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新生理 灿灿举大观[1]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4-08-18 17:35作者:王渐进来源:晋城党史网

——冷楚著作《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冷楚著作《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和抗日战争时期长治地方党组织史的学习,在对这一著作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有关史实做了细致的探究和分析之后,深切认识到:时任晋冀豫四地委书记的冷楚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时长治敌、顽、我三方面斗争形势的发展,对敌方、顽方、我方三种力量进行了互比,得出“敌力量最大,顽方次之,我方最小”的结论,提出了“长治是敌占区”的论断。他依据这一结论和论断制定的工作方针,对晋冀豫四地委指导长治地区的对敌斗争和其他各项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冷楚著作《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是学习研究冷楚同志思想和长治地方党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在当前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重读冷楚同志的著作,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风范。认真学习冷楚著作中的思想方法和求实精神,对于我们做好当前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冷楚 著作 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 晋冀豫四地委 长治 工作方针 群众路线教育


 中图分类号D221/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长江支队卓越的领导人、南下区党委书记冷楚同志曾经在太行抗日根据地长期从事革命实践活动。他在中共晋冀豫四地委任地委书记期间撰写的《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是在我党领导长治地区的对敌斗争过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学习研究冷楚同志思想和长治地方党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尽管这部著作从写作完成距今已经70多年了,我们仍能从它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冷楚同志睿智的思想和他对民族解放事业火一般的热情。本文试对冷楚的这一著作《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做一简单介绍。最后,联系当前工作实际,谈谈学习冷楚著作的现实意义。

一、《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的写作背景

据《中国共产党山西省长治市历史大事记述》记载,冷楚调任中共晋冀豫四地委书记的时间是1942年9月。[2]但是,从冷楚诗词《忆昔西之行》注明的写作时间“1942年春于太行四分区”[3]来看,冷楚同志早在1942年春就来到晋冀豫四地委,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只是到了1942年9月才正式接替王孝慈担任地委书记的。故而,至1943年2月离任,冷楚同志在晋冀豫四地委工作了大约一年时间。

此前,冷楚同志在太行二分区工作,任晋冀豫二地委宣传部长、地委副书记、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副政委及城工部部长等职。1941年至1942年,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实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日军在二分区活动十分猖獗,大量修筑碉堡群、封锁沟,其军事“扫荡”更是疯狂,人民群众遭到残忍的杀害。冷楚在分区政委赖若愚领导下,与陶鲁笳等同志一道,领导全区抗日军民,粉碎敌人无数次军事扫荡,坚持和保卫了二分区根据地。[4]

1942年到1943年是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也是太行区共产党组织的调查研究工作深入发展的时期。在这两年内,从区党委、地委,到县委、区委,都把调查研究作为进行工作的第一步,作为每个人的职责,逐一调查了解敌、友、我的状况和社会各阶层的思想、经济、政治的变化,使领导机关制定的工作方针、政策和措施更加符合实际。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密切干群关系、缩短干部和群众距离的过程。[5]《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就是在这个时期的大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

二、《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的主要内容

冷楚同志的著作《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写作完成于1942年11月15日。全文分三大部分(三章):一、敌顽我三方面斗争形势的发展及可能的估计;二、我们目前的工作;三、领导。

第一章《敌顽我三方面斗争形势的发展及可能的估计》共分为四个章节:(A)敌人五次强化治安运动的意图和可能的发展。(B)顽方的发展及其变化。(C)我们的政策和我们的发展。(D)三种力量的对比和特点。第二章《我们目前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A)几个工作上的具体政策问题;(B)党的组织工作。在第三章《领导》中,又分为四个要点。

在《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中,冷楚同志根据当时长治敌、顽、我三方面斗争形势的发展,对敌方、顽方、我方三种力量进行了互比,得出“敌力量最大,顽方次之,我方最小”[6]的结论,提出了“长治是敌占区”[7]的论断。他还在这种力量对比中,同时看到我方在质量上的优势和“政治上的绝对优势”,他指出,“从政治上看,敌顽两大势力都是建筑在统治与剥削群众基础上的。在了解农村情况与利用农村阶级对立关系,发展其统治剥削势力的条件上,顽方的便利优于敌人,其对基本群众压制程度和矛盾的深度,亦较于敌人为大。在这方面(即政治方面),我们是占绝对优势的,这也是我能够在敌顽夹缝里开展我们工作的基本因素。”[8]“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敌顽夹缝中,重建我们的组织工作,是由于我正确政策的深入宣传与影响。”[9]

根据这一基本判断,在对“发展变化的特点、关系的特点、政策的特点和时间的特点”这四个形势的特点做了具体分析之后,冷楚同志将我对敌斗争的方针确定为“对敌深入合法与非法、公开与秘密斗争的结合,麻痹敌人维护群众利益,打击当汉奸通敌顽特及借敌害我的死心顽固分子,打击不可救药的首要分子,争取并利用胁从分子,威胁利用动摇的首要分子,打击通敌害人的胁从分子,瓦解顽方在我游击活动区域之下层组织,用短小精干严密的组织工作,坚持巩固小格子里的已得阵地,并继续跳跃开拓四外地区的工作。求得小格子地区的互相连接。”[10]

三、《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通过认真研读冷楚同志的著作,并结合学习长治地方党组织的历史和有关资料,就不难看出这部著作的重要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冷楚同志的著作《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带领长治人民,在长治这片土地上,与敌人进行殊死对抗走向新生的历史进程中写就的理论著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深得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之精髓。如果说,《论持久战》是关于全国抗战的战略思想的著作,那么,《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就是一部指导在长治这个重要战略区域开展对敌斗争并最终夺取胜利的光辉篇章。冷楚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时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尖锐地提出了“长治是敌占区”的论断,并同时指出我方在政治上的绝对优势。既切合当时的实际,又增强了长治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战胜敌人的勇气和信心。它犹如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长治地区抗日军民前进的方向。

历史发展证明,冷楚著作《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是一部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献,它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对晋冀豫四地委指导长治地区的对敌斗争和其他各项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太行区党委(原名晋冀豫区党委)高度重视这篇文章,并收入了当年编辑出版的《太行各分区党的文件选辑》第三分册。 [11] 虽然冷楚同志1943年2月已经调离,到晋冀豫一地委(或称太行一地委)任地委书记,但是,晋冀豫四地委此后的各项工作多是围绕着冷楚著作中提出的观点和方针来展开和推进的。

正如在1943年7月29日到8月3日经晋冀豫四地委讨论的《四地委关于长治情况与工作研究的结论》一文中所指出的:“过去长治工作方针,在敌人依托城市,顽固反共分子统治着长治全部乡村,我们力量极端薄弱,受着敌顽两面夹击的严重情况下提出长期隐蔽、积蓄力量及以后提出以团结组织群众对敌斗争为中心,都是正确的。但当时也曾一度提出建立长治游击根据地的口号,忽视长治基本是敌占区,这显然在那种情况之下是发生片面与错误了。”[12]

根据冷楚同志《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的结论和指导思想,晋冀豫四地委此后逐步调整了全区特别是长治的工作方针。并且多次召开会议,贯彻落实《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提出的工作方针。在1943年6月6日晋冀豫四地委召开的长治县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长治县的工作“必须”执行“地委关于长治县工作的提纲”。 1943年9月6日,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就开展太南工作向晋冀豫四地委发出的指示信中亦指出,开展太南工作的方针应是:“调整与团结各阶级、各社会势力,以抗击敌人,破坏、阻碍、瓦解、摧毁伪军伪组织,使之无从建立,不能发展,达到孤立敌人的目的。”晋冀豫四地委和晋冀豫区党委通过一系列会议和指示,使《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提出的工作方针得到了切实的贯彻执行。如:

1、晋冀豫四地委确定(1942年)第四季度的工作方针

1942年10月10日 中共晋冀豫四地委开会研究了7——9月全区工作情况,并确定了1942年最后3个月的工作方针。

会议认为,过去3个月,基本特点是处在战争的间隙中,即日伪军夏季“扫荡”才结束,秋季“扫荡”尚未到来,敌我双方都在准备着新战争,友军顽固势力受日军“扫荡”而削弱,希望得到共产党方面的帮助。因此,太南的统一战线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太南军民开展了对日伪军的政治攻势,在战略上争取了主动和自由,提高了战斗能力。具体进行了战后军事、政治、经济、锄奸、民兵、争取日伪军与展开政治攻势、权利准备战争和秋季反“扫荡”等项工作。在此基础上,会议确定了1942年最后3个月的工作方针,是在准备两面作战与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把开展政治攻势与游击作战结合起来,把反“蚕食”斗争与反“扫荡”结合起来;把反对顽固武装磨擦与反特务结合起来。

会议号召根据地、友军区、敌占区群众积极动员起来,全力开展秋收斗争,组织秋收备战,完成全年囤粮、购粮计划,彻底实行空室清野,保证反“扫荡”战争的胜利和军民粮食需要。[13]

2、晋冀豫四地委确定长治地区对日伪斗争的方针

1943年3月29日至31日中共晋冀豫四地委召开包括有长治县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地委会议,分析与研究了长治县敌、我、顽三方的现状,估价与检讨过去一个时期中党在这一地区的对敌斗争方式、方针与政策,以及局面不能切实打开的原因,进一步改进和明确今后的对日伪斗争策略。会议指出:长治是日、伪、顽在晋东南统治与争夺的中心,日伪军力量较周围地区强大,基本上是敌占区。过去由于对这一特点的性质及对敌、我、顽在这一地区的力量和矛盾估计不足,斗争方针不够明确,过早地提出了在这一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的任务。加之,也没有提出适当的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没有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政治上的优势,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不能有机地结合,从而不能深入广泛发动、组织与武装群众,建立健全下层组织工作,孤立了军事斗争,不能有效的积蓄力量打击敌人,造成了长期对敌工作在思想上的混乱。针对这些问题,会议确定长治地区今后对日伪斗争的工作方针是:深入开展发动、组织群众工作和统战工作,依靠基本群众,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与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扩大日伪占领区的两面政权,通过精干有力的军事斗争,积蓄力量,隐蔽精干,在群众内部组织起群众来。同时决定,长治县党政军在组织上组成精干的武装工作大队,切实实施上述方针。

这次会议之后,长治县党组织的发展和对日伪斗争均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14]

3、晋冀豫四地委召开长治县工作会议

1943年6月6日 中共晋冀豫四地委召开长治县工作会议。王孝慈、黄新友、于一川、李泽、孟宪德等地委负责人出席了会议。长治县长郑国栋汇报了2月至5月以来,全县对敌斗争情况及工作。之后,与会同志对这一时期长治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长治县对敌斗争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停留在武装宣传上,群众工作还未进入实际组织阶段,自流现象相当严重。各级干部对长治县工作方针及当地具体情况认识不明确、不统一,执行政策左右摇摆,盲目杀人、镇压等问题尤其突出。针对这些问题,会议认为,(如何)加强党的领导,组织群众对敌、顽斗争是长治县工作的主要任务,今后必须根据长治县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情况来处理和执行地委关于长治县工作的提纲,灵活地运用革命的两面派政策开展对国民党上、下层的统一战线工作,开展点线和城市工作,锄奸工作等要服从长治县总的路线方针。在干部问题上要注意培养使用长治县现有的干部,迅速和切实打开长治县的工作局面。[15]

4、晋冀豫四地委召开的研究长治地区工作会议和《关于长治情况与工作研究的结论》

1943年7月29日至8月3日,中共晋冀豫四地委在平顺县寺头村召开了研究长治地区(含陵川、高平)工作的会议。地委书记王孝慈、宣传部长于一川、敌工部长李泽在会上发了言。

会议研究与讨论了长治地区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的新变化,做出了《关于长治情况与工作研究的结论》。会议认为,长治地区是晋东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十二月事变”后,长治地区的对敌斗争处于低潮时期,党的活动处于秘密状态,但不能单纯地依靠秘密工作,而应以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相结合,武装斗争与政治工作相结合,才能打开长治工作的新局面。由此,这一地区的任务是:一、各阶层人民应团结一致,开展反掠夺、反奴役的斗争,积蓄力量,准备大反攻。二、开展广泛深入的群众性游击战,打破日军设置的“格子网”,创造与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三、从长远着眼,从当前着手,加强点线群众工作与党组织工作的领导。四、运用“政治攻势”方式,对日伪军、伪组织进行分化瓦解。五、要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与行动统一方针,把着眼点放在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上来。会议决定恢复建立中共长治县委(原县委1940年撤销),充实政权力量,并成立了县公安局。[16]

5、晋冀豫区党委发出开展太南工作的指示信

1943年9月6日,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就开展太南工作向晋冀豫四地委发出指示信。区党委根据太南地区敌、我、友三方力量对比和社会经济状况,指出,只要能“安定人心,安定秩序,领导人员抗击敌伪,解决群众迫切要求”,就一定能打开太南工作新局面,而开展太南工作的方针应是:“调整与团结各阶级、各社会势力,以抗击敌人,破坏、阻碍、瓦解、摧毁伪军伪组织,使之无从建立,不能发展,达到孤立敌人的目的。”批判了主张“大兵团出击”,不重视扎扎实实发展根据地等过分刺激敌人的作法,主张在军事上发展以政治为主的游击战,政治上则以宣传党的各项政策,争取民众、瓦解伪军、伪组织为主。

区党委的指示,对打开太南地区工作的新局面起了重要作用。[17]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上党战役胜利。在党的领导下,通过长期的艰苦斗争,英雄的长治人民获得了新生。中共太行四地委(即原晋冀豫四地委)从平顺移驻长治城。

四、学习《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的现实意义

通过认真研读冷楚同志的著作,并结合学习研究长治地方党组织的历史,我深深地体会到:冷楚同志的思想冷静而又清晰,博大而又深邃。虽然时隔七十年,冷楚著作依然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的光辉。认真学习冷楚的著作,分析研究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和智慧的启迪。学习其中的思想方法和求实精神,可以对我们做好当前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在冷楚著作中,我们随处可见他“处处为群众着想,抓住最大限度的可能性,保卫群众利益”[18]的赤子之心。他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体现了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在当前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重读冷楚同志的著作,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风范。《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是冷楚同志在晋冀豫四地委工作期间,始终与长治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真实写照,是冷楚同志向历史,向长治人民交出的一份合格的答卷。

冷楚同志的著作《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写在抗战时期的长治地区,研究的就是长治的工作,那么,它对于我们长江支队长治研究会当前的研究工作是否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呢?回答是肯定的。冷楚同志的著作,对于我们做好当前的长江支队研究工作,特别是长治市的长江支队研究工作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长治是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城市,是长江支队的故乡,理应在长江支队研究方面走在前列。尽管我们当前面临的历史条件和老一辈当年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时已经大不相同,但是,就长江支队历史研究在我市开展的实际状况而言,我们尚任重道远。“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冷楚著作,从中学习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用冷楚著作中的这种思想方法和求实精神来正确看待长江支队历史研究工作在我市开展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开创我市长江支队历史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我热忱地向大家推荐冷楚同志这篇尘封了多年的华彩篇章!


注:

1、本文标题“初创新生理,灿灿举大观”引自冷楚诗词《除夕狂歌》之四:“壮志未尽酬,大敌尚当前。何可遽停骖,谁来为阻障。邪侵日有年,运数在己肩。新机阵谢乾,坚持持久战。初创新生理,灿灿举大观。”(见《冷楚纪念集》第161页)

2、《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原载于《太行各分区党的文件选辑》第三分册,现分别载于《长治党史资料》(1984年第八辑 中共长治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城区党史资料》(1986年第二辑 中共长治市城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编)。共20页。


参考文献:

[1] 申春 冷允澈.冷楚纪念集[M].定兴:河北省定兴县文联,1993.161.

[2] 中共长治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长治市历史大事记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349.

[3] 申春 冷允澈.冷楚纪念集[M].定兴:河北省定兴县文联,1993.146.

[4] 申春 冷允澈.冷楚纪念集[M].定兴:河北省定兴县文联,1993.17.

[5]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1937-1949[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51-152.

[6] 史秋喜 阎青翔 崔丽娜.城区党史资料 第二辑[M].长治:中共长治市城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1986.12.

[7] 史秋喜 阎青翔 崔丽娜.城区党史资料 第二辑[M].长治:中共长治市城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1986.10.

[8] 史秋喜 阎青翔 崔丽娜.城区党史资料 第二辑[M].长治:中共长治市城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1986.12.

[9] 史秋喜 阎青翔 崔丽娜.城区党史资料 第二辑[M].长治:中共长治市城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1986.10.

[10] 史秋喜 阎青翔 崔丽娜.城区党史资料 第二辑[M].长治:中共长治市城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1986.15-16.

[11]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1937-1949[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54.

[12] 史秋喜 阎青翔 崔丽娜.城区党史资料 第二辑[M].长治:中共长治市城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1986.27.

[13] 中共长治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长治市历史大事记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353.

[14] 中共长治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长治市历史大事记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385-386.

[15] 中共长治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长治市历史大事记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397.

[16] 中共长治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长治市历史大事记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406-407.

[17] 中共长治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长治市历史大事记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415.

[18] 史秋喜 阎青翔 崔丽娜.城区党史资料 第二辑[M].长治:中共长治市城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1986.14.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