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长江支队精神形成的环境条件及时代背景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4-09-17 19:37作者:武会忠来源:晋城党史网

摘  要:精神是时代的产物。长江支队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有他形成、发展和升华的过程。研究长江支队精神,就要认真研究长江支队精神形成的环境条件及时代背景,进而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长江支队精神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真正把长江支队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关键词:长江支队;地理风貌;历史文化;战争形势


精神就是旗帜,精神就是品格,精神就是力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长江支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长江支队健儿们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强大的精神力量。65年来,长江支队健儿们与福建人民生死与共、亲密无间,在八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为祖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如今,长江支队的革命先辈有的已经离休,有的甚至已经离世,但他们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江支队精神,却永远熠熠生辉。“长江支队”入闽六十五年的光辉历程,受到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原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强调:“福建解放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深深地凝聚着长江支队四千健儿的心血和汗水。子孙后代都应该永远铭记长江支队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说:“长江支队为福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用“功在八闽”四个字概括了福建人民的心声。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对“长江支队”的评价更是恰如其分:“风华正茂出两山,一生辉煌留八闽。”这些评价都充分地肯定了长江支队干部对福建的解放和发展做出的特殊历史贡献。长江支队精神的本质和核心源于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定信仰,源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祟高理想,因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风貌造就了长江支队精神独有的风度气质

太行山纵贯晋冀豫三省,关山险固,易守难攻,绵延数千里,具有“表里山河”之胜,历来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说。地处山西省中南部的太岳山,叠障连云,奇峰险峻,沟壑幽深,以其雄伟磅礴之势凌驾于晋中、晋南盆地之上,氏族社会时代人们曾以为这座霍地而起的大山是华夏第一高峰,故冠之以“太”字。几千年来,太行太岳两山巍峨耸立、经历风雨,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大山同阅人间沧桑,共历天地变化,结下了深情厚谊,磨练出太行太岳人民像大山一样无比优秀的品质与无比坚强的意志。长江支队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干部,但是主体却是以太行太岳地区的优秀儿女,他们身上具有太行太岳老区人民身上独有的风度气质和精神风貌。


二、厚重古朴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长江支队精神孕育的肥沃土壤

太行太岳山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有多么悠久,两区文明的渊源就有多么深远;太行太岳山上的黄土有多么深厚,太行太岳文化的蕴藉就有多么深邃。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就在这里开荒创世,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壮丽篇章,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贵遗产。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孔子回车等这些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均发端于此。尽管这些神话传说不可考究,但其中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却永远显示着神奇而永恒的魅力,反映着太行太岳两山的历史原貌和文明发达的程度,是太行太岳两山古老历史的精彩缩影。长江支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植根于太行太岳文化的沃土之中充分吸收其思想营养,逐步成为具有鲜明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三、不屈不挠的革命传统培育了长江支队精神独特的精神基因

太行太岳老区人民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挺拔的脊梁。据史书记载,“慷慨悲歌燕赵地,兵刃血火太行山。”历代兵家在太行太岳山上的争战中,血火彰映,生死交替,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铸就了太行太岳人民精诚团结、粗犷豪放、刚毅不屈、英勇强悍的民族性格,造就了太行太岳人民强烈而富于反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号召、动员、带领敌后人民群众和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力量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夺取最后胜利的伟大实践孕育生成了太行精神。长江支队精神与太行精神一脉相承、高度融合,是伟大太行精神的延续、发展与升华,是伟大太行精神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上盛开的灿烂之花。


四、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加速了长江支队精神的诞生成长与发展

战争风云,瞬息万变。1948年下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中原、华北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了坚决抵制国内外“国共划江南北分治”的潮流,彻底粉碎美英等国可能的武装干涉,党中央和毛主席审时度势,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号召,决定从老解放区选调大批优秀干部随军南下,迅速接管新解放区,进一步巩固军事胜利成果,长江支队这一特殊编制的军队由此诞生,长江支队精神也由此诞生,并一步步地成长与发展。

五、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赋予了长江支队精神新鲜的时代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现代史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和谋求国际地位,追求国家富强和探求经济振兴的奋斗史,也是长江支队精神真正得到成熟的重要时期。长江支队健儿们进入福建后,在远隔千山万水的新区忘我工作,剿匪反霸、开山凿路、围海造田、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推进改革,付出了非凡艰辛,立下了汗马功劳,涌现出一批像谷文昌、靳苏贤等深受人民爱戴和怀念的好党员、好干部。即使是在“文革”那样是非颠倒的日子里,前辈们虽然被打倒和关进“牛棚”,但精神不垮、信念不变,始终恪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腔热情地为福建人民辛勤工作,一举改变了八闽大地穷山恶水的旧面貌,建成了今天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秀美山川。长江支队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注入新鲜内容,赋予时代内涵,逐步成长为具有深刻思想魅力和持续精神活力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2]《长江支队回忆录》编委会:长江支队回忆录, 1997年版.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