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校教育的权威与管理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6-10-15 15:40作者:吴军雄来源:晋城党史网

权威与管理,是广泛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切领域的一个共同命题。对这一命题的把握、应用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各项工作成果的大小与好坏。本文就学校教育中的权威与管理作一探讨。


一、权威与管理的相对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管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普遍存在到现象,它根源于生产的社会性本质。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以“一个人群为单位,以社会为单位”共同进行的,为了有效地进行社会生产,这个“人群”和“社会”就必须建立一定的秩序,必须有分工和协作,必须有协调个人活动的机构和人员,也就是说必须有管理。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过:“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生产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小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乐队指挥。”还指出:“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例如举重、转绞车、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等)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劳动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必然是集体力。”


由此可见,第一,管理是进行社会生产所必需的,凡是有许多人共同劳动,都必须有管理。第二,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协调各个人的活动,执行生产总体所产生的一般职能。第三,由组织起来的协作劳动所产生的组合效应,对个人能力起着放大了的作用。它和各个个人力量的总和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放大了的生产力”。第四,学校教育也属于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的一个方面。所不同的是,学校不能生产物质产品(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而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有了学校,就必然要有学校管理。严密、科学、高效的管理,是办好学校教育的根本所在。


无论任何性质的管理,都是以管理者的组织、领导、指挥、命令和被管理者的服从为前提的。这就伴生出管理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权威问题。管理不能没有权威。上无权威,下不服从,这种管理就难以是有效的。恩格斯说:“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假如铁路员工对乘客先生们的权威取消了,那么,第一列开出去的列车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最能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而且是需要最专断的权威的,要算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险关头,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由此恩格斯认为,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造成的;一方必须面是必要的服从。这两者,不管社会组织怎样,在产品的生产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下,都是我们所必须的.”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合乎逻辑的推断:管理是一切有组织活动的地方不可缺少的要素。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和维护管理者的权威。这种权威是为管理的有效性服务的。没有权威,就会出现混乱无序,一盘散沙,就难以整合人们以统一的意志和步调去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的必要性和权威性相互统一,有机结合,构成了管理科学中的重要特点。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系统组织,要使人、财、物、时、空、信合理的运作,发挥最大的能量,保证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在学校中实施科学管理,又要突出管理的权威性、强制性,就是依靠组织权力和行政手段,通过发布命令的形式,直接对师生和员工产生影响作用。必须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对于学校成员中不服从命令的表现,有权干预并做出相应的制裁处理,才能充分体现管理的职能作用,使学校的各个系统、各个层次,都朝着一个方向与目标发挥功力。


二、几个必须注意的基本要求


学校管理与社会其它方面的管理相比较,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针对学校的特殊性,要保证学校管理的权威性,要实施有权威的管理,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加以解决:    


1、要确立和维护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列宁说:“ 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只有明确责任制,才能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才能保证更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才最便于检查工作,改进工作,实行赏罚。”实行校长负责制,使管理学校的责任和职权统一于校长,校长依据有关规定,行驶办学的决策权、行政管理的用人权和奖惩权,建立起统一的、强有力的、高效率的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指挥系统。这样,有利于克服过去学校领导体制中校长和党组织职责混淆、多头领导、政出多门的弊端,排除或减少领导班子中的内耗,结束名为集体领导、实则无人负责的不良状态。


2、要明确学校的领导职能,重点是决策、用人、检查三大职能。


决策是学校领导的基本职能,决不能认为学校的许多重大问题都是上级行政部门掌握和安排的,只要照着执行就行了,学校中不存在决策问题。任何有思维能力的人,在生活实践中都要进行决策活动。学校是有计划、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机构,学校领导更离不开决策。上级的部署和决定固然是行动的依据,但学校的具体实际头绪纷繁,千变万化,尤其是在改革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如果学校领导者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集思广益,审时度势,拿主意,定盘子,就会错失良机,给工作造成损失,并使教职工大失所望,削弱对领导者的信任度。


用人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职能。邓小平说:“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成功。”在学校里,合理用人尤其重要。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精神劳动,对人的安排使用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校领导必须把握合理的用人环节,挑选具备条件的教师充任校内各种组织的负责人,合理安排教师任课的年级及学科,做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要注意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团结互助,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抓好德、能、勤、绩的考核和评价,重视教师的培养提高,形成“良性竞争,奋发进取”的局面。


检查是控制的重要手段,是领导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布置,缺少检查,是管理上的缺陷。轻视和放弃检查,是领导失职的表现。领导若是对教工的情况茫然无知,那么教工就会对领导的工作要求淡漠、轻忽,造成工作中的拖沓、敷衍、松垮。领导要真正掌握教工的工作情况和进展,给他们的行为以积极的影响,就必须进行经常的检查,通过检查来发现问题,纠正失误,调整决策,协调关系,推进工作。


3、要抓好学校的机构建设。学校机构的设置,必须本着精干、高效、合理的原则,避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机构及其负责人要权责相称。有一定的机构和职务,却不给以相应地职权,或者不尊重其职权,不时干扰或代替他们行驶权力,机构就不能发挥作用。要注意抓好各机构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和协作,使其像一架精密机器一样,在统一指挥下灵活运转,防止各自为战,互相扯皮。


4、要注意学校的制度建设。学校是多层次、多机构的实体,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靠制度来管理。规章制度要表明提倡什么,禁止什么,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为学校成员指明行动方向。规章制度应对学校教师员工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对于做出成绩的,应予以表扬奖励;违反规章制度,应受到批评惩处。保证学校的工作秩序、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始终保持健康稳定。


三、素养、情感、技巧:权威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管理的效果取决于管理水平。要提高管理水平,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必须把握三个要素,即素养、情感、技巧。管理是工作的需要,是领导者的天职,而这三个要素则是形成使教工心服口服的先决条件。光靠以权压人,以势压人,长此以往,会形成上下之间尖锐的对立,严重影响学校各项工作。


素养是指素质和修养。管理者的素养对事业成败影响极大。美国心理学家吉赛利认为,有效管理者有八个个性特征,五个激励性。八个个性特征即:(1)才智:口头表述与文字方面的天资。(2)主动:愿意开拓新的方向。(3)督查:指挥别人的能力。(4)自信: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良好。(5)适应性强,能为下属亲近。(6)决断能力强,处事果断。(7)男性与女性有一定差别。(8)成熟程度:经验、工作阅历较为丰富。五个激励性即:(1)对工作稳定的需求。(2)对金钱奖励的需求。(3)对地位权力的需求。(4)对自我实现的需求。(5)对职业成就的需求。学校领导和管理者人员要使自己的领导与管理卓有成效,就要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素养,重点是政治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用自己的良好素养不断影响激发师生员工的进取精神。


情感,是指领导者、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强制方式,还必须树立强烈的“人本”意识。就是认识到人是管理的对象,管理工作就要注意研究人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做工作不能靠压服而是靠说服,坚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教工,注重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做到情理交融,以情感人。要积极帮助教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以此赢得教工的信任。要实行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激励教工奋进热情。对于少数教工的落后思想和疑难问题,坚持疏导方针,正面引导,以诚相见,解疑释惑,沟通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使教工拥护的管理权威。


技巧,是说领导与管理不能一味是刚性的,在具体运用上,它是一门艺术。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也应该有一定的弹性、柔性。也就是说,要使管理工作渗透和表现出一定的人性化。既能创造性地、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又能显示出领导风格和个人魅力,这样,它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就会更强烈、更深远。根据学校工作的特点,学校领导者的领导和管理可概括为驭己、导人、理事三个方面。驭己有决策艺术、授权艺术、运时艺术、语言艺术等:导人有思想工作艺术、用人艺术、激励艺术等:理事有组织艺术、信息艺术、协调艺术、运用法律艺术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些艺术,就达到了领导和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者的权威就自然会达到大家的公认。


权威与管理,涉及的范围很大。但是,只要注意坚持基本的原则,掌握基本的要素,就能构成权威---管理----效益的良性循环链,使管理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学校真正承担起培养优秀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历史性任务。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