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清鼓励孔祥桢走向革命道路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6-08 08:14作者:贺建国 姬宽仁来源:晋城党史网

无产阶级革命家孔祥桢是晋城市发展的第一个共产党员,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北堆村人,1925年11月经晋城市党组织创始人陈立志和晋城籍最早的共产党员周玉麟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21岁。从此他走上了革命道路,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波巨流。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国家建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交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书记,轻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组书记,中纪委常委等重要职务。在六十一年的革命生涯中,孔祥桢宵衣旰食,席不暇暖,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贡献了自己毕业的精力,功勋卓著,彪炳史册。孔祥桢作为中共党史界一位有影响的重要人物,是晋城人民的骄傲和自豪。然而,在走出家门投身革命之前,有一位长者曾帮助鼓励孔祥桢走过一段不凡的人生之路,实现了他与革命道路的完美对接。


慧眼识金


在《孔祥桢传略》里有这样的一段话,“在小学读书时,他(指孔祥桢)受到秀才表叔的鼓励,非常刻苦,尤爱读古汉语”。


在孔祥桢夫人姚汝安的回忆文章《忆叔东》(孔祥桢又名孔叔东)里也同样提到秀才表叔的话,“他(指孔祥桢)有一个姓王的秀才表叔…认为叔东比较聪明,念书远比做生意强…”。


那么这个姓王的秀才表叔是谁呢?他对孔祥桢的学习成长有过怎样的帮助和影响呢?前几天,我寻访了“秀才表叔”的孙子、泽州县甘润村退休教师王懋。


掸去岁月的尘土,历史的划痕跃然眼前。


孔祥桢的表叔叫王向清,甘润村人,晚清秀才,为人厚道,古文功底深厚,是孔祥桢母亲李氏娘家的亲戚,他反对男尊女卑,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和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进步思想,时被任命为晋城女子高小校长,是当时晋城进步文化思潮的代表人之一。王向清和孔祥桢父母关系甚好,常常是孔家的贵客。


孔祥桢共有兄弟三个,孔祥桢排行老三,两个哥在家务农做生意,孔祥桢两岁时父亲去逝,全靠母亲一人拉扯。孔家原本让孔祥桢也像两个哥一样当学徒,做生意,能早为家里挣钱,可秀才表叔王向清发现孔祥桢天智聪慧,记忆超群,个性豪爽,机敏过人,是块读书的好材料,极力主张孔祥桢读书必能成大器,并与孔家人数次进行激烈“争吵”,于是孔祥桢母亲李氏和家人才坚持孔祥桢走读书之路。这为孔祥桢日后有机会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积极投身革命创造了条件,为他光辉的人生之路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帮助学业


1919年至1925年,孔祥桢在巴公高小和晋城获泽中学读书期间,恰好和同年出生的表叔的儿子王松樵(王懋父亲)在一起读书,孔祥桢是表兄,王松樵是表弟,两个表兄弟相处很好,结下了深深的友谊。孔祥桢在中央工作时曾写给王家很多信件,虽然信件已泛黄变色,但王懋把这些信件视为他珍藏的传家之宝。


在巴公高小读书时,孔祥桢利用星期天和假期经常到表叔家求教书法和古文知识,学习非常认真刻苦,他常常在表叔家住几天甚至十几天,表婶很喜欢他,并做很多好吃的给他。王懋在展示孔祥桢的来信时,让我欣赏了潇洒的狂草字体,这都源于表叔的精心赐教。王懋说,1933年孔祥桢在草岚子监狱受尽折磨,右肘关节严重发疾,于是左手练习写字,后来孔祥桢左右手均写的一手好书法,来信多是左手所写。


孔祥桢尤其爱听表叔讲故事,内容大都是太平天国洪秀全、水浒传等一些农民起义的故事。表叔讲故事时,总是一手拿书,一手比划,一边读文言文,一边翻译成白话文,既讲了故事,又讲了文学和语法,孔祥桢扎实的古汉语言功底很多来自于听故事所学。孔祥桢听故事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他爱听,爱问,爱思考。当听到起义大军旗开得胜时,他欢呼雀跃;当听到军情危急时,他眉宇紧锁;当听到英雄人物折戟沉沙时,他扼腕叹惜;当听到穷人受欺挨打时,他攥拳瞪眼。他小小年纪表现出一种特有的个性和高贵的气节。


这些农民起义故事渗透了反封建、反压迫的革命思想,对孔祥桢起到了文化熏陶作用,点燃了孔祥桢幼时正义抗争的心灵之火,培养了崇高的个性情操,为他日后投身革命,追求真理,一生两狱,历经磨难终不悔的革命斗争精神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格基础。


鼓励进步


在获泽中学时,孔祥桢已接受了一些共产主义思想,他常把《新青年》、《共产主义ABC》等进步刊物带到表叔家一起拜读,有文辞疑难时就请表叔帮助解释。这期间,孔祥桢的思想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走向成熟。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活动,组织学生游行示威、罢课、抵制日货等,在印发传单时,经常请表叔秘密帮助文辞起草和修改,表叔也从不含糊,认真对待,积极支持他们领导的学运工作。


有一次,孔祥桢在和表叔交流思想谈感想时,明确反对家


里雇工的事情,并告知表叔自己经常独自拿家里的食物和衣物送给雇工,雇工都喜欢他。表叔当时虽然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但也是一个反对封建思想的进步文化人,对孔祥桢的观点和厚爱穷苦人的做法大嘉赞赏,说孔祥桢是一个有前途、有抱负的好孩子,要求儿子王松樵向他学习。


1925年冬的一天,孔祥桢悄悄告知表叔,他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天下的穷苦人谋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表叔听后非常高兴。这是孔祥桢人生的重大抉择,是当年很多读书人敢想而不敢做的事。在中国共产党崭露晨曦之光的大革命时代,在表叔的支持下,孔祥祯胸怀天下,少有大志,绝想果敢,以身许国,实在是难能可贵。王懋说到此处非常激动,他说孔祥桢入党一事当时是秘密的,除表叔王向清外,孔家和王家再无人知道。


1926年9月孔祥桢受党组织委派,由太原秘密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临行前,将自己的被子行李交给表弟王松樵从太原捎回,并让表弟转信表叔前往北堆村安慰家人,孔祥桢和表叔信任有加,情愫合一,如同父子。


抗战期间,表叔王向清去逝,孔祥桢远在他乡忙于革命工作,不可而知。1963年表婶去逝,孔祥桢非常悲痛,从北京寄回一百元钱以示孝敬。


1983年,已是79岁高龄的孔祥桢给王懋信中,仍然不忘表叔,"我要不是你祖父的培养,就不能到今天的地步",历史的硝烟和岁月的淬火没有迷失熔噬孔祥桢的记忆,升腾起的是一座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赤子追念和感恩情怀的丰碑。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