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鲁村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6-11-05 17:10作者: 黄平顺来源:晋城党史网

对于历史上曾为公社的鲁村,一直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那是一个承载童贞、弥漫真情的地方。“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离不开藤,藤儿离不开瓜,藤儿越肥瓜越大……”,这首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家喻户晓、广为传唱的“革命”歌曲,基调浓韵,旋律委婉,承载了太多的政治色彩,唤起许多激情燃烧的记忆。

鲁村,位于晋城市泽州县东北部,为泽州县北义城镇所辖。这个远离县城的偏远地区,正好地处晋、高、陵三县的交界之处,素有“鸡叫一声听三县”之说。

相传战国时期,山东一崔姓大官在此建村,初名叫鲁崔村,后因崔姓族人中有人犯罪,恐遭灭门之祸,遂将崔姓改为任姓,并将村名中的“崔”字去掉,更名为鲁村。

拂去岁月遗留的烟尘,如果穿越历史,你会看到一个渐次清晰的鲁村。历史上,鲁村曾经是一个百年古镇,根据光绪风台县续志提供的地图,在清代中晚期,本县东北部地区只有3个镇,一个是最东北角上与高平毗邻的鲁村镇,一个是本地区比较靠中心位置的高都镇,第三个就是靠西南也即靠近县城的水东镇。因此,鲁村曾经是风台县三大集市之一。

在清代中晚期,鲁村曾经是泽州北部最大的商贸集散地,是当时文化、宗教、商贸经济活动极其鼎盛的中心。村里有多处临街商铺,皆为明清时期遗留至今。那条青石板铺就静谧的百年老街,在明清时曾经是商铺云集之地。解放后,依旧残存着不少年代久远的历史遗迹,村中一些老宅院布局风格迥异,古朴厚重,旧时的繁华之景足以想象。

鲁村位于蒲河北岸的高岗之上,与高平旧时的永宁寨隔河相望。自古以来,蒲水、丹河两侧总是人类行走的天然道路。即“太行八陉”第二陉“太行陉”的东线通道,历史上称做“丹陉”,成为古代豫西北进出晋东南的重要通道,潞泽商贾可直达河南怀庆府,自古就是山西与河南的贸易路线。

鲁村村南,有一条鲜为人知的河流,古称蒲水,其源头就在长治、晋城盆地分水岭的东端即马鞍壑。蒲水注入丹河的地点在北义城镇河底村。战国时期,这里曾经是廉颇在长平之战第一阶段时所构筑防线的最南端。在闻名古今的长平之战中,“(秦)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谐长平”,走的就是这条道。秦王在得到赵军已被切断的报告后,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秦王亲自赶到河内(河南黄河以北地区)督战,破天荒地实行“赐爵”的奖励方式,发动当地年纪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开往长平前线,以保证切断赵军的援军和粮食补给。秦军在东线借助丹河,经蒲水河道突袭而上,在晋城盆地东侧的太行山山地中顺利通行,绕到百里石长城的后面,切断了来自赵国邯郸的增援和粮草运输,取得了长平之战的最后胜利,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鲁村有座紫台山,位于上城公村东,山上有座庙,称之蜡帝宫。为当地百姓纪念李世民而修,俗称“虫王庙”。那是一个神奇的传说:李世民登基后在河南巡视,闻泽州遭蝗灾,匆匆赶来,来到受灾最严重的鲁村黄石一带的紫台山察看,蝗虫猖獗至极,竟飞到太宗身上大发淫威。李世民从身上抓住蝗虫,塞进口中,狠劲咀嚼,以示愤恨。这一举动竟发生了奇特的效果,蝗虫便马上向远处飞去,不多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百姓们总算是从蝗虫口中夺回了一点粮食。当地百姓对太宗皇帝感恩不尽,就尊称他为“虫王爷”。因“虸”是古书上说的一种吃庄稼叶的害虫,遂将“紫台山”改为“虸台山”,后来人们就在虸台山上修建了庙宇,现存为清代建筑,供奉唐太宗夫妇。庙成以后,香火极盛,常有百里之外的人来烧香乞灵,形成虸台山七月初二的庙会。

虸台山虽不险峻,却声誉远播,有着独特的文化内容,是被誉为上党梆子“戏王”之称的梨园巨匠和戏曲大师赵清海的最后演出地,也是一代巨星陨落之地。

那是1939年农历七月初二,虸台山庙会人头攒动,德艺双馨的赵清海随戏班在虸台山庙会唱戏,为驻扎在鲁村的国民党27军抗日将士作慰问演出。那时候流传着一句话:“看戏就看赵清海,胜过摆宴吃酒席,听了唱腔一身爽,看了表演最过瘾。”他两次率团到省城演出,得到了赠匾题词“涵盖一切”和“宫调泰斗”的高度评价。他走遍太行南北,声名远播,经久不衰,上党地区的人非常喜爱他的演出,正如人们所说:“误了割谷犁地,不误看勤孩唱戏。”那天,鲁村方圆数十里百姓慕名前来,争相一睹戏王风采。当时他已身患伤寒,他让徒弟们给他端来汤药服下,身染沉疴却硬撑着上台演出,但终因体力不支,演出完后悄然倒在了他毕生眷恋的舞台上再没有起来,宛若浴血奋战的战士倒在了疆场。《忠孝节》成为了他最后一次辉煌的演出和绝唱。

巨星陨落,上党悲鸣。戏迷们莫不捶胸顿足,仰天长叹。当时虽值战乱年代,仍有众多艺人和生前好友不远百里赶来为他送葬。太原的马骏、贾景德、郭象升等人送来了挽联,其中一联为:“昆梆罗卷黄腔腔皆优,生旦净末丑行行俱精,因赵君大戏始称宫调;鼓锣钹梆琴样样全能,编导唱做项项都佳,去清海潞泽再无戏王”!

  明清时期,当鲁村人从视野狭小的山区,通过“丹陉”一下子来到广阔的大平原上,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凭着山里人的淳朴与诚信,依靠自己的勤俭与精明,将生意从太行腹地做到了中原。虽然地处闭塞的山区,却并没有限制其灵活的思维方式,他们就像绵绵丹河一样,将自己汇入淙淙沁河,融入涛涛黄河,在明清时期曾经掀起了一束束飞溅的浪花。西黄石的杜家,成家,尹寨河的祁家,通过几代人、甚至更多人的不懈打拼,为泽商的历史书写了辉煌的一页。他们中的姣姣者,经商历史横跨几个时代,成为商业史上罕见的奇迹,见证着昔日泽商的辉煌。如果没有西黄石成、杜两家的商业成就,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金玉古村,也不会有成氏家族后来的政治文化成就。

鲁村东北处有座玉皇庙,创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共分上下两院,山门面东而开,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戏台、正殿,左右对称分布有耳殿、厢房、配殿等建筑共计五十余间,现为泽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若大的村中,星罗棋布着六庙、五堂、五阁等古色古香的建筑。村中现存枝叶茂盛的古槐八株,宛若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为村人遮风挡雨,避暑纳凉,被视为庇佑村庄平安的风脉树。

鲁村素来民风淳朴,崇尚信义,热情、好客是他们的传统美德。走南闯北的怀商人到鲁村好似有一种家的感觉,厚道的鲁村人总是把他们让在炕头,一碗小米饭,让这些独在异乡的外地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温馨。每当遇到在家门口的小工匠,无论是圪炉锅的、弹棉花的、爆米花的、给马打掌的、起刀磨剪的、配钥匙开锁的外乡人,厚道善良的乡亲会慷慨地塞给他们几个烫乎乎、香喷喷的红薯吃,外乡人边吃边剥皮,连声赞道:“唔,太好吃了,太好吃了!”那种醇甜的滋味即使离开鲁村也会一直弥漫在心头。

农历二月十五,是鲁村历史上最古老的庙会,也是佛教中的重大节日,据说这天为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每年春节一过,村里就开始着手准备,粉刷街巷,挂起彩灯,村里特地请来戏班子,方圆三县百姓徒步前往,民俗表演盛世空前,平常较为冷清的村落悄然变得热闹起来,呈现着难得一见的沸腾。早春的庙会传递着春耕的讯号,一度成为人们备战春耕的物资交流大会。

鲁村的历史中曾经有过一段永不埋没的辉煌。那是60年代初,它升格为人民公社,管辖着十几个村庄。当时的人民公社设立在村中一处年代久远的清代院落内,在50多年前,这里可是附近最好的建筑,也是公社最热闹的所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一度十分贫穷落后。人们到公社开会,还得上一个大陡坡,足有五、六百米长,当地人称为“井坡”,一些青壮年,每天都要沿着这个陡坡去挑水,坡下的蒲河岸边有一口老井,维系着全村几千口人及家畜的生命。

人民公社的各种牌子挂在大门两侧,门口是一处宽敞的场地,北高南低,堪称当时的人民广场。坐南朝北的古老戏台,成为醒目的主席台,堪为新生的人民公社的“露天大礼堂”,每当集会时,这里人头攒动,红旗招展,台上两侧悬挂的高音嗽叭,播放着一首首激昂的曲子,迴荡在小广场的上空,连空气中都漫着一种让人亢奋的气息,人们席地而坐,在坚硬的泥土地面上正襟危坐,神采飞扬,昤听着台上充满激情的讲话。

为了建设这个穷乡僻壤的落后公社,曾经付出了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历届干部把昂贵的青春和激情都留给了这个广袤的山区。翟怀壁的苹果栽植,钱金玉的忠诚履责,崔天明的勤勉于政,古万青的典型引路,黄守义的造福一方,姬邦之的开拓创新,无不都是从轰轰烈烈的基本设施开始的,架电、铺路、修桥、打井、盖学校,建医院,成为那个年代最主要的建设项目。曾经的公社主任刘世德,以真抓实干的风格在公社社员心中口碑极佳,人们至今仍然忘不了他在下城公丹河截潜流工程中,挽起裤腿在泥泞中几个昼夜同群众一起干活的情景。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鲁村公社团委积极响应党委号召,及时发出通知,各个村庄一呼百应,基层团组织学习活动如潮如涌,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彻云霄。河底团支部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以学雷锋、做好事起步,积极组织团员、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并带动了全村社员群众的学习。在团员、青年中,爱国家、爱集体、爱劳动、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不断涌现,社会风尚为之一新,并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那时候,雷锋和焦裕禄成为人们争相传颂和学习的典范,激励着千千万万干部群众忘我地投身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公社历届的党委书记,无疑自己就是在任的焦裕禄,众多的党团员自己就是活着的雷锋,因为,他们与榜样有着心灵的共鸣,有着灵魂的融合,读懂的是彼此的心声。

那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年代,那是一个公而忘私的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个年代就是毛泽东时代。公社干部骑着自行车下乡,杠着锄头去地,挽起裤腿进田,他们和农民在一起,呼吸着乡土气息,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立党为公的情怀。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鲁村这个名字屡屡出现在报端,晋城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鲁村这个地方,因为那时到鲁村公社河底大队参观的不仅有团中央的人,还有众多的外地人。

河底,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村前那条丹河,在默默流过了无数个岁月之后,这个小山村却在60年代名扬太行,大放异彩,成为那个年代名噪一时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先是共青团山西省委发出决定,要求全省基层团组织向河底大队团支部学习,把团支部办成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学校,接着晋东南地委又在鲁村河底召开农村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现场会议,鲁村公社也因自己精心培育的这枝飘香红杏而远近闻名。河底村学毛主席著作的经验,成为当时全区学习的榜样,全省各地的团组织参观学习的人流络绎不绝,忙碌的公社干部在这里蹲点,热情接待着来自全县甚至省内各地的参观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学大寨的岁月里,每年的农田基本建设无疑是一场硬仗,它是社员们出大力流大汗的日子,也是公社干部最操心最辛苦的时候。公社引以自豪的河底村,又一次创下奇功,辟山改河,让蒲水从猪头山山腰奔泻而出,泽被了百亩沃野,用一双手、一把钢钎和三年漫长岁月,创造出了一种风骨,一种精神。新华社著名记者游云谷,闻讯前往工地劳动月余,不失时机地纪录下那个年代艰苦奋斗的壮举,定格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原本闭塞的鲁村乡交通十分不便,县城通往乡里的大卡车为唯一的班车,遇有河涨之时,只能望河兴叹。时任鲁村乡党委书记黄守义决心造福一方,倾其全乡之力,发动修桥大会战。从各村抽调青壮年劳力500余人,抽调牛、马车100多辆,组成四个连队,昼夜加班,争抢速度,赶在汛期之前完成了支撑拱桥的模具。

遥想当年,工地上红旗猎猎,喇叭声声,人欢马叫,汇成了一曲鲁村人战天斗地的劳动交响曲。刚刚回到国内的牛云祥,被任命为上城公丹河大桥技术总指挥,经过年余苦战,一个长58.46米,宽8.5米,高23米,单孔跨径40米的石拱大桥飞架成功。在丹河仰望,宛若天上彩虹一般,横跨东西,贯通泊鲁公路。值得一提的是,此桥首次在晋城境内运用了大跨径石拱桥的土牛拱胎技术,仿照赵州桥的样式建造,而在当时,在百里丹河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1981年8月1日,大桥剪彩通车那天,上城公村彩旗飘扬,人山人海,村西被拥挤得水泄不通。人们纷纷涌上桥头,领略大桥的恢弘气势和飞上云天的感受,曲折蜿蜒的丹河尽收眼底,自然风光与石拱桥相映成辉。这座在计划经济时代留给鲁村最后的礼物,让当地人感到值得纪念。因此,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成为鲁村约定俗成的新集会沿袭至今。如今,鲁村的小米,黍米山的红薯,东张后的鞭炮,河底的蔬菜,河东的苹果通过这座大桥销往四方。

随着鲁村乡在撤乡并镇中消失,曾经风光无限的鲁村人民公社与往昔在此工作过的历届干部,一起走进了历史。昔日富有生气的公社大院,人去楼空,大门紧闭,再无炊烟升起,如今显得十分冷清。人民公社已经成为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的辉煌和喧闹渐渐淡去,鲁村开始归于平静。承载了一个特殊时代的鲁村,在走过了30多年的岁月后,至今仍有不少鲁村人依然有着割舍不断的“公社”情结。

事实上,大自然对鲁村是极其眷顾的,馈赠给了这方土地上的人们两件宝贝,一是小米,二是红薯。在解放战争中,作为老区的鲁村人,没有辜负养育他们的这方土地。翻身解放后的农民,踊跃支前,参军参战,功不可没的两样宝贝,曾对中国革命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小米曾经滋养了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在共和国的曙光里,升华着谷子的金黄色彩。

在鲁村人眼里,黄灿灿的小米比金子还要弥足珍贵,它的分量和太行山一样厚重。在那个生活拮据的困难年代,几粒小米汤不知救活了多少嗷嗷待哺的儿郎。生病了,熬一碗小米粥,堪比鸡汤;肚饿了,炒一碗鸡蛋炒小米,比吃酒席还要喷香。

鲁村又是一个“双胞胎村”,甚至出现一个家族连续十代传女不传男的双胞胎,被誉为鲁村最为神奇的“十代双胞胎”家族。CCTV科教节目制作中心节目编导张丽颖将当地小米采样带回北京检测。果然,鲁村小米中的叶酸含量比其他谷类粮食高出很多倍。瑞典一科研机构研究发现,服用叶酸的女性较没有服用叶酸的女性,生双胞胎的几率高出近一倍,鲁村盛产双胞胎之谜终于破解。

连鲁村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日常赖以生存的口粮,太行山的普通小米,竟然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别之处,鲁村小米以其多营养、高叶酸、原生态的特点被央视《走近科学》栏目所关注后,鲁村这座昔日古镇在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之后,又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声名鹊起的“鲁村小米”随同鲁村昂然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与鲁村这个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身价徒升,香飘全国。

吃小米饭长大的鲁村人,像太行山一样朴实和敦厚,无论行多远,就像深秋成熟的谷穗,披着金黄,谦逊低调,自豪而不自满,昂扬而不张扬,踏实而不浮躁。因为,他们生来就与金穗血脉相连,生命的根须早已深扎在鲁村这片深情的土地上,他们的脉络中,永远延续和流淌着太行谷子的品格。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