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万里长征------撤离苏区 血染湘江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4-09-10 17:02作者:徐军利 张义民来源:晋城党史网 1934年9月下旬,国民党“围剿”军主力同时向石城、兴国、龙冈、长汀发起攻击,南路军也向会昌逼进,中央苏区丧失了90%的根据地,形势万分危急。 10月初的一天夜晚,从前线突然传来消息:石城失守,国民党军准备总攻瑞金、于都。上级指示,部队准备转移,每人需携带10天以上的粮食、4双草鞋和背包、毛巾、饭缸、手电筒、衣服等日常用品。阎捷三和干部团的同志互相帮忙,早早就把这些东西备齐。 9日,干部团和红军总部、中革军委机关等被编为第1纵队,代号为“红安纵队”,下辖4个梯队,由叶剑英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钟纬剑任参谋长,王首道任政治部主任。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机关、中央政府机关、后勤机关、卫生部门等被编为第2纵队,代号为“红章纵队”。整编完毕,即奉命向瑞金西部的于都方向转移。随“红安纵队”一起行动的有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和朱总司令。 10月10日夜,月光把大地照得一片银亮。干部团从瑞金的田心出发,向于都河北岸集结地开进。没走出几里地,队伍就凌乱了,因为携带了大批行李、辎重,包括修械所、印刷所、x光医疗器械,还有不能用的大炮等,笨重东西太多,肩扛人挑,马驮人抬还属其次,最要命的是道路狭窄,河流众多,所以很难快速行进。两天后,第1纵队和第2纵队先后磕磕绊绊来到了集结地。不久,红军其他各军团也全部集结到了于都河北,总兵力达8万6千人,对外号称10万。当天下午,中革军委在于都城中的一个大祠堂里召集各军团负责人开会,随即下达命令:一、九军团为左翼,三、八军团为右翼,五军团为后卫,中间是庞大的中央机关和军委的两个纵队,然后分别从于都、花桥、潭头圩、赖公庙等10多个渡口南渡于都河,突破敌人的包围圈,攻击前进。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夕阳的余辉斜照在碧波荡漾的于都河上,好似一幅水光潋滟、色彩绚丽的图画。但战士们谁都无心欣赏这幅大自然的杰作,搬家式的大转移使中央纵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人人心头都是沉甸甸的。上级没有明确的指示,大伙儿也不知道此行的目的地,就连当晚在何处宿营也无从知晓,部队只是疲惫不堪地机械地缓缓向南挪动。当时,谁都未曾想到,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中央红军跋山涉水、艰难地由于都出发,经重石、新田、古陂到了信丰,又沿大庾岭进入广东地界后,才得到上级通知:部队准备向湘西方向前进,与贺龙的二、六军团会合。阎捷三对这一带比较熟悉,他在江西军区独立6师任参谋长和在粤赣军区独立六团任团长时曾在这一带活动,现在成了广东军阀陈济棠的地盘。部队要通过此地,先头部队不得不与广东部队交火。红军以优势兵力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俘敌一个营,后将他们教育一番并当场释放,迫使陈济棠既不敢轻举妄动,贸然向红军发起攻击,又好借助枪炮声对蒋介石有个交代。双方最终达成井水不犯河水的协议,各行其事。红军继续向西转移,但总的情形仍未改变,前有堵击,后有追兵,左右还有侧击。蒋介石调动几十万大军形成了一张移动的大网,但上级仍是命令不顾一切西进。万般无奈,红军战士只得凭借血肉之躯顽强冲过敌人的道道封锁线。11月下旬的一天,红军全部从湖南的道县至水口间强行渡过了湘江的支流潇水。当天下午,博古和李德又以中革军委的名义下达了强渡湘江,向全州和兴安西北进军的命令,准备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后,向北与二、六军团会合。 折戟沉沙、血流漂橹的悲剧在湘江上游的界首段上演了。 11月底的一天,红一军团主力在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的带领下,首先渡过了湘江,控制了界首至脚山铺之间的渡河点,并用船只和木板在江上架起了浮桥,随即与国民党部刘建绪带领的湘军4个师展开了激战,一时硝烟弥漫,血流成河。此时,又听说红三军团主力在军团长彭德怀和政委杨尚昆的带领下,正在湘江西岸拼死阻击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的心腹部队。由于敌人对红军西进的意图一清二楚,调兵谴将围追堵截异常迅速,当发现红军主力准备渡过湘江时,敌人40余架飞机轮番俯冲轰炸,庞大而笨拙的中央纵队带着各种各样的杂物,密密麻麻的人群在40多天的连续奔波中已经处于麻木的失控状态,一见敌机来了,蚕蛹蠕动般挤上浮桥,火光起处,血肉横飞。为了保证大部队按秩序顺利通过,周恩来在岸边声嘶力竭地指挥着,干部团工兵连的上百名红军战士一起跳入齐腰深冰凉刺骨的水中,舍身抢修浮桥。嘈杂声中,桥上桥下的许多战士不幸被弹片击伤后落水,转眼就被江水吞没,滔滔浪花泛起一股又一股血沫…… 除工兵连外,干部团4个营和上干队的干部战士快速过河。之后又迅速在河岸寻找有利地形,掩护中央机关大队人马通过。阎捷三拿着手枪,指挥战士们尽量利用地势隐蔽还击。激战竟日,中央机关的同志才全部通过浮桥,但担负掩护任务的五、八军团还未赶到,于是干部团又承担起中央机关的后卫任务,边战边撤。 湘江一战,军委和中央两个纵队损失惨重,红一、三军团也伤亡过半。两天后干部团到广西的资源县油榨坪驻足时,得知断后的红五、八军团伤亡更大。阎捷三回忆道,当时大家私下里议论,既然在敌重兵压境下转移,为什么带这么多笨重的东西?为什么对部队这么不爱护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事后得知,中央红军由瑞金出发时的8万6千人,经湘江一役,锐减至3万余人。 部队辗转行军到了湖南的通道县,得知敌人又张网以待。蒋介石早已调集重兵,在通道县北的新宁县一带部署了4道封锁线。反观红军队伍,连不成连,营不成营,弹药也得不到补充,哪儿还经得起死打硬拼?回想起前几次反“围剿”,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转来转去,瞅准战机就狠狠地打击敌人,打得多痛快!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央苏区丧失殆尽,眼下中央红军又损失过半,可还是下令不顾一切的往湘西走,这不是明摆着往敌人的圈套里钻?当时毛主席提出建议,不能往湘西走,应该到贵州去,那里是敌人的薄弱环节。中央领导在通道县召开军事会议,讨论行军方向。会议最终采纳了毛主席的建议,决定放弃北上的计划,转兵贵州。 12月中旬,红军攻克了贵州东南的黎平县城。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肯定了毛主席关于向贵州进军的正确主张,否定了博古、李德要中央红军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在湘西建立根据地的方针。会议决定向遵义方向进军,在川黔边区建立新的根据地。 红军整编后按计划分左、中、右三路向遵义方向前进,干部团随中央纵队在中路。12月下旬,右路红一军团攻克了黎平县西北的黄平,随即向乌江逼进,左路红三军团也于当天进至黄平;干部团随中央纵队在贵州的黎平县休整后,经锦屏、施秉等县,到达黄平。此时据侦察得知,敌人又重新部署兵力,追剿部队正尾随而来,而黔军也在黄平一带部防,企图阻止红军西进,情况万分危急。中央纵队迅速进至位于贵州省瓮安县北的乌江南岸的猴场。1935年1月1日,红军战士在猴场附近举行了联欢晚会,欢庆新年元旦的到来。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强渡乌江,占领遵义。(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百岁将军阎捷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