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泽中学校长李文彬二三事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6-27 21:21作者:黄根喜来源:晋城党史网 早在20年代里,晋城获泽中学成为一所红色革命学校,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出许许多多人才,走上反帝、反封建、反黑暗的道路,载入了史册。1927年夏,国民党“清党”,把获泽中学列为重点,被孙殿英部摧垮,迫使停了学。李文彬山大毕业后,出任了晋城获泽中学校长,他积极筹措经费,正常恢复开学,受到了晋城人民的欢迎。 出生不由己 道路自选择 李文彬出生1904年,字质先,系晋城市泽州县柳树口镇北李街村人。他虽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但思想比较进步,爱追求真理,主张正义。1920年,他考入省立太原第一中学,期满毕业后,于1925年,又考入山西大学采矿冶金系。 当时,阎锡山为了维护山西土皇帝的政权,扩充军备资金,制定出台了在全省农村征收房税的政策,引起各阶层群众的极度不满。同年5月,由中共太原地下党团组织牵头,发动了反对阎锡山政府强征房税的群众运动。山西省学生联合会号召全太原市各学校的学生,组织起来,人人手执上书“废除恶税、为民请命”黑体大字的小旗,走上街头高喊着“反对房税、反对贪官”等口号,大造声势。还去到省议会、省公署门前进行请愿。学生联合会主席周玉麟(中共省执委宣传委员)等人带领省城各学校的学生,发起抗征房税的运动,他们还亲自领着学生冲向督军府,高呼“除三害”口号,并向督军府投掷石块,进行示威。陈立志等同学还包围了征收房税的具体策划者贾景德(省公署秘书长)、杨兆泰(省财政厅长)、徐一清(省银行总经理)三家公馆。学生们抬着大梁,撞开了他们的公馆大门,一涌而上冲入室内,砸了他们家里的器具。当时,李文彬暂未去山大报到,先积极参加了周玉鳞、陈立志等人领导的“反房税运动”。走上街头进行游行,抵制阎锡山出台的在农村征收房税的政策,迫使阎锡山收回了征收房税的成令。并将办理房税最卖力的朔县和武乡两县的知县撤了职,反房税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 兄妹共携手 营救周玉麟 1926年4月份,中国共产党在晋城获泽中学建立第一个党小组, 5月份改建晋城第一个党支部。1927年1月,中共省执委批准在晋城获泽中学成立特委(也叫晋东南特委)。陈立志任书记,时逸之、孙新、陈荣先、王福裕任委员。领导获泽中学、大德针厂、高都垂棘小学、东常村、南马匠、省立四中、省立四师范(长治)和屯留有个临时党支部,共133名共产党员。这些党员经常深入工厂、学校、农村去组建工会、农会、学生会,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7年2.3月间,鉴于国共两党中央已经公开合作,中共晋城特委经上级批准,双方协商,在晋城召开国民党代表大会。当选出七名执行委员,国民党方面3名,即:苗培成、牛星桥、刘冠孺,共产党方面4名,即:时逸之、孙新、陈荣先、王福裕。 同年夏,国民党在党内“清党”,晋城获泽中学列为重点,阎锡山在报刊上登载全省被通缉72人。其中有:周玉麟、陈立志、时逸之、孙新、陈荣先、王福裕等人。不久,周玉麟在绛县纱厂进行活动,被国民党逮捕了。他在太原一中读书期间,结识了一位同乡女友叫李小红(阎锡山十九军军长李生达的侄女),两人情投意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周玉麟被捕后,李小红与其哥哥李文彬多方设法营救,跑省府,拜高官,托名人。人也找了,头也磕了,路也跑了,钱也花了,终归无效。 1930年周玉麟同志在牢中被摧残致死,年仅24岁,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他的女友李小红听到这一噩耗后,悲痛欲绝。在哥哥李文彬帮助下,给周玉麟买上棺木装裹,将周玉麟的灵柩护送巴公家乡进行安葬。此时,她服毒自尽,写下遗书陪葬周郎。周家人按照她的遗愿,将其与周玉麟合葬一穴。 受乡亲盛邀 愿拯救中学 1930年秋,李文彬在山西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打算东渡赴日本留学深造。此时,获泽中学遭到孙殿英部的破坏后,关了三年之久未开学。父老乡亲们一致请求李文彬出面挽此惨局,拯救学生。李文彬被乡亲们的盛情厚望所感动,他放弃东渡日本之念,出任了晋城获泽中学校长。积极筹措办学经费,恢复正常教学。此时,群众反映说:一物降一物,孙殿英部再未敢对获泽中学出难题了。 李文彬为了把好教学关,在聘任教师上严格坚持非大专、本科毕业生不得受聘的原则。他先从山西反省院保释出共产党员成乃身、郭诚之等人留本校当教职工。又在全国各地招聘大专毕业生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在选用教材上,他积极向学生介绍鲁迅、冰心、蒋光慈、丁玲、郁达夫等进步作家的文学作品,采用北新、开明等书店的活页文选。他鼓励学生写白话文,从八股文的旧文体中解放出来。 1931年暑假期间,获泽中学破例招收了5名女生,这一举措轰动了晋城。次年,崇实中学也招收了女生班,对推动晋城的妇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辞去当校长 从戎先救亡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文彬辞掉获泽中校长之职,弃文从戎,担任了“华北别动队总队第三十二游击队”司令,走上抗日前线。1938年夏,日军占领晋城后,他去到洛阳在地方法院院长王绍武的帮助下,以洛阳“潞泽公馆”为基地,办起潞泽中学,解决了当地的子弟及当时在洛阳的潞泽同乡子弟的求学困难。 1944年春,日军侵占洛阳后,潞泽中学被迫停办,李文彬携带家眷逃往西安。不久,他又赴重庆,出任国民党中央赈济委员会的放赈委员。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李文彬由重庆返回洛阳,重操旧业,恢复了潞泽中学,直到1948年洛阳解放。1949年7月,李文彬又参加了洛阳专署举办的教师讲习班,被分配到新安中学任教。 一心爱家乡 心愿从教育 1950年秋,李文彬携带家眷回到山西,先在潞安中学任教,后要求回晋城一中当了教师。他不管在那里教书,始终是兢兢业业,一心教好学生,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 1957—1966年秋,李文彬一直在晋城西巷大队居住,以善处邻。1963年,县里选他为政协委员,同时安排他到县文史馆整编文史资料。他曾撰写有《家父李生裕上党劝降经过》、《李生达离石遇刺》、《获泽中学基金董事会的建立》、《馆产新办的潞泽中学》、《我所见到的马歇尔特使》等10万多字的文史资料。“文革”期间,李文彬遭受折磨,1969年2月20日逝世,享年65岁。 总的讲,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李文彬属一位开明人士,心系人民,多有家乡之情。自今有不少老人跟着他念过书,一提到李文彬三个字,都说他没架子,平易近人,是个好人,好老师,好校长。 (责任编辑:韩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