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百多年的重逢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7-01-25 16:01作者: 吴敏 来源:晋城党史网 “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随着日渐迈入古稀之年的人生脚步,我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故乡的影子。那是中条山脉东端鹿台山麓一个名叫河口的贫瘠小山庄,距离县城十来华里。庄上仅居住着我们吴姓一族,以往最兴旺时期也只有两三个院落、十来户人家。族人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都挂在庄对面的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田石厚土薄、地块狭窄,耕作起来非常艰难,乡亲们辛辛苦苦一年也只能勉强维持个生计。 我年幼时就听长辈们说,我们祖上是从邻县一个叫石旺沟的村庄迁移来的。当时也就听听而已,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凑巧的是,我1966年在晋东南地区一所高中毕业后,因文革废止高考中断了学业,竟在1968年被分配到石旺沟所在的县当了一名月工资18元的学徒工。我在工作闲暇时曾向多个同事询问石旺沟的具体所在,均无果而终。直到1983年我调省城工作前夕,才偶然得知石旺沟是町店乡大宁村的一个自然村,和我同机关的一个年轻人就是该村人,和我是同姓同宗。可惜我调离前诸事繁多,只是向这个年轻人简要地谈到了我祖上从石旺沟迁离的事,没有来得及去村子里看看,寻访一下先祖的足迹。此后很多年,忙于职场打拼,把寻访祖居地的事逐渐淡忘了。直到2000年左右,我意外地收到一位在长治市淮海厂工作的石旺沟吴姓老者的信,信中说他和同族人正在修撰石旺沟的吴氏家谱,希望了解一些从石旺沟迁走的我们这一支吴姓家族的情况。我将他介绍给了我一位当时也在修撰本族家谱的兄长,让他们互相沟通,此后再没有过问此事。退休后的2012年仲夏,有机会重返原来工作的县城。见时间比较充裕,我就打算找到同姓同宗的那个年轻人,让他带着去石旺沟看看,了却久存心底的寻根问祖心愿。很遗憾的是,这个年轻人已经在几年前英年早逝了。一挚友得知我的这个心愿,亲自驾车带我去了一趟石旺沟。这个村子位于县城北面二十多华里处一条开阔的山沟里,自然条件比我们河口那个小山庄好多了,先祖当年迁离此地想必是某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抉择。走在这个先祖当年迁离的山村里,目睹一座座青砖瓦舍的院落,远眺一层层庄禾飘香的梯田,心里感到暖暖的慰籍和亲切。石旺沟村口建有一座装饰华丽、颇具气派的牌楼,上面雕刻着“大宁世旺沟村”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给人一种掩饰不住的财气和豪气。大宁是石旺沟所隶属的行政村,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县名列前茅,村民收入颇丰,生活比较富裕;“世旺”是“石旺”的谐音,寄托着村里人期盼着这个山村世世代代兴旺的美好愿望。 按照家兄根据旧家谱修撰的《河口吴氏家谱》之记载推算,河口吴氏的第一代先祖吴守长,大约是在清朝康熙年间从石旺沟迁来的。他刚到这里时,租住在河边一块俗称“大河”的5亩地上的小房里,以租种别人的土地养家糊口。后来,因河水暴涨时经常冲刷这块土地,住在这里很不安全,且经过一两代人的勤劳耕作和不懈开垦已有所积蓄,所以,第三四代先祖就于乾隆25年在大河西面稍高些的山凹处该起了现在的大西房,并有了“河口”这个新地名。当时仍处于“康乾盛世”,先祖的生活比较安定,家族人丁也比较兴旺,一座大西房逐渐扩建成了两个连在一起的院落。院门楼的木匾上刻有“和气致祥”四个行书大字,院门外的那棵大槐树也越来越粗壮繁茂、绿荫满地,俨然一个可供后辈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小山庄。现在,河口吴氏已延续到了12代,几十户族人或迁居县城、或到省内外的大中城市发展,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大家族。 最近,闲来无事翻览家谱,我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想了解吴氏先祖在迁至河口之前的来龙去脉,以及留居石旺沟的同宗吴氏的发展情况。凭借现代通讯网络的发达和便捷,经由一位老同事的热情介绍,我很顺利地就和石旺沟吴氏现居晋城的一位同宗取得了联系,并在电话上交谈得颇为投缘。我从老同事的介绍中只知道这位同宗原是晋煤集团某管理中心的主任,通罢电话后上网检索,不禁大吃一惊,原来他是本集团杰出的骨干人才,是当地赫赫有名的“矿工作家”。1981年他30岁时才从农村招到晋城矿务局一煤矿当矿工,第二年就被调至矿党办工作,后又逐渐被提拔为矿党办主任、党委副书记和工会主席,工作业绩相当突出。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搞文学创作,2004以来相继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华龄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蓝光闪过之后》、《眼底河山》和《红色山村》三部著作。《红色山村》还一版再版,被晋城市评为文学创作优秀奖。今年夏天,他受邀在晋城市图书馆作文学讲座,很受听众好评。 据这位同宗介绍,他的一位本家叔父原在某县检察院任副检察长,业余爱好武术。我上网检索,得悉他已达到武术6段,退休后在职中武馆当馆长,1998年在晋城筹建了市武术协会,2005年在澳门国际武术擂台争霸赛上荣获男子32式太极剑第一名,被授予“山西全民健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还被选为火炬传递的火炬手。这位今年已届86岁高龄的老人仍然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一直坚持武术锻炼,是当地颇有声誉的名人。前几年,原工作单位邀请老人回院讲院史,老人实事求是、绘声绘色的讲述,给全院干警上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教育课,《检察日报》都在显著位置予以了报导。 看到留居石旺沟的吴姓同宗有这么优秀的人才,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喜悦和骄傲。与此同时,拜读晋煤集团那位同宗寄来的《石旺沟吴氏家谱》,更使我知道了石旺沟吴氏家族的发展脉络。依据该家谱记载的碑文资料来推算,吴氏先祖大约是在元末清初为躲避战乱或灾祸而不知从什么地方迁移来的,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繁衍到了17代。先祖刚迁来时,居住在村北面约一华里的老塞沟土窑里,后来才搬进石旺沟村内,且逐渐有了百来亩土地,修建起了三处院落和十几孔窑洞。据家谱资料记载,石旺沟吴氏一族在清代曾出过九品文官登仕郎、武生秀才和乡间名医等人物,声誉颇佳,是乡邻们公认的望族。 将《石旺沟吴氏家谱》和《河口吴氏家谱》记载的历史年份及辈分排名相互对照,河口吴氏的第一代先祖吴守长,大约属于石旺沟吴氏的第三代或第四代。也就是说,他老人家是在吴氏先祖从老塞沟搬入石旺沟村内后不久,就迁移到河口去开拓和创建新家业了。他迁徙的路程并不算遥远,从石旺沟沿着芦苇河岸往西北方向走几十华里到羊泉乡柏附村,再翻过鹿台山走不多远就是河口了,总共也不过百来华里。但是,在当年交通闭塞、道路崎岖的情况下,特别是要攀越高耸险峻、森林密布、猛兽出没的鹿台山,先祖的迁离之路无疑充满了艰辛、危难和凶险。先祖在迁徙途中所展现的勇敢刚毅、坚韧不拔精神,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很值得后辈们好好珍惜,永久传承。 先祖吴守长迁离石旺沟迄今已三百多年了,在此漫长的沧海桑田、世道变换中,河口和石旺沟的两支吴氏族人几无交往。我这次与石旺沟的同族取得联系并通过电话和短信多次叙谈,特别是双方交换了各自的家谱,堪称是两支吴氏同宗族跨越三百多年的重逢。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曾云:“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遥想当年先祖吴守长辞别石旺沟的故土和亲人,踏上艰险、风险和凶险的迁徙路途时,内心里必定是“肠皆寸寸断”,充满了哀戚和悲伤;而我在三百多年后和石旺沟同宗在电话里联系上的那一刻,心头的确是“陶陶然乐在其中”。我期盼着今后能有机会与远在晋城的石旺沟同宗把酒相聚、开怀畅饮,共同庆祝两支吴氏同宗在离别三百多年后难得的重逢。 (吴敏,男,山西沁水县人,自1971年起,一直在党的干部理论教育岗位上工作至退休。山西省委党校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版政治理论著作多部,曾入选“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 (责任编辑:韩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