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战斗英雄”时来亮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3-11-23 13:45作者:黄根喜     审稿:赵序林来源:晋城党史网

时来亮同志出生于1927年9月14日,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碾槽洼村人。从小因家庭贫困,11岁就跟着大人去河南卖煤,13岁下煤窑挖煤,15岁参加村里的儿童团任团长,17岁担任村里的财粮委员。1944年7月参加革命,1946年参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荣立特等功两次、大功八次。1950年,在全国英模代表大会上被授予“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国难临头   积极报名去当兵

  时来亮从小亲眼看到军阀混战以及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勃勃侵略行径。这伙强盗烧老百姓的房屋,杀无辜的群众,抢农民的牛、羊,财产。用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残害百姓,惨无人道。他经受战乱之苦,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之志,一心参军去保家卫国。18岁那年,他在村里带头报名去入伍。当时,入伍优先兄弟们多的青年人去参军,他被参军的政策卡在了门外。

  第二年夏天,国民党大规模地向解放区调兵遣将,打起内战。党中央毛主席发出号召:全民总动员,“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时来亮再也坐不住了,他于1946年再次报名参军,当胸佩大红花时,心里高兴极了。临走之前,其父亲有病,母亲哭叫着不让儿子走。时来亮觉得国事、家事,国事为重;小家、大家,小家在后。只有保卫好国家,才能保卫好家乡。他毫不忧虑告别家乡和亲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他刚到部队后,连子弹都不会装,手榴弹也不会扔,由于战局紧迫,来不及训练,第二天编入连队,第三天就出发了。在行军路上,他一切从头开始学起,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行军中老兵与新兵交流思想,勾通感情,有时说,有时笑,有时专门蹦跳一下,来磨炼新兵的胆略。

行军快接近战地还有一里多路程时,前面传下命令,不准说话,不准咳嗽,轻步继续前进。时来亮是第一次入伍,第一次随部队出发上前线,虽然还未看到敌人的影子,但这种鸦雀无声的行军,使他心里有点紧张。由不得嗓子发痒,自己控制不住连续咳嗽了几声。班长急速跑到时来亮跟前低声告诉说:“快拾块小土吃下去治止嗓痒”。时来亮听了后,顺手从地上捡起一小块土,放进嘴里嚼了几下便咽进肚里去了。止住了咳嗽,保证了军队的安全行军。

                       

   首次参战   跟随部队学打仗

  时来亮同志首次参战,就是攻打赵城孙堡,他心里对打仗没有一个底,当时有点思想紧张。在开战前,班长简短地布置了任务,时来亮似懂非懂,似知非知,此后,他跟着班长投入了战斗。那天黑夜大炮和机枪声连成一片,子弹从头上嘶……嘶……地飞过来。他第一次看到战场上抬下血淋淋伤员,第一次听到子弹从耳旁飞过去的感觉,第一次学会利用地形地貌掩护自己。当跟着班长刚跳出战壕,敌人的轻重机枪子弹,哗哗地打了过来。那时,全班的任务是追抓俘虏,他想到别人抓到俘虏,自己没有抓到俘虏多丢人。于是鼓起勇气,不管敌人子弹有多么厉害,一股作气拼命地向敌人冲去。在追击中,他听到玉米地里有响动声,便大声喊叫:“谁?”无人吭气。他又继续大声呐喊:“快出来投降,不出来我就打死你。”那边应了话:“我投降、我投降。”时来亮继续喊:“缴枪不杀”。敌马上说:“我缴枪,我缴枪”。一个国民党士兵,牵着一头小毛驴从玉米地走出来放下武器缴械投降了。

  首次参战,时来亮同志缴获了一个俘虏,一头毛驴,几袋面粉。这时,全排都感到惊奇,大伙纷纷赞赏时来亮,感动的他连饭都吃不下去。当时来亮回想战场那种特殊情景,一幕又一幕闪现在他的眼前。牺牲的同志一大片,其中有一个穿着白底布鞋的战友,手里紧紧抱着个篮子,里头放有六颗手榴弹。他名叫小卢,是衙道附近岭东村人。与他一起当兵的老乡,第一次上战场就牺牲了,心里特别难过。这更激发起时来亮的作战斗志,恨不得当天就替老乡报仇!

  赵城孙堡战役结束后,时来亮同志明白了一个道理,打仗不可怕,敌人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战斗无知,对敌人胆怯。此战役后,部队进行整休军训了20余天。这时,时来亮接到母亲的来信:“亮儿,家里现在一切都好,大、小人都平安,地有人种、水有人担、烧煤有人拉,一切优待的都很好,照管的周道。你要好好学习,服从上级命令”。

母亲的一席话,更有力地坚定了时来亮的作战勇气。在训练中,他刻苦学习,知难而进,学到了真本事。对投弹、射击,如何利用地形地貌作战,全都掌握在手上,牢记在心中。

   临浮战役    痛歼天下笫一旅

  时来亮同志第二次上战场,参加的是临浮战役。天刚黑,战斗就开始了。时来亮最先被分配的任务是抬梯子,部队在前面攻,他和另一个战士抬着梯子顺着墙根向前走。战斗打的很激烈,轻重机枪子弹像雨点般一样,唰唰地从头顶上射击过来。这时,时来亮第一次受了点轻伤,他不顾自己安危,在枪林弹雨中背出受重伤的副班长。

  快到天明时,敌人才被打垮了,四连的战士们都从隐蔽处跳出来追击敌人。最后只剩下时来亮等四个战士,他们也即时跟随着部队去追击。在向前跑着时,时来亮忽然察觉右面有人在走动,他判断是敌人,马上向班长报告。班长下令留下两个士兵在大门外执行警戒,并带着时来亮向大院冲去,这个院大门关得紧紧的,时来亮同班长大声喊:“开开,快开开大门”。他们一边喊“缴枪吧!”,一边用脚使劲蹬大门,两下子的功夫就把大门蹬开了。随时向院内扔去二颗手榴弹,真巧,这两颗手榴弹落在窗户上,窑洞里的敌人立刻慌乱了。他两人趁着手榴弹爆炸的浓烟迅速冲进院子里去。敌人看势不妙,从窗户里跳出三、四个人,跑过来跪下救饶命!班长说:“只要放下武器,人民解放军是不伤害任何人的”!接着窑洞里的枪也一支一支地从窗户里扔了出来。这伙敌人从窑洞里走出来,垂头丧气地站在院子里,共134人。其中有一个大个子,下身穿着黄哔叽马裤、短皮靴,上身却穿了一件士兵的烂棉袄,戴着眼镜,刚刚刮过胡子,脸色显得特别沮丧。当时班长问:“你是干什么的”?他回答:“当兵的”。时来亮站在班长旁边把刺刀描准他,喊到:“老实点,不老实我就捅了你”!他又回答“营长”。时来亮继续问:“营长,你不老实,共产党是优待俘虏的,我们的政策很宽大,如果你反抗,就是死路一条!老实交待,你到底是干什么的?”这时,他才如实交待,他叫黄正诚,是号称“天下第一旅”的旅长。

  临浮战役结束后,上级给予时来亮所在班记集体功一次,时来亮个人立大功一次,受到中央军委电令嘉奖。《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向太岳纵队致敬》的社论,表彰了太岳部队。

   英勇顽强 奋战只为新中国

  时来亮同志在临浮战役上,打了漂亮仗,打出了勇气,打出了信心。他把临浮立功当作开端,继续勇敢向前。在晋南战役中,有一次遇到十几个敌人向他扑来,时来亮迅速举起一颗手榴弹掷出去,在爆炸的一瞬间,他端起冲锋枪边打边往外突围。这时,他听说营长还没冲出来,立刻又返回去把身负重伤的营长背了出来。这次战斗打的很漂亮,俘虏敌人百余人,激获枪支百余条。战斗结束后,新华社、太岳新华日报和旅歼敌报除登载文章外,还编印成小册子,广泛宣传时来亮的英雄事迹。如编的山东快书《时来亮上山》中写道:“长方脸,高鼻梁,尖尖的下颚,红腮梆,外披一件大雨衣,内穿一身棉军装,腰中挎着加拿大,雄纠纠来气昂昂,你要问他是哪一个,他本是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时来亮。”

  1947年1月在汾河西岸中街的战斗中,由于时来亮所在的突击队向前追冲得太猛,后面的部队无法准确地用火力掩护他们。前面30米处就是敌人,也是火力密集的地方,后面是一片平地,一个个士兵都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他们站在20米宽的平地上,利用前面唯一不到半尺高的一段小土垅来对付敌人。这时有几个战友中弹身亡,有4个战友受了伤,只剩下4名战士。面对这一环境,时来亮把所有的手榴弹取出来,揭开盖放在面前,然后上好刺刀待战应敌。他与战友顽强地坚守至深夜。敌人多次进攻,他们多次反击,连手和腿都冻得失去了知觉。

  拂晓,敌人的枪声逐渐稀少了,时来亮和战友们准备冒险撤退。面对牺牲了的战友尸体,时来亮心情无比沉痛。他将战友的枪友收拾起来,还有两支枪丢在了离敌人工事不到20米的地方,如果去去取等于去闯鬼门关。怎么办?爬过去取速度太慢。他正在琢磨用什么方法拾回枪来,突然,天空一片云彩正从东面飘来,遮住了月亮,时来亮说时迟,那时快,他从平地上一下跳起来,几步子跑到步枪跟前,一手抓起一支枪,转身就往回奔。刚刚跑出十几米远时,云彩过去,月亮又出来了,敌人的机枪也跟着射击过来,一排排的子弹落在他的脚下,打起一片片尘土。时来亮紧紧抓住这两支沾满了鲜血的枪,一口气跑回指挥所。

  1950年5月,在平彝剿匪时,部队住得非常分散。时来亮带着战士给老百姓插水稻秧、拾柴烧火,使老百姓深受感动。老乡们就主动跑到山上去把土匪头子张国成叫回来,交械投降,交出了40余支枪。

  1950年9月,时来亮同志出席了全国第一届“战斗英模”代表大会,并参加建国一周年国庆观礼。毛泽东主席亲笔写的一段话:“战斗英雄们,你们是人民解放军的模范人物,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更加进步,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时来亮同志时时牢记在心,当作无价之宝,永远珍藏在脑中。1953年国际劳动节他又一次赴京观礼,1984年国庆节再次出席首都庆祝建国35周年观礼。

    1964年7月,时来亮同志因病从福州军区离休,在江西省军区第一干休所休养至今。时来亮同志离休后,在干休所长期担任管委会委员,党小组组长,不断地奉献余热。他还经常去南昌各中、小学和工厂作革命传统报告,受到了地方人民的好评,被选为南昌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常委。

    如今时来亮同志已是85岁高龄的老人了,他在江西省军区第一干休所安渡晚年。当年的英雄豪杰,如今变成花甲老人。但他的气度不减,声音洪亮,谈起抗战年代里的一曲曲战歌,不时回忆起当年参加过的一次次战斗,回忆起英雄感人的一件件事迹。

  时老,太行太岳老区人民想念您,祝福您,愿您安享晚年,寿比南山。(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