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烟雨》之印象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6-05-14 16:03作者:吴军雄来源:晋城党史网


《水城烟雨》是晋城市著名作家成茂林同志的巅峰之作。在此之前,他曾创作出版过小说集《遗恨》、《爱之惑》,散文集《丝路花雨》,长篇小说《我爱我家》等多部作品。但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影响性而言,成茂林同志本人最看重的,还是《水城烟雨》,因为这部作品凝聚了他太多的心血。用他自己的话说,“看到这本书,比看见自己的儿子还要亲。”充分说明《水城烟雨》在他心中有着独特的份量。


人常说“十年磨一剑”, 成茂林同志则是“二十年磨一剑”。早在1995年,《水城烟雨》就横空出世,成为“山西省建国50大庆十部献礼作品”之一。由此在读者群中引来好评如潮,并争相购买,以致供不应求,大有“洛阳纸贵”之气象。根据市场需要,作者略作修改后于2001年进行了重印,依然购者踊跃。尽管如此,作者本人仍觉得这部书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认为不少地方没有完全体现他原先的构想,有的情节展开得不够充分,有的人物塑造还有欠缺之处,等等。一些读者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正因此,作者很早就萌发了将此书重新进行修订的想法。这个想法在他从岗位上退下来后得以实施。那段时间,他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了床,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聚精会神,潜心修改。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他终于完成了多年的愿望,将原本37万字的 《水城烟雨》,增写为煌煌60万言的鸿篇巨制。


我接触《水城烟雨》时,就已经是第二版了。那时,由于工作上的交集,我和茂林同志开始相识。彼此相近的性格及爱好,使我们迅速拉近了距离,很快成为文友,《水城烟雨》也就顺理成章充当了我们友谊的信物。我到太原出差,就带着这本书,用两个晚上的时间将它读完。当时,我有两个感觉:一个是觉得《水城烟雨》这个书名起得很好,很有艺术美感。 “水城”二字,让人想到清澈、明媚、洁净、柔嫩、轻盈、灵秀这些字眼。烟雨,则使人联想到朦胧、迷离、神秘这一类的字眼。乍看之下,这是一个散文题目。其实,它是一种文学寓意。水城,是地域的含义。烟雨,则是指社会变迁、历史演进、时代风云,这是我的理解。再一个是觉得《水城烟雨》的题材很好。好就好在它体现的是农村,表现的是农民。中国13亿人口,有9亿是农民。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是国家第一位的大事。解决不好,整个国家就难以安宁。成茂林同志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焦点,倾其全力打造出《水城烟雨》这样一部农村题材的文学巨著,可以说非常切合时宜,也体现了作家的良心和责任。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想到这本书会写得那样好,那样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随着情节的层层展开,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思想情绪不由自主与书中的人物及其命运同频共振。我为他们的苦难遭遇潸然泪下,为他们的拼搏奋斗肃然起敬,也为他们的事业成功激动不已。由此开始,我对成茂林同志产生出深深地敬佩,对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过人才气及显著成就由衷的叹服。


《水城烟雨》增订本出来后,我也是在第一时间先睹为快。我感到,成茂林同志通过20年左右时间的精雕细刻,将他视为“亲生子”一般的这部作品,打造得更加富丽堂皇,让人赏心悦目。从装帧设计来说,增订本要比第一、二版更为古朴、大气,更贴近作品意境。那淡雅而朦胧的山水,包裹着一个若隐若现、带着几分神秘的小城,让人忍不住想走近它,抚摸它,探究它;从书的外观质感看,它就像从古老“水城”的城墙上抽出来的一块砖头,沉甸甸、厚墩墩的,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从作品包含的维度看,作品的地域性、主题思想,人物、事件基本没有改变,依然是“以古泽州为背景,描述太行山区农村的变迁。反映翻身农民为着改善生存条件,几十年生生死死、恩恩怨怨、风风雨雨的奋争。”但是,其叙事结构、情节设计、人物性格、事件演化等,却比原来有了更多的延伸和拓展,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比原先有了更大的张力。从37万字到60万字,几乎比原来增加了一倍,这哪里是增订啊?这几乎是将原书揉碎重新进行了一遍加工。甚至是从广度到深度的二次创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部作品投注了多么大的功力。


文学是人学。《水城烟雨》这部作品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描写了一个个性格迥异、活力四射的农民形象,并通过这些个体的人,把农村和农民最琐碎的生活,串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书中塑造最成功的典型人物当数牛保土。在旧社会,他饱受压迫,苦大仇深,是共产党使他翻了身。从此,他就和共产党有了割不断的血肉感情。“党叫干啥就干啥”,成了他一生的信条。解放大军南下,他奋勇支前,获得了勋章;土地改革,他积极参加,入了党,当了支部书记;合作化时,他是“带头人”;大跃进中,他是“大炼钢铁元帅”;农业学大寨,他是“标兵”、“劳模”。“文革”中,他被打成走资派,受尽折磨;改革开放后,他重新担任水城村支部书记,带着乡亲们,把原来满目疮痍的水城,建成了城市化的新农村。水城终于富起来了,而且富得流油,牛保土功不可没。不幸的是,在制止黑心窑主私采滥挖时,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揭示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就是带领亿万农民群众,摆脱贫穷,走向富裕,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美好生活。我想,这也是来自农村、对农村生活体验最深、对农民呼声了解最透彻的成茂林同志,创作这一典型的寄托所在吧!


除此之外,书中还浓墨重彩描写了黑爷(焦黑子)、曹顺虎、乔光宗、来大冲、柳叶、水莲、水秀等老一代水城人,以及牛得田、来金宝、乔玉林、梅花、秋月等水城第二代人,全部人物加起来大体上有100来个。这些人也都是个性鲜明,各具特色:有的胸怀远大,追求上进;有的随遇而安,得过且过;有的勇立潮头,敢闯敢干,有的随波逐流,畏首畏尾;有的敢爱敢恨,快意恩仇,有的人格低下,鼠窃狗偷……。作者对每一个人都有鞭辟入里、穷形尽相的深度刻画,使其无论好坏、正反、美丑,都是芸芸众生中的“这一个”,而不是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可见作者用心之良苦。作者的语言修辞也非常老到娴熟,运用自如,做到了描神状物纤毫必现,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揭示人性入木三分。在行文过程中,或嬉笑怒骂,调侃戏谑,或乡俗俚语,方言笑话,常常是信手拈来,让人感到野性横生,充满地域特色。不少地方意趣盎然,让人忍俊不禁。如在第一章中,写“文革”造反派夺权后,把被打倒的村干部黑爷结合到班子里。黑爷对失而复得的权力极为看重。他把大队的公章用一个红布条拴在裤带上,到哪儿都带着。走起路来一前一后来回摆动,谁见了都暗地发笑,他却毫不自知。再如第十四章写小两口解气的事儿,也很逗人。青年农民乔玉林被交警罚了款,回到家里生闷气。媳妇腊月安慰他说,生什么气?他有他的权利,咱有咱的权利。我生了孩子就给他起名叫“交警”,咱就每天打“交警”,骂“交警”,谁能管得着?类似的事例在书中比比皆是。看到这样的情景,誰能不为之捧腹呢?


成茂林同志属于主旋律作家。他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在他身上,已经凝聚了对党和国家无比的忠诚与信念。他对一些挂着作家招牌却不负责任胡编乱造,以此博人眼球牟取私利的行径深恶痛绝。他要向人民向社会传递的,是符合社会主流格调的正能量。通过他的作品,让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精神得以升华,这大概就是他的作品承担的庄严使命。可以说,《水城烟雨》这部书达到了他所秉持的目的。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