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红都岁月------沧浪之滴    汇入大海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4-11-11 19:38作者:徐军利    张义民来源:晋城党史网


参加红军不久,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一门迫击炮。10师准备成立一个炮兵排,但缴的炮没人会用。连长问:“谁当过炮兵?”阎捷三自告奋勇说自己干过。连长就让他当炮兵。他说:“我过去是搞山炮的,对迫击炮不大精通。”连长说:“不要紧,能打响就行。”他摸索了一阵就会使用了。连长当即任命他任炮兵排班长。不久,上级正式任命他为红4军10师29团特务连班长。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愈来愈体会到红军军纪严明,官兵平等,和根据地的老百姓血肉相连,不同于任何旧式军队。他庆幸找到了真正的革命军队,和战士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红军初创时,根据地建立在江西省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1928年7月至11月,江西、湖南两省的国民党军队两次“会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失败后,又于同年底至1929年初调集湖南、江西6个旅的兵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毛泽东等周密地研究了粉碎敌人“会剿”的计划,决定红军第四军主力转入外线打击敌人,以红四军的一部配合红五军留守井冈山。经过内外线的艰苦转战,红军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曾经被敌人一度侵占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星星之火在闽粤赣广大地区迅成燎原之势,瑞金就逐渐发展成苏维埃政权的中心,也称“红都”。

为了扩大闽粤赣根据地,巩固地方政权,壮大红军力量,形成闽粤赣三省的红色割据,从1930年2月至6月,红4军4个纵队开始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作战。阎捷三所在的1纵在毛泽东、朱德直接指挥下,参加了许多战斗。

1930年3月,红军攻打赣州。赣州是赣南重镇,三面环水,城高池深,易守难攻。攻击前,战士们已经把赣州城外敌人的据点都拔掉了。按照战前部署,阎捷三发了一声空炮,总攻便开始了。由于对赣州守敌的力量估计不足,弹药也不充足,炮弹打光了,赣州城仍没有攻下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呗!撤退时,师长王良对他说:“没有炮弹了你的炮还有什么用?寄了吧!”当晚阎捷三便把炮沉到水塘里,在岸边做了个记号,随部队向南转移。

不久,29团成立了机枪连,阎捷三又被调到机枪连当班长。4月,部队奉命攻打江西与广东交界的信丰县,守备部队是些地主民团,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地主民团把一部分枪藏入水缸或沉到水塘里,红军战士对土豪劣绅这套把戏很了解,打下信丰后,阎捷三带战士们在水缸和水塘里摸了几十条枪。

5月,部队开到寻乌,寻乌的反动地方武装不堪一击。随即又打到安源。6月,陆续攻打了广东南雄、江西大庾和福建汀州等地。

半年来红军避实击虚,在湖南、广东、江西、福建一带转战南北,打了十几仗,先后攻克了赣县、安源、会昌、信丰、大庾、寻乌、南雄、汀州(即今长汀县)等六、七个县。因为那几个县没有国民党主力,大部分是国民党的保安部队,红军轻而易举攻克了,既扩大了苏区,巩固根据地的建设,又积蓄了力量,粉碎了敌人的围攻。每打完一仗,阎捷三和战士们除执行军事任务外,还要打土豪、筹款、分田地、建立基层政权等。在不太了解红军的地方,做群众工作还是相当艰苦的。渐渐地,他也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和建立地方红色政权。每解放一个地方,就和战士们一道了解哪些人是地主、富农,哪些人是工商业者,哪些人是中农和贫雇农,然后根据红军颁布的土地法,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按人口平分土地,依靠贫雇农打击地主,保护商人,并发给他们枪支,成立民兵武装,保卫土地革命成果。就这样开拓了赣南、闽西根据地。

红军作战很勇敢,真正具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最根本的原因是干部能起带头作用。作为班长,每次战斗阎捷三总是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当时,很多人认为当红军好,可就是“怕”字当头,行军打仗叫苦叫累,陆陆续续也逃跑了一些。但阎捷三抱定两条宗旨:一是革命的道路非走到底不可;二是别人能做到的,自己坚决做到。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他逐步适应了红军在南方的战斗生活,并过了三关:第一,过了饮食关。阎捷三是北方人,习惯吃面食,不习惯天天吃米饭,老想吃家乡的面条,时间长了也没有什么想头了,渐渐习惯了吃糙米、红米、南瓜、苦瓜、辣椒等红军的家常饭。第二,过了气候关。南方一年四季多雨多雾,气候非常湿润,衣服和被子总是湿漉漉的。尤其在秋冬,淋雨后的湿衣服裹挟在身上,冰凉刺骨,道路又多泥泞,雨里行,泥里爬,艰苦是难以言述的。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精神是无法坚持的。天长日久,阎捷三对这种天气也就习以为常了。平时一到驻地,也尽可能找些雨伞、雨帽,以便下雨时用。实在无遮风避雨的东西,行军时就用荷叶包头,这样也很快过了南方的气候关。第三,过了行军关。红军行军打仗主要靠步行,打赤脚,穿草鞋。打一仗少则走几十里,多则上百里,路也多是泥泞的小路、田埂和碎石路。尽管南方的战士们每次都把缴获的鞋子优先照顾给北方人,可北方人即使穿上鞋子也吃不消这样的行军。后来,阎捷三干脆也穿草鞋或赤脚行军了,尽管脚上都是血泡,但他不服输,拼命咬牙,决不掉队,很快适应了走石头路,泥路,田埂路,脚上也磨起了厚厚的老茧,每天行军七、八十里是家常便饭。

部队到了福建汀州,毛泽东、朱德将红4军4个纵队扩大为4个师。在汀州休整时,一次宿营后,阎捷三去找司务长领油,供班里擦机枪、点灯用。司务长正在楼上开会,他从楼上跑下来,阎捷三问他们在干什么,他说漏了嘴,说党员开会,阎捷三才知道他们是共产党员。联想到平日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很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其中的一员。不久,就向党组织提出了申请。

1930年4月的一天,在江西会昌,一位姓张的连党代表找阎捷三谈话说,你参加红军4个多月了,根据你的日常表现,党支部决定吸收你入党。接下来,他向阎捷三宣讲了共产党的历史、性质、纲领和奋斗目标。不久,在鲜红的党旗下,阎捷三热血沸腾地履行了入党手续,并庄严宣誓: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从此,他将自己的一切同党和人民军队连在一起,跋涉万水千山,经历数百次战役,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入党后,在去汀州的行军途中,阎捷三被提升为排长。后来他才知道,连有党支部、排有党小组、班有党团员,是毛泽东同志在三湾改编时规定的。这一传统自那时起一直保持下来,为军队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