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庄村农业学大寨的回顾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6-06-04 16:19作者:申翠枝来源:晋城党史网

我的故乡新庄村位于陵川县城西南30公里,属附城镇管辖。现全村92户,387口人。在上世纪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成为陵川县家喻户晓的典型村。为重现那段历史,结合自己的亲历,我查看了县档案资料,走访了家乡父老,写成此文,以作纪念。

                 

特殊环境

新庄村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是我县的重点老区村。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新成立的陵高县政府机关秘密驻在村里,因此被誉为“红色堡垒村”。太行区情报处在村秘密设立了“新庄村留人小店”情报联络站。这里还是全国著名作家《雷锋的故事》作者崔家骏的故乡。

村南,为南太行山断裂带向丘陵带过渡区,多悬崖峭壁。村北,为丘陵带,坡缓谷浅。村南、村北不一样的地理、地质和环境十属罕见,这也造就了新庄村“九分石头一分土”的现状。耕地面积最大地块只有3.8亩,最小的地块能种3颗玉米,我们叫灯圪滩(台)。全村919亩耕地,分布在村四周五岭、两凹、二十道沟和两面坡上,共有地名48个。农田除沟圪窝和岭头较宽外,大多以条状梯田分布,一般宽在3——5米之间。大部分梯田呈前低后高的直棱坡状。前塄是净豁牙(塌塄),后塄是乱石窝和圪针坡。村南是野猪、野獾拱地,村北是野兔、野鸡、野鼠遭害。十年九旱,常常受雹灾。“冬天白茫茫,夏日禾苗黄。山坡上种地,庄稼牛毛样。出的吃奶力,年年闹粮荒”。是新庄村的写照。“新庄庄,真真穷。荒山坡,石头多。吃粗糠,掺树皮。捋荊籽,来充饥。赤脊梁,露肚皮。寒天里,没盖的(被子)。小日本,来抢粮。国民党,一个样。饿死你,去喂狼。陵高县,驻新庄。开荒地,救灾荒。打鬼子,除汉奸。组农会,建政权。驱日寇,回东洋。想翻身,跟着党。彻底打倒国民党”。是新庄历史上传下的血泪歌。


苦干四年

1968年夏天,我县开始全面发动“农业学大寨”运动。新庄村的主干也和附城公社组织的其它大队干部到昔阳县大寨村参观,学习农田基本建设经验。回来后,在探讨学大寨的办法时,大家认为:咱们村的地质、地貌没有较厚的土质存在,不适宜填沟造地,不如全部垒起塌塄,加高边塄,加深活土层,建海绵水平梯田。为了不误农时,那年7月,从4个生产小队抽出20人组成常年专业队,由张小五任队长,和大寨村一样组织了一个“铁姑娘队”,崔六秀任铁姑娘队队长,制作了学大寨专业队和铁姑娘队两面红旗,上工时站队打着红旗走,到了工地,就把红旗插在地头。

那时,专业队在耕地周围打炮眼、炸石头、备加高地塄的石料,各小队社员利用雨后不能上地的间隙采活石头备料。收秋后全村劳力全部上地运石头、垒塌塄,挖后塄的荊疙瘩、酸枣圪针和加高边塄。那时全村176个劳力,工地就有230多个人,一直干到腊月三十。数九寒天,风雪无阻。雪下了,就清石窝雪,清地边塄雪,照常采石、运石、垒塄。那时有多少人碰破了手和脚,多少人砸破了胳膊和腿,多少人手上崩了裂,多少人崴了手和脚,真是难以计数,但有一条是轻伤不准下火线。我奶奶70岁了,也上工地搬运石头,被大队表扬成不能添斤能添两的先进典型。

从1968年夏天到1969春,新庄学大寨的艰苦奋斗精神,受到附城公社革委的重视和赞誉,公社专门组织全社34个大队的小队长以上干部分期分批到新庄参观、学习。从那时起,农业学大寨到新庄参观的就络绎不绝。新庄村也被县、社表彰为学大寨典型村。

1971年9月,在陵川县第五届“积代会”暨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上,新庄村党支部作为学大寨的标兵,做了典型经验介绍。(71.9)陵川县第五届“积代会”暨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文件第2页载:“新庄村树雄心立壮志,乱石滩建成大寨田”。第111页,新庄村党支部的典型发言材料是这样写的:“三年来,我们新庄村的贫下中农按照毛主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教导,坚持了专业队长年干,冬春发动群众干,晴天分散干,雨天突击干,早追星、晚赶月,夏天顶烈日,冬天冒风雪,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后塄刨完荊疙瘩,边头淘净小杏叶,薄地剖肠刨腹还上土,塌塄挨根彻底垒起来。炮条磨短200多根,铁锤打破了300多个,石头起了99200方,硬是以大寨人的硬骨头精神,实现了三年无塌塄的计划,建成了725亩水平梯田,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在全面执行八字宪法的基础上,三寸土上长出了好庄稼,乱石山上捞到了大油水。一年学大寨,战胜旱灾亩产404斤,两年学大寨战胜雹灾亩产515斤,三年学大寨战胜洪灾,亩产渴望800斤。两年交售国家粮食30万斤,超额完成国家任务18万斤”。

从1968年夏天开始到1972年夏天,为期4年的学大寨运动,新庄的群众真是吃了苦中苦,受了罪中罪。新庄村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陵川县学大寨的典型村。陵川县党校大门外的墙上写的大标语口号就是:学大寨,赶新庄,社社队队都达纲。


昔日辉煌

新庄村成为全县学大寨的典型村后,县委副书记、革委副主任吉维善,县委常委、县武装部副部长王怀明和附城公社副书记李连锁为包村蹲点干部长住新庄。郎贵发、连嘉山、徐存有、秦喜根、杨庭祥等县、公社领导长住新庄整理典型材料和写典型事迹报道。县摄影记者都宏新经常到新庄摄学大寨的镜头。那时陵川有线广播、《晋东南报》、《山西日报》都有新庄的典型报道。那时真是“广播有声,报纸有影”。县城和有些大队还将都宏新拍摄的新庄专业队长张小五肩扛大锤的照片画在墙上。为了维护全县各地来参观学习人员的秩序,县公安局每年都派1名人员在新庄负责。

1970年后,天津和本县22名下乡知青分两批到新庄村插队,县出资为知青修建了住房。

县分配的计划内化肥,以无偿奖送、无息贷款或低息贷款购买方式供新庄使用。

县武装部将民兵集训定到新庄,以拉练步行的方式到新庄训练和参加建设大寨田的劳动。

县组织部门和附城公社经常组织干部到新庄参观学习和参加建设大寨田的劳动。

附城公社将放了假的全体教师带到新庄参加为期1个月的建大寨田劳动。附城中学各班分批组织学生到新庄参观学习,参加建大寨田劳动,上山植树造林,写新庄学大寨的作文。

县里和附城公社的很多会议都在新庄村召开,如附城公社的学大寨整风会议就在新庄村北的羊屋召开,全社大小队干部一百余人参加,会上公社书记关树德表扬了新庄学大寨的精神和行动,批评了一部分村干部领导学大寨不力的状况,会期5天,使全社干部洗了“热水澡”,鼓了学大寨的“劲”。1972年6月1日至5日,陵川县农林水利局在新庄召开了科学技术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公社、社办农业技术服务站、社办良种场、重点大队科研组、重点植棉大队负责同志,共计91人。中共陵川县委副书记、革委副主任吉维善同志和县委常委、人武部副部长王怀明同志作了报告,新庄大队党支部作了经验介绍,与会人员还实地参观了新庄科学种田现场。会后陵川县革命委员会以[陵革发(1972)第54号文]将农林水利局“农业科学技术新庄现场会”的报告,批转给全县各公社和上报给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及有关单位(县档案局1972年卷宗第81页)。

1973年,晋东南地区召开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时任新庄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松贵作为陵川县学大寨的典型村出席了会议,时任县委政工组副组长的连嘉山作为陪同负责人前往长治。新庄村“红太阳光辉照新庄,青石板上跨长江”的材料在大会上发言后,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新庄村和支部书记王松贵分别被表彰为先进大队和模范个人。


趣闻轶事

在新庄村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生了好多些趣闻轶事,现选了一些录于后面。

1、书记暗访

1971年冬天,县委副书记吉维善带着秘书到新庄暗访。天刚亮走到大队不见人影,心想这样冷的天,也不知村上几点上工,这时在大队对面的药铺传来说话声,他就走了过去,值班的看到吉书记感到非常吃惊。

吉书记问:“你们村几点上工”?

值班的说:“每天天明前要走到工地,今天走了半个钟头了”。

吉书记让带他到工地上去,到工地看到地头红旗飘扬,有用大锤、钢杆打炮眼的,有用平车推石头的,有用萝头担石头的,近处也有用手搬的、肩扛的,还有两个人在那烧开水。

吉书记问:“大家冷不冷”?

大家异口同声说:“不冷”。有一个社员还说“冷啥,跑的还出汗呢”!说罢,引来大家一阵“轰笑”。

吉书记感慨的说:“‘早追星,晚赶月’一点不假,新庄的人真是说的到,做的到”。

2、主任数地

1973年夏天,我和母亲在红河沟地耧谷,母亲是个非常慈祥而又健谈的人,村中的趣闻轶事总爱和我聊聊。

我问她:“新庄传说主任红河沟数地数不清是怎么回事”?

她说:“去年夏天公社革委会主任郭腊旺领着全公社各大队主任到新庄看庄稼长势,就在这红河沟半山腰的小路上,郭主任指着这一沟地说‘看看人家新庄的地质量最差,一沟地有28块,最大的地块没有半亩,这庄稼却长的黑汁汁,齐边竖沿’。当时有几个好事村主任就数起了地块,怎么数也没数清”。

我好奇的说:“那是不是传说的草帽底下还盖着一块地”?

母亲说:“不是,去年这里种的是玉茭,参观时都快出老缨了,哪能草帽盖着地”?

“那为啥数不清呢”?

“唉!新庄的地依山依凹垒塄建地,一块地有好几个岔,修大寨水平田有些岔还又劈成了另一块地,有的地从圪窝转到山圪脊。这里山底的叫红河沟,中间以上又叫锅沟。那块地是红河沟的,那块地开始叫锅沟的,也是各有说法。再说有的地塄有一丈高,有的地塄不足二尺,种的玉茭都长高了,不好数,不过28块只多不少”。

“那为啥小地叫灯圪滩(台)”?

“过去点灯使用蜡,为了不流蜡,古人在蜡台上边做了个小平台,就是形容说地小的和灯圪台大。要说地块多,还不数红河沟,围圪堆山建大寨田,8分地就有48块呢”。

3、民兵拉练

新庄村成为学大寨的典型后,县委常委、县武装部副部长王怀明为包村蹲点干部。1972年初冬,他组织全县各大队的基干民兵到新庄集训和参加建大寨田的劳动。

有一天,王部长决定当天黑夜组织民兵拉练到村东老崖湾(陵高县政府为躲避日军扫荡的藏身窑洞)去宿营。

那天黑夜,虽然有月亮,但谁也不许带手灯等照明工具。民兵行进在崎岖的小山路上,手和衣服不时被荆棘挂住,有时窄窄的山路旁便是悬崖峭壁,让人心惊胆颤。走到藏身的地方后,看到的并不是洞,是在峭壁上可避雨的崖坎,那里羊粪味臭气冲鼻,山沟里还不时传来鸟的鸣叫和野狼的悲嗥,令人毛骨悚然,这里哪是能宿营的地方。可见革命前辈们是怎样舍生忘死,怎样为革命艰苦奋斗的。有的民兵向王部长建议说,咱们今天也拉练了,又参加了一天的建大寨田劳动,明天还要继续训练和参加劳动,在这地方住下,天气很凉,霜气又重,感冒了就会减员,不如我们在此唱个歌,在此宣誓向革命先辈学习后,再拉练回村吧。王部长想想这个办法也行。随后进行了唱歌和宣誓,队伍顺着弯曲的河道向北拉练回到了新庄村。

4、接待知青

新庄村先后两批接收天津和本县知青22名(其中天津15名,本县7名)。

天津知青到村后,感到什么都稀奇、新鲜,闹了不少笑话。上地时采回了小麦苗说是韭菜;把土豆的果实摘回让厨房给他们做果子羹;尤其是张志明在锅沟地看到青皮核桃,以为是梨,摘下来就大口吃了起来,结果嘴肿的几天不能吃东西。

新庄村的村民憨厚老实,对知青热情关爱,容忍他们的“无知”,耐心地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庄的日常生活。我的伯伯崔小瓜经常给知青摘个梨、煮个玉茭、毛豆让他们尝尝,他们亲切的称他“瓜爷爷”。大队的干部发挥知青热情奔放的性格,组织他们为来参观的人演节目、唱京戏;有的参与小学任教;有的参与治安巡逻。他们想家时,就给他们拉家常、讲故事,使他们没有像其他村的知青一样去打群架和做遭害百姓的事。对他们中表现好的如天津女知青安洪才,被推荐上了西安建筑设计学院;刘大江被推荐到晋东南京剧团;陵川平城籍的赵建国担任了村团支部书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庄村把赵建国像家人一样看待,让他与本村崔双龙一起应征入伍。

天津知青后来被安排到县汽配厂工作。他们经常利用星期天回新庄“探亲”,乡亲们给他们做好吃的,分别时恋恋不舍和乡亲们擦眼抹泪,是那时独特的场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津知青从汽配厂陆续返回天津,陵川籍的知青也回城安排了工作。但回城的知青没有忘记待他们如爹娘、如姐妹、如兄弟的新庄村民。陵川籍的赵建国在部队发扬新庄村人学大寨苦干创业精神,成了北京某部的军官。每年回乡探亲,他都要到新庄“探家”,多次给孤寡老人,困难户送慰问金200-500元,送的物品有面粉、大米、牛奶、食油、饮料等。2012年给他同年入伍返乡去世的崔双龙家属送去1000元慰问金。给他的入党介绍人后病故的王香肉家属送去1000元慰问金。多年来,他送给新庄村民的慰问金和物品有好几万元。天津知青也有许多人经常来新庄“探家”。2011年,刘五生来新庄办特种养殖鸡两年;2011年10月,身为上海宝钢集团工程设计师,在新庄村被推荐上大学的安洪才回新庄“探家”,看到村民崔贵昌建猪场遇到资金困难,即资助资金5万元。

5、垒塄除蟒

1964年,新庄村的小豆坡自然村村民秦狗锁遇见蟒蛇,用土枪打它时,枪没有打响,吓得他出了一身冷汗,回家后患病半个月没有出家门,从此不敢在小豆坡住而搬到新庄。1972年,下东河村民郭虎旺往附城送丈河供销社收的鸡蛋,在快到小豆坡路段时遇见蟒蛇,吓得鸡蛋担子甩了。同年,丈河一青年骑自行车从附城回丈河,又在小豆坡路段遇见蟒蛇,吓得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丈河公社的干部就在通往新庄的“称沟弯”路段石壁上写了“此路有大蛇,行路人小心”、“此路有大蛇,行路人结伴行走”等字样来提醒过路人,一时弄得人心慌慌。据遇见蟒蛇人描述后,人们口口相传说:蟒蛇路过汽路,路上有痕迹,路过山坡,草往两边倒,行中带风。头部抬起有一米多高,且行中嗞嗞带声。

1972年秋天,新庄村学大寨专业队在村南美女沟(煤窑沟)三岔口垒塄时,发现岸边石头塄里有一条蟒蛇。他们用抬石头的木杠将其顶住时,蟒蛇回头将木杠咬住,专业队的人赶快将其头部拉出砸烂。他们刚想松一口气,又一条蟒蛇从石塄里窜出准备逃跑,专业队的人吓的一哄而上,用木杠、铁钎将其按住打死。专业队的人将蟒蛇扒了皮装糠挂在大队院底西屋。我亲自去看了。头部挂在平房三脚架的脊梁上,尾巴拖到地上了,头部粗处有15公分,身长有4米,皮呈黑色间黄色的美丽花纹,看着很是瘆人。这两条蟒皮,一条卖给了县剧团,一条本村剧团用它张了嗡胡。事后有村民说,真是秋天天凉了,要是夏天,专业队二十来人肯定斗不过蟒蛇。

新庄学大寨在美女沟(煤窑沟)三岔口打死的两条蟒蛇,是不是人们在小豆坡遇见的,不得而知,但自从打死这两条蟒蛇后至今42年来,人们再也没有在小豆坡路段遇见过蟒蛇。

6、引水浇地

据新庄村民间传说,玉皇携带王母私游下界,在九仙台吃了人参,来到新庄古柏树饭店时口干舌燥,喝了带泥腥味的水后,感慨新庄疾苦,遂让七仙女为新庄打了6眼井和1个龙王洞,龙王洞中有一小水池。王母将天上瑶池之水注入井和龙王洞的池中。井水供村民饮用,龙王洞为庄稼受旱时祈雨用。1971年9月,县里召开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新庄成为出名的典型村,县农林水利局出资在第6眼井安装了柴油机和三联高压泵,扬程120米将水送到新庄在高脊岭修建的蓄水池里。1972年,县电业局出资将高压电接到井旁。原想引水浇地,无奈新庄的地在五岭、两凹、二十道沟和两面坡上,那引水浇地是杯水车薪。浇地不成,引到村上,解决了村民饮水吃泥腥味池水的历史。

7、刨坑种粮

1973年春天,在学大寨运动中,为了多打粮食,新庄利用下雨天,全村劳力披着塑料单在村南高脊岭和刮松掌的山上刨了一万个鱼鳞坑。当时说一个坑种上玉茭收一斤,一万个坑就能收一万斤粮食。但种上玉茭后,有的长的一尺高,有的长的长的就死了。原因总结为一是鱼鳞坑土贫缺养分;二是生茅草竭地不利于玉茭生长;三是满山坡种地不利于耕作;四是活土层浅不耐干旱。种玉茭失败后,秋天县农林局提供油松树苗,附城中学的学生在鱼鳞坑种植。现在树木长的郁郁葱葱,松涛阵阵,成为新庄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