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传奇经历与动人心魄的崇高人格  作者:周立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03-03 00:00


    19365,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翻越玉龙雪山时,父亲的旧伤复发,左臂肿得象碗口一般粗,疼痛难忍。经军团卫生部长戴正华检查,伤口红肿是过去负伤时被打碎的骨头碴子作怪,在高山寒冷、气温反差大的环境下发炎化脓。由于当时药品奇缺,左臂可能保不住,否则将危及生命。父亲一听就急了,作为六军团十六师师长,只有一只胳膊怎么带兵打仗?他坚决不同意截肢。左说右说,戴正华决定亲自为父亲作引流清创手术。在没有麻药可用的情况下,戴部长一刀下去抽出来,脓血从刀口处冲出来老高,溅到在一旁扶着父亲的刘金龙医生满身都是。此时,父亲转过头去,咬紧牙关,只听到一阵刀子、镊子等金属碰撞的声音,伤口钻心般地疼痛,汗珠和着脓血哗哗地流下来。在我们的想象中,当年关云长刮骨疗毒的场景也不过如此。手术清除了伤口里的脓血,碎骨头碴也被一一镊出来了,由于戴部长高超的医术和精心治疗,父亲的左臂居然奇迹般地保住了。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当时冒着失去生命的巨大风险拒绝截肢,把带兵打仗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他这种不够尊重科学的固执态度居然还得逞了。这样一来,父亲的名字也就没有和他的师政委晏福生,以及贺炳炎、余秋里他们一起载入红二、六军团独臂将军的行列之中。

   19366,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正在治疗养伤的父亲与谭家述等五位红六军团的师、团干部一起,被编入了红四方面军红大的上干队。参加红军之前,父亲没有念过几天书,也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来到红军部队后,周围接触到的那些有一定文化程度、阅历丰富的同志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帮助他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先生”。在红大上干队,父亲的班长许世友同志就是这样一位见多识广的良师益友。许班长待人诚恳,与全班同志相处融洽,他性格豪爽,急人所难,许多人都受到过他的关心和照顾。许世友很健谈,脑子里典故也多,常常给大家讲述自已的革命斗争经历,他还喜欢联系古代英雄人物议论成败、评说教训,往往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也让班里的同志们长了不少见识。父亲来到上干队后,长征已近尾声,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父亲每晚都与许班长合睡在一块油布上。由于吃不饱饭,夜里常常饿得心慌,再加上天气寒冷,难以入睡,他们就不时地爬起来吸支烟,喝口酒,挡挡寒气,俩人常常交谈到深夜。这时候的话题比较广阔,从参军前的苦难,到党的团结和革命前途等等,多有涉及,可以说是无所不谈。他们共同经历了长征路上忍饥挨冻的那段日子,还苦中取乐,有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促膝交流,父亲和许世友同志的友谊一直保持到他们的晚年。

    193712,父亲到留守兵团警备二团当团长,戍守陕甘宁边区10年。 193910月间,留守兵团工作会议结束的当天下午,毛主席的秘书叶子龙同志打电话通知父亲和张才千同志,说毛主席明天上午9时前要在杨家岭他的住地接见他们这两位留守兵团的团长。事实上,作为留守部队的领导干部,父亲他们在延安见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机会很多,但是,象这样指名道姓地正规通知去见主席还是很少见。第二天上午8点钟刚过,父亲和张才千就相伴前往毛主席住处。到了杨家岭,叶子龙同志正在坡上等他们,两个人跟随叶秘书走进一孔朝向东南的窑洞。窑洞不是很宽敞,靠窗并排摆着两张长桌,一张是主席办公用的、一张是机要秘书用的,江青当时任主席机要秘书,正坐在那张桌子前伏案抄写什么。他们走进窑洞,刚刚坐下,毛主席就从外边走了进来,同大家一一握手后,很自然地同他们交谈起来。毛主席虽然日理万机,但他对留守部队的情况非常了解,谁驻守三边、谁驻守陇东、以及那里的地理民俗如何等等,他都一清二楚,这让父亲他们感到有些吃惊。在简要地谈了些情况后,毛主席对他们说:“这几年,你们守边有功啊!”不等答话,毛主席接着说,在一个地方呆久了,部队有哪些问题?他们把各自部队的情况作了简要汇报,其中讲了部分同志不安心留守的问题。毛主席说,不安心留守这个问题要解决,边区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大后方,是我们的家,这个家安定了,前方将士才能放心杀敌。前方需要干部,后方也需要干部,这个关系要处理好。这几年,你们做了不少工作,有你们在,我们是放心的。毛主席接着说,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虽然被击退了,边区周围稍稍平静些,但摩擦和反摩擦的斗争并没有止息。你们留守后方,责任重大……。毛主席越说越快,声音也越来越高,神态平静而严肃。不知不觉间谈话已近中午,叶子龙同志进来轻声地说:“主席,饭好了。”主席站起来笑着说,我们谈得差不多了,还有些话边吃边谈吧,他举手示意叫父亲他们跟叶秘书先走。饭桌摆在另一孔窑洞里,大家围着餐桌就坐后,炊事员立即开始上菜,有黄河鲤鱼、土豆烧肉、西红柿炒蛋……,几道菜颜色爽目,香气扑鼻,还有延安本地药材泡的烧酒。这样的饭菜,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足见毛主席对他们守边部队的重视。不一会儿,主席走进来,他看到酒菜已齐,就笑着对大家说:今天我请客,我们边喝边吃边谈,吃饭工作两不误。这顿饭不知不觉吃了近一个小时,席间,主席还叫炊事员为父亲他们添饭。饭毕,毛主席走出餐室后,再一次神情严肃地对他们说:“同志们,留守后方,责任重大。”父亲他们庄严地向主席行礼,离开了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