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从自身做起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5-04-26 16:22作者: 邵有山 来源:晋城党史网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灿烂的优秀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德立言,提出“内省”“慎独”等一系列的道德修养理论,作为个体自我修养的原则。诸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等等,历经数千年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和实用化、世俗化的基本价值取向,绵延不断,作用至今,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由积弱积贫任人欺凌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至今成为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发展中大国,这和我们拥有厚重的伦理道德型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一次次的修订中,对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表述不断加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 其中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是我党的重大政治宣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立德树人”,坚强而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政治新常态下如何进行立德树人教育,有许多可探讨的话题。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有一种惯性思维,如一说立德树人,首先会想到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教育那些懵懵懂懂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而忽视了“教育者”自身的品德素养。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 分析研判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我们会发现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上往往被人们忽视的方面,也就是“教育者”是否“自身硬”的问题。换言之, 立德树人,要先从自身做起。 晚报刊载一王姓家长留言:我儿子在幼儿园上大班,去年年底,我爱人考取驾照,此后就开车接送儿子上下学,最近,我发现儿子动不动就骂人。起先,我还以为儿子是从幼儿园学的,只能耐心教育一番了事。后来,我才发现了儿子学会骂人的原因是从我媳妇那里学来的。原来,我爱人开车时一不顺心就骂人,一次我们一家外出,爱人开车,突然有一辆车违反交通法规,跨过双黄线超了过去,吓了我爱人一跳。就为这点事儿,爱人足足骂了有一分钟,儿子居然也在帮腔。妻子每天接送孩子,要是天天这样骂人,儿子怎能不受影响?这是一个家教的例子,事情虽小,可窥一斑略知全豹。父母的言行举止,良好的家风家教,对于发育成长期的儿童来说,影响不可小觑。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理应给孩子作出表率,衣食住行的表率,为人处世的表率,遵纪守法的表率。若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就会先天缺钙,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立德树人要从家庭做起,从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起。 网络曝光某县一所中学上级领导来学校视察工作,让数百名学生冒雨做操表演,当地领导则撑伞观看。校方回应称,撑伞是因为视察的老领导“身体弱”。领导来了要做操,冒雨也要做,而且是领导雨伞遮着,学生被雨淋着。两个画面对比,会给学生什么感受?不管事后有关各方作出什么样的解释,都难消除舆论的一片哗然,折射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付之阙如。类似这样的事例很多。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本该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任性”玩耍的节日,可是他们要在炎炎烈日下表演节目 ,小脸晒得通红通红的, 领导坐在阴凉处的主席台那里为孩子们精彩的表演鼓掌。两厢对照,快乐耶痛苦耶?只有孩子们能体会到。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从领导到老师担负着育人重任,身教胜于言教。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自己世界观的亮相,都会对正值成长期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理应成为一片净土,远离尘世的喧嚣,应以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教育战线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成为合格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做立德树人的标杆,担负起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光荣使命。 去年当人们沉湎于“国庆”黄金周全民出游,拉动经济的梦幻之中时,香港发生了非法“占中”事件 。香港非法“占中”事件的一线参与者大都是青年学生或普通民众,幕后组织指挥者是深受中央政府恩惠的香港极少数有欧美背景的豪绅或组织。非法“占中”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却给我们留下沉痛的思考,这些涉世未深的青年人为什么敢挑战法律 ,挑战道德底线,挑战人类良知? 为什么对中央政府和港府的苦口婆心置若罔闻?痛定思痛,不能不说,自香港回归以来我们在对香港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上的缺失。香港非法“占中”事件也为高校德育教育敲响警钟,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高校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布置2015年教育工作要点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实到教材课堂头脑中、文化育人中、实践活动中、政策制度中,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诸多层面。立德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落后的教育观念,创新新常态下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首先,要培育责任意识,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责任意识。责任感是一种自觉意识。尽到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真爱而不溺爱,关注而不管住,让小树沐春风,经风暴茁壮成长,才是好父母。尽到对学生的责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内外兼修,德艺双馨,识天下英才而教之,才是好老师。尽到对祖国的责任,修养品行,掌握知识,爱国奉献,才是好公民。人一旦没有了责任,就会无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就如同行尸走肉。如果不培养人们的责任意识,我们的教育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了责任意识,就有了对生命的敬畏,就有了对祖国的担当。 其次,要培养爱国情怀。习近平主席专门论述实现中国梦有三项基本要求: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们大团结的力量。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刚烈不阿,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豪情,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共产党人风范,都应该成为我们顶礼膜拜的榜样。 第三,要继承又要发展。立德树人,德在何方?他蕴含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道德良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是现代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是我们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规范是以宇宙之理制定的,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以善恶为判断标准。道德与其它观念一样,有继承,又有发展变化。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的道德体系。我们既要汲取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丰富养分,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赋予道德以新的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当今立德树人教育的极好教材。 立向善爱国之德,树时代创新之人。只有让全体人民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我们的人们就会幸福,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就能强盛,中华民族必将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韩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