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传奇经历与动人心魄的崇高人格  作者:周立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03-03 00:00


的遗嘱执行人。这一选择,又从一个不同的侧面,肯定了父亲公正、无私,值得信赖的个人品格。
    父亲从小家境贫寒,在14个兄弟姐妹当中,他是最小的,也只有他一个活了下来,其余的哥哥姐姐都先后因冻饿而夭亡。父母为他取名“球保”,就有求老天爷保佑之意,不知道是不是长辈的苦心得到了应验,父亲的一生活到了89岁,而且活得很坦诚,很真实,也很精彩。对此,连我们这些做晚辈的都很羡慕他。


    注:周仁杰(1912年—2001年),原名周球保。1912年5月17日生于湖南省茶陵县黄家村。1929年8月参加茶陵县游击队。193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8军23师连长,红6军团17师营长、51团参谋长、团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1935年11月任红6军团16师师长,率部参加长征,担任红6军团前卫。1936年11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2团团长。1943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察冀军区冀中纵队第1旅旅长,冀察热辽军区独立3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48军副军长。先后参加了东北1947年夏、秋季攻势和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8年于海军军事学院毕业后,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南海舰队司令员。1970~1977年和1980~1982年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1982、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周仁杰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和长征。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在贵州甘溪陷入敌人重兵包围,他率前卫营,顽强阻击敌人,为全军团突围赢得宝贵时间。战斗结束后升任团参谋长。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金沙江畔,他率红十六师担任前卫,抢渡金沙江,掩护主力渡江,安全进入西康。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央军委四局教育科科长、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二团团长。率部戍守三边、陇东等地区,进行剿匪和反摩擦斗争,参加大生产运动。1943年入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中纵队副司令员兼一旅旅长、冀热辽军区第十七旅旅长、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三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第三十三师师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八军第一副军长等职。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赣西等战役,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战斗中多次负伤。辽沈战役第二阶段,率部在老锦西道、沙河营一线,抗击敌主力杜幸明东进兵团4个师连续3天的疯狂进攻,保障了辽西会战的胜利,受到罗荣桓政委的表扬。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月22日在北京逝世。

上一页
...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