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固战斗——模范的诱伏战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3-11-23 13:33作者:吴齐仁来源:晋城党史网 香城固战斗,是1939年春,在日军对冀南平原发起大扫荡之际,八路军第129师实施的一次模范的诱伏战斗。 这次战斗,以小的代价,干净、全部、彻底地歼灭了日军一个加强步兵中队,打击了日军的狂妄气焰,鼓舞了根据地的广大民众,对巩固冀南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控制平原、聚歼八路军129师的企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战斗前的敌我态势 1939年1月,日军以第10师团主力、110师团、14师团、27师团、114师团各一部,共3万余人,分11路先后由石家庄、邢台、邯郸、大名、聊城、德州等据点出动,对冀南根据地发起了大规模的扫荡,急于占据城镇要点,控制交通要道,压缩129师主力于狭小地区,然后聚歼之。 当时,冀南根据地拥有30余县的广大地区,全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已经建立,群众已经初步发动,部队也有很大发展,129师领导机关和一部主力正在冀南。这些,是粉碎日军大扫荡的有利条件。 但是,平原地形便于敌快速部队行动;而我军和冀南民众还没有在平原进行反扫荡作战的经验;而且,在根据地内部还有国民党顽固派军队鹿钟麟、石友三、张荫梧等部可能趁机捣乱,也必须加以提防。这些,是我军面临的困难因素。 根据上述态势,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决定: 将主力及地方部队区分为385旅、386旅、青年纵队、东进纵队、先遣纵队等几个集团,分区活动,控制广大农村,寻机歼敌; 各集团派出游击队与敌接触,不断袭扰、消耗、疲惫敌人,捕捉战机,打击扫荡之敌。 386旅集团,包括386旅新1团、补充团、344旅688团、东进纵队3团、先遣支队三大队及冀南自三分区部队。这些部队中,包括了一支骑兵连和一支自行车队。该集团机动于曲周、广平、肥乡以东地区,对由邯郸及邢台出犯之敌,进行了不断的阻击、伏击与袭击,并先后袭入广平、肥乡、曲周、鸡泽等城,给敌以杀伤与消耗。 战斗决心与部署 1939年2月上旬,扫荡之敌在占据了束鹿、钜鹿、广宗、威县、临清、武邑等城后,开始以全力向我南宫、枣强、冀县地区合击;而以一部兵力守备已占城镇据点,维持其后方补给线。 威县,是扫荡之敌后方补给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由第10师团40联队一部守备。周围之曲周、广宗、清河等城,则仅有少数敌人。广大乡村与威县以南之邱县、馆陶地区,尚在我手。 当时,日军气焰甚为骄横、狂妄,每次遭到我军袭后,必派部队追击,寻求报复。 第386旅旅长陈赓、政治委员王新亭、副旅长许世友(1939年1月22日任职)掌握了日军的这一行动规律,并了解到威县县城是日军的重要据点,守敌较多,附近其他县城驻敌较少的情况后,决心将386旅作战集团的主力,隐蔽集结于威县以南的香城固附近的多沙地区,以小部队连续袭击威县之敌,诱敌出犯,予以歼灭。 战斗部署是: 以688团位于西李连村、北刘庄、马落堡、张家庄、香城固地区,补充团位于南香固、庄头;新编第1团一个营位于西孝固,警戒曲周城方向;骑兵连依托第什营、南草场,向威县之敌侦查、游击,并担任诱敌任务。 旅部,位于香城固。 战斗经过 2月7、8、9日,东纵第3团、新1团、688团等各以一部,连续袭击了威县、曲周等城,每次均袭入城内,以短兵火力给敌杀伤。 威县之敌,恼羞成怒,遂抽调40联队所属安田步兵中队,附炮3门,分乘汽车8辆,组织快速部队,由一名大队长率领,于2月10日上午,向香城固地区扫荡,意欲驱逐我游击部队。 12时许,日军进至南草场附近,经我骑兵连阻击,将其大队长打伤,将翻译击毙。日军当即展开队形还击。 骑兵连佯装撤退,故作慌乱,向香城固方向且战且退,一面诱敌追击,一面争取时间,使主力部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日军果然中计,尾随骑兵连而来…… 386旅首长见日军已经上了诱伏圈套,即下决心在香城固地区歼灭该敌,遂命令688团1营在香城固担任正面阻击;主力在张家庄、马落堡,补充团集结于庄头,构成“袋形”阵地;新1团除以一个营箝制曲周敌人外,主力运动到张家庄、马落堡以北地区,准备切断日军归路。 30分钟后,日军追至香城固,向688团1营阵地猛扑。该团以猛烈火力回击,击毁日军汽车一辆,挫败了日军的攻击。 于是,日军改向香城固东北角进攻,突入村内,占领了几栋民房,但在我坚强阻击之下,难获进展。 日军在我三面火力扫射之下,死伤累累,气焰大挫,至17时,向西北方向突围,但被我在张家庄、马落堡的部队所阻,其归路又为新1团截断,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战至黄昏之际,陈赓旅长下令,四面向日军发起冲击。 日军拼命抵抗,并施放毒气。 我军虽然有不少人中毒,但陈赓指挥若定,立即下令向敌军发起冲锋,使敌军在近距离内无法再使用毒气弹。 将士们用手榴弹和刺刀,向日军冲杀……经40分钟的激烈战斗,日军终于被全部歼灭。 此次战斗,经过长达8小时的硬仗,毙敌大队长以下200余人,生俘8人,缴获山炮1门,92步兵炮2门,迫击炮1门,长短枪数十枝。我军伤亡仅50人。 日军遭此打击后,次日即以两架飞机掩护汽车70余辆,载兵力2000余,向我军实施报复。 我军则利用卫河两岸日军第10师团与第114师团的结合部,先向丘县转移。日军向丘县追击时,我军又突然转至馆陶以北的尖冢附近,使日军再次扑空。而我军则渡过卫河,转移至冠县地区休整。 香城固战斗,是粉碎日军对冀南大扫荡中的一次主要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创造了平原反扫荡作战的光辉战例。 几点经验 (一)掌握日军的行动规律,制造和扩大其弱点,捕捉战机,诱敌于我最有利的地形,加以聚歼,是此次战斗的第一个特点。 日军自持有据点的依托,还有便利的交通,如遭袭击,可以迅速得到增援;尤其是正当其主力扫荡期间,自以为在大军压境之下,八路军129师主力早已逃遁,因而更加骄横狂妄,只要遭到袭击,必定穷追猛打。386旅首长正是了解并利用了日军这种骄纵情绪,以小股部队连续袭击,使其交通受到威胁,诱其出动,又以骑兵连故意示弱,诱其穷追,毫无戒备地远离据点,以致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增援。从而,造成了我军聚歼敌人的机会。 (二)隐蔽我军的行动和意图,是此次战斗的又一特点。 386旅集团活动于香城固地区,已非一日。然而,由于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部队又注意保密,所以日军并未发觉这支主力部队的存在;加之旅首长又令小股部队进行不断袭击、骚扰,使日军误认为是当地游击队在活动。日军这种错误的判断,正是其敢于远离据点、孤军深入的原因。 (三)选择阵地良好,部署适当。 香城固有围寨可以作为屏障,而且筑有防御工事,利守不利攻;周围地区多沙,可以阻滞日军快速部队的行动。 我军置主力一部于此,做正面防御,主力部队则在香城固东北之庄头及西北之张家庄、马落堡地区构成“袋形”阵地,隐蔽待伏;又以新1团前出香城固的正北方。这样,就使进攻香城固的日军处于腹背受击、既不能进又不能退的困难境地。 (四)战斗指挥好。 当发现日军向南窜犯,决心消灭该敌时,即令骑兵连于南草场附近加以阻击,后佯装慌乱,且战且退,既引诱敌军前进,又争取了主力调整部署、进行战斗准备的时间。 出击时间亦选择得当:即在我军构筑工事以充分发扬火力,给敌有生力量以极大杀伤之后,再发起冲锋,以手榴弹、刺刀解决战斗,减少了我军的伤亡。 刘伯承的赞赏和蒋介石、卫立煌的嘉奖电 香城固战斗后,在129师师部总结经验时,刘伯承师长和陈赓旅长有一段对话,很是生动。 刘伯承说:“386旅的口袋阵布置得好!其优点,第一是,善于示弱于敌,特别是激发了敌人轻视我军的骄纵心理。第二是,善于把敌人诱导到机动的围攻位置,而且把附近的房屋都占领了,让日军没有办法固定,也没有办法逃脱。第三是,善于协同动作……” 陈赓接过来说:“可是,我们组织的力量还不强,特别是三面围攻时,火力组织差,以致出现了一小部分自己打自己的事。再有,就是打扫战场马虎,这个毛病还没有克服,有许多军用品,甚至大炮都抛弃在战场附近,第二天被老乡和清点战场的人员拉回来了。” “缺点是有的,今后注意就是了。这次战斗,敌我伤亡的比例是四比一,我们的代价是小的,是赚钱的生意。这是个模范的诱伏战,应当表彰。” 香城固战斗后,蒋介石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分别致电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嘉奖第386旅,刊登在1939年2月21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华北版)。 蒋介石的电文是: “朱总司令玉阶: 刘师陈旅努力杀敌,斩获颇重,殊堪嘉许,即希传谕嘉勉。 中正 寒” 卫立煌的电文是: “朱总司令 彭副总司令 ×电敬悉。刘师陈旅聚歼威县南犯之敌,并多俘虏,至深钦慰。 卫立煌 (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课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