改任副职。10月24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复华中局电:同意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张鼎丞、刘晓五人组织华中分局常委,以邓子恢为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华中军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书记兼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粟、谭到前方工作,指挥野战军,邓、张留后方工作。 10月27日,粟裕再次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建议以张鼎丞为司令。10月29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复华东局、陈毅、黎玉电:“粟裕十月二十七日两电均悉。其提议是有理由的。(一)中央同意以张鼎丞为华中军区(不称苏皖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并兼华中野战军司令。” 这是粟裕一让司令。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战役指挥解释说:方面军、集团军(军)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战役行动的组织指挥。主要是:根据战略方针、意图和受领的任务以及战区敌情、地形等情况,定下决心,制定战役计划,确立所属部队的任务和部署,组织协同和保障,掌握和使用战役预备队,指导重要战斗等。1946年10月15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复陈毅、张鼎丞、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谭电指示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后(即随后成立的华东野战军)的指挥体系:“十五日子时电悉,决心在淮北打仗甚慰。”“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复电商贻误战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陈、张、邓、曾、粟、谭六人除陈毅是中央军委委员外其他5人均为华中分局常委。除粟裕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外,其他5人均属中共中央委员。在司令员在位的情况下,党中央赋予副司令员以战役指挥权,这不仅在当时各战略区、各野战军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1994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刘华清代表中央军委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追忆粟裕同志》文章说:“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光辉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8年4月30日,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粟裕着重汇报了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采纳粟裕的建议。5月7日毛泽东约粟裕谈话,传达中共中央决定,调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到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工作。毛泽东对粟裕说:“陈毅和邓子恢到中原局工作,今后华野就交给你来搞”。粟裕再三请求陈毅仍留华野,后又建议继续保留陈毅在华野的职务。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陈毅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职务,“陈在华野党政军职务由粟裕代理”。为加强中原局的领导,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决定》,确定凡陇海以南长江以北至川陕边区,均属中原解放区。中原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12人为委员。关于军队方面的职务任命:陈毅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这就是粟裕的二让司令。陈毅是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委员,我们理解粟裕的处境。华东野战军四个兵团并不在一起作战。分属中央军委、中原局、华东局指挥。粟裕立下军令状,让掉了职务,责任没有让掉;让掉了荣誉,失败你跑不脱。粟裕后来他在回忆录中谈到:“我深感自己的担子沉重,觉得这次是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把仗打好,以战场上的胜利来回答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殷切期望。” 1948年5月30日中央军委任命粟裕“兼华野副政委,负担副政委各项工作责任,并于陈毅同志不在华野总部工作时代理政委职权”。1949年6月17日中央军委复华东局并告粟裕等电,同意华东军区及三野指挥机构设在南京,粟裕兼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及中共南京市委书记。 7月13日率领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领导机关由上海移驻南京。 7月30日发出致中央军委电,考虑到解放台湾作战的需要,建议华东海军暂缓北开。中央军委于8月2日复电:“同意粟裕陷午(30日午时)电意见,张爱萍海军系统暂时不迁青岛,并仍归华东系统即归粟裕指挥”。1950年7月上旬毛泽东主席提议,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国防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中国国防问题。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毛泽东于13日批示:“照此执行”。华东局书记兼华东军区政治委员饶漱石,华东局第二书记、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华东局常委、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前委书记粟裕这么三个人成为华东三雄,三个一把手。最后达成党政军多元化领导,粟裕由副司令员专门负责战役指挥到代司令员、前委书记分管军事模式。一直到1950年7月13日中央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才改变对粟裕的任命。真正放权、大胆任用,达到人权和事权、党权和政权的统一。 在华中区新四军系统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中央委员9人:饶漱石、张云逸、陈毅、郑位三、曾山、邓子恢、张鼎丞、李先念、谭震林,中央候补委员11人:黄克诚、王首道、黎玉、陈少敏、刘晓、刘长胜、粟裕、王震、宋任穷、曾镜冰、刘子久共20人。加上后来中央政治局委员康生(华东局副书记)在鲁中任职,共21人。特别是有中央军委委员陈毅在中原局情况下,粟裕能够在20多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胜出,是他大兵团指挥的军事才能、实事求是的战略才能、斗胆直呈的人格魅力所致;更和毛泽东对粟裕的任用不拘一格、量才任用有关。对粟裕的提拔和重用,更是毛泽东“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点睛之笔”。粟裕既没有上过军校,也没有出国留过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由士兵成长起来的将军。正是因为毛泽东数次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才促成了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从而成就了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 七大选出11名政治局委员,派去东北4个,陈云、彭真、张闻天、高岗,占1/3强;76个健在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去到东北20个,占1/4强。林彪这时只是中央委员,彭真是东北最高首长——东北局书记、东北联军政委,但后来局面不利,毛主席下决心易帅,把东北交给林彪,任命他做东北局书记、东北联军总司令兼政委,彭真成了他的副职。这个决策在今天很难想象,用一个中央委员当书记,用四个政治局委员当副书记。 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毛泽东用人的原则性主要体现在他的“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与“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上。他不拘一格选拔任用人才,更表现在他反对论资排辈,主张大胆起用在斗争中涌现的、比较年轻的杰出人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毛泽东在这方面的用人艺术体现了他高超的工作艺术和革命智慧。在战争年代,一切以战争胜利为最后的检验指挥,胜利是第一位的任务,林粟均光荣完成了中央下达的任务,从指挥环境和成就来看,粟裕的难度大于林彪,粟裕的指挥环境在全军是最差的。 毛泽东用人艺术显示大智慧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知人善用,选好班长;第二、不求完美,但求兼备; 第三、破格提拔,又红又专;第四、五湖四海,任人为贤; 第五、不惟资历,敢压担子;第六、互相制约,用人所长; 第七、整体布局,科学组合;第八、不拘一格,量才使用; 第九、平衡结合,照顾山头;第十、宽严相济,赏罚有度。 通过上述事例和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毛泽东的识才爱才艺术,是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很值得学习与借鉴。毛泽东的用人艺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大智慧的光芒,对今天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军事文选》《毛泽东传》《刘少奇年谱》《周恩来军事文选》《粟裕文选》《粟裕年谱》《粟裕回忆录》《粟裕传》《彭真传》《网同纪念馆•林彪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 (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征文选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