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信心写人生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7-01-25 15:52作者:吴军社来源:晋城党史网

——追忆张天魁


张天魁同志曾任阳城县北留镇党委书记、晋城市郊区书记、市政协副主席等职。他的人生似一股奔腾的激流,永远催人奋进,激励人心。


自力更生的典范。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革命家庭,由于正处于战争年代,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残酷的生存环境,使他饱受了人间之苦,从小养成了懂事、机敏、刻苦的性格。靠着勤学上进的精神,当时町店公社便将高中休学在家的他招到机关,为他不凡的人生提供了第一个平台。正如他所自述的“处于那个阶段的人,犹如一张白纸,学校就像一支神奇的画笔,将这张白纸描绘得五彩缤纷,生机盎然。”而今,在优越的环境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能坐下来,按住浮躁,耐住寂寞,学进去、钻进去、深入到知识的海洋里,应引起深思。


勤劳朴实的榜样。天魁同志从从一个普通的文字刻印员做起,当过《阳城小报》编辑,人民教师,广播站编辑,跟随县委书记到农村(西冶)蹲过点,当过东冶公社副书记,革委主任,北留镇党委书记 ,晋城市(县级)副书记,晋城区委副书记,区长,书记,晋城市政协副主席,市扶贫办主任等职务,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以朴实的品质、奋进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和追求卓越完美的境界,诠释了党的干部宽阔的胸襟,亲民的情怀,认真的作风。


善作善成的干将。天魁同志无论走到那里那里的工作面貌便会发生喜人的变化。在北留十年,他靠耐心、细心、恒心、智慧,解决了该镇著名的“五多五难”问题,也就是剩余劳动力多,农民就业难,外地客商多,客人吃住难,来往车辆多,行路停车难,农副产品多,市场买卖难,农民增收多,文化生活难,针对这些,他大胆改革,励精图治,使北留由自给、半自给向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建文化中心楼,修东方影剧院,开集贸市场,上东风百货楼,水泥铺面商业街,30米宽的迎宾路,贸易市场,煤运专线,招待旅社,教学大楼,煤矿,铁厂,水泥厂等等,同时,敢于使用和启用有争议的能人,名人、高人,使一些企业走出困境,起死回生,并逐步消灭贫困户,使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摩托车进入百姓之家,成为阳城县的榜样,晋东南的标准,山西省的典范。


敢为人先的先锋。在晋城市改为市管县初期,天魁同志以敢闯敢干的精神,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水、点、暖、路等问题,建立规模经营,提出“两高一优”发展战略,建设小康郊区,使晋城郊区成为唯一一个跨入全国百强县的单位,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奖励,时任省委胡富国和国务院朱镕基总理等领导对天魁同志的做法大加赞赏,多次接见并亲自鼓励,《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开发报》、《山西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专题报道了郊区的成功经验,这对于一个只有高中基础、农民家庭出身的他来说尤其难能可贵。


为民办事的公仆。1995年,正当事业处于鼎盛时期的张天魁同志被上级调整了工作,调任为市政协担任副书记、副主席。在短暂的痛苦后,天魁同志很快放下包袱,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投身到新的岗位,他走基层,下农村,进车间,到厂矿,亲力亲为,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有扶贫攻关的,企业改组改制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农村人畜吃水困难的,农村民主选举干部的,小城镇建设的等等,其中一部分意见引起市委,省委的高度重视,使所调查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之后,在退休之前又担任了市扶贫办主任,这一干又是十年,他把大量的精力和情感注入到扶贫助弱方面,为贫困农民、贫困职工、贫困孩子、贫困村庄、下岗职工解决了许多困难,用他的话说:“十年扶贫工作,是我人生画卷的完美手笔”。


浓浓的亲情篇。在他漫长的人生中,妻子是他坚强的后盾,种地、喂猪、养老送终、抚养儿女,为他吃了不少苦,他的三个儿女也很出息,没有因为他是干部而依附,而是刻苦学习,相继考上高等学校,并且学有所成,人人都打下一片天地,成为他的故乡----大宁村的骄傲,甚至整个芦苇河的骄傲。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