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车桥战役70周年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4-05-19 20:36作者:恽前程来源:晋城党史网

车桥战役是一次空前规模的攻势作战,是游击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役,也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发展为局部的战略反攻,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战役。

粟裕司令鉴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国内主要是各抗日根据地对日作战有了新的发展,华中对敌顽的斗争复杂紧张,如苏中四分区的“清乡”和反“清乡”斗争正在延续,一、二、三分区敌人“扫荡”频繁。苏中党、军、政领导指挥机关驻地,由于敌人频繁“扫荡”,很不稳定。党中央指示,1943年的任务除继续对日作战外,主要进行练兵、生产、整风这三大任务。粟裕司令为完成上述任务,想为党、军、政领导指挥机关,找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区。他反复思考,想到苏中西北与苏北3师相邻的原由韩德勤据守的车桥、曹甸地区,不久前为日军占领,成为沦陷区。该地区是日军华北、华中两个作战系统的结合部。

1943年6月23日,粟裕司令率严振衡、秦叔瑾等和一个警卫连去安徽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参加整风会议汇报工作和治病。他去军部途中先由东向西,经车桥、曹甸地区南部,进行深入详细的侦察,了解车桥、曹甸地区各据点的敌情、地形,并与当地干部群众交谈,了解敌情、地形、民情、尤其是各据点的工事情况;回来时、他由西向东,经车桥、曹甸地区北部,进行与上述相同的侦察、调查、了解。这样来回侦察,使他产生了打车桥的设想。回来后,召开了苏中区党委会。在会上,粟裕司令提出举行车桥战役的建议,陈丕显、叶飞、管文蔚等同志一致同意。

1师司令部提出三个作战方案,对每个方案的利弊进行了分析研究,决定采取攻点打援的第三方案。作战行动采取隐蔽、突然、单刀直入、掏心的战法,攻歼车桥之敌,打增援之敌。据此,调5个主力团和淮宝地区地方武装的警卫团分别担任攻点打援的任务。

车桥战役是1944年3月5日起到7日完成攻歼车桥之敌,五次打援,阻歼敌人。到13日,先后收复敌伪据点10余处。共歼敌伪970余人(击毙日军65师山泽大队官兵383人、伤58人、俘24人,击毙伪军211人、伤103人,俘214人)。我伤亡干部战士228名。

车桥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一是震撼了敌人,沉重打击了敌伪,使敌无力进行报复性的“扫荡”进攻。

二是收复淮宝地区纵横各50多公里的广阔地区,打通了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的联系。

三是与苏北的3师连成一片,可以互为依托,进行机动作战,相互策应。

四是苏中党政军领导机关有了一块相对稳定的地区,指挥对敌作战和练兵、生产、整风,办苏中党校能进行干部整风,作战部队能轮换休整训练。

五是极大鼓舞了苏中军民的抗日热情和进行局部反攻的胜利信心。

六是取得了打大仗的经验,为今后打大仗创造了先例。

战役胜利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条:

一是粟裕司令、叶飞副司令正确领导指挥。粟裕司令英明决策指挥全局,叶飞副司令担任前线指挥,适时处理战场情况,使攻点打援部队都能完成作战任务。

二是战前准备工作充分。攻点部队侦察了车桥敌据点、地形、工事、进入攻击的道路和进攻出发地;打援部队侦察阻击阵地和运动防御阵地的地形,构筑阵地简易工事;对部队深入进行政治思想的动员;收集、制作战斗器材;粮秣弹药的携带和供应;战场救护和包扎点,建立野战医院,收治伤员;动员群众支援前线。这些战前准备,有效保证了部队作战。

三是广大指战员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战斗,完成作战任务。攻车桥的部队,发挥聪明才智,隐蔽接敌,偷渡深、宽有水的外壕,架云梯进入高5米的土围墙,英勇战斗,分割包围攻歼大小碉堡和地堡53个;打援部队5次阻歼淮阴、淮安、涟水、宿迁等地增援之敌,英勇顽强,坚守阵地,有的与敌人拼刺刀,歼灭增援之敌,保障了攻歼车桥之敌部队的作战。

四是淮宝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如征用船只、组织运输作战部队、设军需供应点及时供应部队,组织担架队跟随部队行动,及时进行战场救护后送包扎点和野战医院,押解看管俘虏,打扫战场,收集战利品上缴。这些支前工作,保证了部队全力投入战斗。

当前,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运用车桥战役的经验,发扬车桥战役的精神,认真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攻坚克难,闯关创新,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