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万里长征------北渡乌江    首战遵义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4-09-09 17:07作者:徐军利    张义民来源:晋城党史网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江,两岸连山,道路崎岖。1935年1月2日,朔风凛冽,雨雪交加。夜里,红一军团第4团的8名勇士在团长耿飙、政委杨成武的指挥下,在江界河渡口乘竹筏强渡乌江成功。但因战事原因,未与对岸指挥部联系。次日凌晨,大雪飘飘,红4团的战士们在火力掩护下又乘竹筏开始强渡,再次突破乌江。战至傍晚,终于攻克了江边敌人的据点。

干部团奉命由陈赓、韦国清带领特科营工兵连,星夜急行军近百里,赶往渡口搭架浮桥。为了防备敌人的袭击,阎捷三所在的干部团2营也随队前往。在急行军的路上与小股敌人打了一仗,消灭掉他们后,迅速前行。到渡口后,2营立即按排分头行动,砍竹、伐木、扎竹排、借门板,随后开始架桥。乌江水流湍急,河底石头硕大而光滑,战士们几次扎桥桩都被冲走。正当大家发愁时,工兵教员谭希林与何涤宙想出主意,建议用两个竹篓装满石头上下扣住,中间用硬木架成十字,捆绑结实后沉入水底,以此代锚,固定桥桩。战士们一试,果然奏效。阎捷三带领部分战士整整拖了一夜的竹子。天亮前,架设浮桥成功。不久,中央纵队和各军团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从浮桥上过了乌江。纵队领导得知干部团的战士们饿着肚子打了一仗,奔波了近百里,又架了一座桥,夸他们个个都是英雄汉。

部队继续前进。一天夜里,大雨滂沱,红2师6团的战士们冒雨攻击距遵义仅30里的小镇———深溪水,那里有敌人一个加强营。因为是雨夜,敌人麻痹松懈,有的还在玩麻将。红军战士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镇子,敌人几乎全被俘虏。战士们向上级报告战果时,提出化装后去诈城的想法,得到了刘伯承的认可,于是连夜乔装改扮,飞速向遵义前进,黎明时分诈开城门,乘势占领了全城,俘敌300余人。

红4团天亮后也开进了遵义。得知遵义溃敌由北门逃向娄山关和桐梓方向后,刘伯承命令该团追赶逃敌,并乘机占领娄山关和桐梓。两天后,红4团报告圆满完成任务,并占领了小镇松坎。松坎北靠长江,过江便是川南。

干部团在遵义驻扎下来,大伙儿你看我,我看你,人人衣衫褴褛,个个疲惫不堪,再联想起许多同志流血牺牲,更令人悲痛万分。每个人心头都是沉甸甸的。

从中央苏区的瑞金长途跋涉到遵义,前前后后达半年之久,途中的艰难困苦难以言述。阎捷三作为一名军事教员,休息时自觉把自己在红校传授军事科目中的理论和作战实际结合起来,使战士们在实战中理解掌握运动战、游击战、歼灭战、遭遇战、攻坚战、夜战等战术要领以及单兵作战、班排连的进攻和防御等策略。行军途中,他还经常就地形地势与战士们讨论如何排兵布阵,把在红校军事课中讲解的《步兵教程》、《步兵班战术教练》、《机关枪各种射击》、《野战筑城教范草案》以及防御飞机和毒气的简单方法一一传授给大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干部团在遵义城四周担任警戒任务,大家轮换着上街买点鞋袜、布料等,抓紧时间裁剪衣服,还互相理理发修饰一下自己。因为战事紧张,战士们几乎个个都是衣衫褴褛,胡子拉茬的。遵义城不大,会裁缝的也不多,大伙儿都想做件新衣服,干部团的战士们只好分批量身定做,连续几天一直在忙这些事。

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城内一幢漂亮的二层小洋楼里举行。小楼原是黔军第2师师长柏辉章的公馆。攻占遵义后,黔军仓皇逃窜,红军总司令部和作战局机关就驻在那里。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对毛泽东作了评价:“他一直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听从他的。”他还让出了自己在军事委员会的职位,并鼎力推举毛泽东指挥全军。他的倡议得到了大部分同志的积极支持。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堪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生死悠关的一个转折点。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军事上的指挥权。历史的慧眼择定了毛泽东,从而缩短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阎捷三作为一个普通指战员,从实践中深知毛主席的作战指挥才能,对遵义会议的决定打心眼里拥护。若干年后,重温那段历史时,他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