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韶华出两山 血洒闽疆留青史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4-08-26 10:26作者:李西宁来源:晋城党史网 ——浅谈长江支队精神之我见 公元一九四九年春,中共华北局从太行、太岳区抽调4000多名优秀干部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这些优秀健儿,他们承载着历史的重托,听从组织调动,不畏艰险,爬山涉水行程6000余里,途经八省65个县终达福建,开辟新区工作。当时除工作需要中央、省外调走一批骨干外,多数同志留在福建工作。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年血气方刚的青年,到目前大部分同志的鲜血已经献给了八闽大地,少数健在的也己是耄耋之年。时光可以流逝,但他们用忠诚铸就的革命精神是不可磨灭的,并为太行太岳人民和福建人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并创造和丰富了永恒的长江支队精神。其精神体现在: 他们忠诚于党,任党调遣。这批南下干部是按照党中央要求的党性强、政治觉悟高、组织观念强、有斗争经验、有领导水平、身体好等条件,严格审查选调的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其中既有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前后参加工作的领导骨干,又有抗战胜利后从基层培养选拨上来的骨干。他们都参加过减租反霸、土改镇反、参战支前,并经过严格审查和一九四八年整党、整风教育,政治素质高,思想政治强,革命热情高,吃苦精神好。党中央发出选调干部号召后,他们没有享受刚刚获得解放后的胜利果实,没有贪图休养生息的安逸,而是义无反顾、任党调遣,融入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滚滚洪流,踏上南下征途,挺进福建。六十多年如一日,与福建人民同呼吸,共命远,共同担负起建设新福建的重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青春。 他们忠贞不谕,迎难而上。刚到福建时面临着许多困难,基层政权仍掌握在伪保甲长手里,广大群众对党的政策还不了解;土匪特务、反动大刀会活动猖獗,沆瀣一气,进行垂死挣扎,妄图卷土重来;广大贫苦群众在三座大山的长期压榨下,生活异常困苦,特别是老区人民惨遭国民党摧残,处境十分凄惨;在接管的旧政 权时多数都是一无所有,钱粮亟需筹措;人地生疏,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疾病连生………真是困难重重!但是凭着他们与贫苦人民天然的阶级感情和做群众工作的经验与满腔热情,为深入基层他们带着简装,背上米袋,挎上防卫武器和坚持地下革命同志三三两两或单枪匹马奔赴各乡村,深入群众访贫问苦,了解民情,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生产自救,配合解放军进山剿匪,侦破敌情等。经过短期工作,就和广大贫苦群众沟通了感情。从此,长江支队的同志们和当地干群很快就打成一片,亲如一家。匪特、大刀会的活动,地主恶霸的罪行,人民群众的痛恨等等,都找他们工作组诉说、举报。同时还告诉他们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帮助他们学习本地方言;工作组驻在乡村,贫苦农民便自动组织保卫安全。经过共同努力奋斗,由点到面逐步开展了减租反霸斗争,建立起农村政权,成立了农会、民兵组织,打开了工作局面,他们在广大农村也站稳了脚跟,并培养了一批士生土长的基层干部,为土改、镇反、抗美援朝等运动创造了良好基础。 他们不怕牺牲,不屈不挠。面对土匪、反动大刀会两股反革命武装的捣乱、特务分子的阴谋破坏、地主恶霸的反抗,他们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但同志们个个坚强不倔,发扬了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紧紧依靠广大群众,肃清匪特、取缔反动会道门、镇压反革命、实行土地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他们为党的革命事业,为福建人民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宁德洋中区委委员长江支队六大队二中队南下干部郜秋生(女)和部队转业干部孔志礼同志在嵋屿村工作,晚上被近百名土匪包围,他(她)们临危不惧,宁死不屈,坚守住地,与敌人对峙数小时之久,最后打退了敌人脱离危险。一九五0年冬,宁德反动刀会暴动窜进城关时,大家坚持斗争保卫机关,表现英勇。当大刀会向我银行攻击的危急关头,长江支队干部李根发冷静沉着,利用地形一枪击毙刀会“天将”,戳穿了他们“刀枪不入”的骗局。宁德三都区委委员、派出所长、长江支队干部吕学政和会计、本地干部陈良秋同志,在三都刀会暴动时,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与大刀会展开了英勇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光荣牺牲。还有闽清县十一都事变、古田县衫洋事件、围攻邵武县、建瓯县、南靖和平潭县等反革命血腥事件,在这些事件中牺牲了34位英雄的太行太岳儿女,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视死如归,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他们清正廉洁,严于律己。长江支队这支干部队伍在漫长的艰苦坎坷的岁月里,他们经受住了各种历次政治斗争的考验。60多年来不论风云如何变幻,这些同志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以权谋私。却以嫉恶如仇的眼光和秉性 与 各种腐败作斗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面对各种奢靡腐败之风的侵袭,他们自觉抵御,始终秉持清正廉洁之气。难能可贵的是4000多名长江支队的先辈们没有一个人出现过腐败问题,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作风。在福建人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口碑。 有的同志长期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经他们手上吸收了一批又一批的干部、职工,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但他们始终没有利用职务便利,安排自己的亲属子女,倒是国家困难时期,几次精简机构时,他们带头首先动员自己亲属子女响应号召退休退职。有的长江支队干部家属子女长期当临时工。时任宁德县县长郭世英,是高平北陈村人,他在子女问题上严于律己到了极端程度。那年,海军招收女兵,郭县长的女儿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体检也合格通过,海军军服己穿到身上,只等送兵了。后来,郭世英县长听说有一位烈属女儿要去,郭为了不与老烈属争名额,硬要强令女儿脱下军装,让这个烈属女儿去参军。有的长江支队南下干部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了不公正对待和错误处理,受到了非人的屈辱和拆磨,但他们毫无怨言,凸显了对党的忠诚和革命事业的信念,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情燥和牺牲精神,无愧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 他们勇于实践,不辱使命。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长江支队干部多数出身贫苦家庭,没有条件读书,文化水平不高。在北方工作尽管有些困难,但语言相通,与群众感情相融快,情况熟悉容易克服。进入福建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有一批同志走上重要领导岗位,这就要求大家多谋善断,能够胜任;一方面熟悉的工作渐渐不做了,新的任务新的工作不断摆到他们面前。历史的使命,人民的事业要求他们必须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跟上时代步伐。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在工作中坚持学习不耻下问,经过长年累月的认真学习、刻苦攻关,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提高了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各方面业务知识水平;提高了识别正确与错误的能力和纠正错误的自觉性;提高了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和办事能力;重视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显示了长江支队干部们的睿智和气魄。如梁东初他是长江支队六大队二中队的中队长(副专员兼),刚到福建后,他奉命调任福建古田一级水电站建设总指挥,他酷爱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攻关,在建设中不仅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还培养了一大批建设的专才,让古田水电站成为向全国输出人才的基地,享有建国之初的水电战线“黄埔军校”之美誉。他自己也成了水电工程师,他先后参加了许多国家重点水电工程建设,终因劳累过度突然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让党和人民痛惜不己........ 长江支队里像梁东初这样干部比比皆是,如被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谷文昌这样的好县长,他在福建东山县留了“先敬谷公,后敬祖宗”的美谈;还有延国和的书记 和温秀山、关合义、李天瑞、吕居永的好书记等等,他们像一面面鲜红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八闽大地,像一座座时代的丰碑傲然矗立在我们心中。 长江支队健在的先前辈们,仍在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发挥着光和热,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贵品质。仍在闪烁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先忧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光辉。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上面粗略浅谈了长江支队这个群体在福建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把一生的热血都洒在了八闽大地,使福建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孕育和铸就出了长江支队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情神、太行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因此,长江支队精神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要时刻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在前辈们英雄壮举的激励下,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长江支队先辈们的精神财富作为一种正能量注入全社会,让更多人了解65年前长江支队的南下干部们,他们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定信念,忠贞不谕,兢勤兢俭,甘于奉献,不辱使命,清正廉洁 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改革发展实现中国梦,对弘扬长江支队精神更具有价值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让长江支队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继续保持长江支队前辈们的那股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牢记“两个务必”,进一步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长江支队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