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长道短话书圣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7-02-01 16:08作者:吴军雄来源:晋城党史网 王羲之出身于江东显赫的琅琊王家,有“清贵”之称,多才多艺,一向自视甚高。他为世人熟知,主要源于他出众的书法艺术和他亲自组织的兰亭之会。东晋永和9年3月初3,王羲之带着他的长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三子王焕之、四子王肃之、五子王徽之、七子王献之,并邀请谢安、谢万、孙绰、许询、孙统、孙嗣、郗昙及僧人支遁等三四十位名士来到会稽山阴的兰亭,沐浴修禊,觞泳畅谈。他们或带僮子,或携娇妾,列坐于弯曲回环的溪水两侧,主持之人将斟满酒的觞(酒杯)放到小溪中任其漂流,觞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即兴赋诗,吟诗不成,就要罚酒三大杯。据说这次充满诗意的聚会共得诗37首(也有说41首)。王羲之将其结集,并为之作序。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就是由此而来。 所谓“修禊”,源于上古。在3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到水边沐浴洗涤,去除污垢,除灾祈福,祭祀祖先,这被称作拔禊或修禊,它是古人每年一次的盛大节日。魏晋以后,这个节日被固定于每年的3月3日。在过去,修禊由女巫主宰,充满了迷信色彩,而到了王羲之等人那里,他们为这一传统节日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色彩。尤其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文辞很美,字也很美。据说当时王羲之在微醺之中,一气呵成,如有神助。酒醒后,他又接连写了同样几篇,但都达不到第一次的水平。今存法帖共28行,324个字,为后世临摹本,各种摹本至今均视为国宝。除此之外,王羲之还有《快雪时晴帖》、《行穰帖》、《曹娥碑传》、《临钟繇千字文》等作品,均被历代书家视为神品和楷模,称其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代代引为范本。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集序》尤其喜欢,评价说:“烟霏雾结,状似断而还连;凤翥龙螭,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与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驾崩前也不忘嘱其继承者高宗李冶将《兰亭集序》真迹殉葬,从此这篇传世珍品的真迹即从世间消失。也有人说,唐高宗并没有遵父遗愿,而是将其埋在自己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孰是孰非,不得而知。 总之,王羲之被世人顶礼膜拜,传颂不已,各个社会阶层对他的尊重和赞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主要基于他那非凡的书法成就,那是一座至今无人能够超越的书法艺术高峰。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宣传的片面性,人们形成的一个固定思维,就是把王羲之仅仅当成一个书法家,而忽略了他的其他身份。就我本人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是这样认识的。闲下来以后,读了一些历史书籍,不经意间,对王羲之的情况就有了一些新的了解。过去,人们提到王羲之时,常常称他为王右军,但右军是什么意思,许多人可能没有深思过,说了也就放过去了。其实,细读史料,就可从“右军”二字追踪到他的另一重身份:他不光是一个大书法家,他还是一个有政治身份的官吏——右军将军兼会稽内史。 会稽,也即现在的浙江绍兴。其职级为太守(相当于现今省会市的市长),官也不算小。任职时间为东晋永和,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晋穆帝当时才两岁,朝政为会稽王司马昱控制。司马昱十分信任中军将军殷浩,除了让他领军外,还任他为扬州刺史。殷浩十分器重王羲之,想让他出任自己帐中的护军将军,但王羲之坚决要求到宣州做地方官。因宣州当时为殷浩的政敌桓温所控制,去不成,所以命他以右军将军的职级(非实际领军官)到扬州所属的会稽任内史,是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为此,人们经常称其为王右军、王内史。此外,他还短暂任过江州刺史等职。 魏晋时期名士盛行。名士们最热衷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崇尚玄学。所谓玄学,就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讲的哲学,其理论基础是老子、庄子和周易。玄学在曹魏经历了开创时期和竹林时期。在西晋经历了元康时期,到了东晋,进入了佛教合流时期,其突出特点为“空”,“无”。名士们每天既不关注时事,又不关注民生疾苦,尽在一起谈论虚无缥缈的东西。王羲之组织的兰亭会,就是东晋名士风流的标签。一些史家评论说,“兰亭所赋皆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再一个是吃五食散、游山玩水、行为荒诞。名士们许多言行举止让人难以理解。如有的不讲穿戴,形同乞丐;有的嗜酒如命,经常醉卧当街;有的在大庭广众之下,裸体而行。或者有客人到家中,也是赤身裸体接待。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所写的“放浪形骸”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最好概括。王羲之本人虽然没有裸行等出格行为,但他也服五食散,并喜欢游山玩水,高谈阔论。这样,他也就难以成为一流的官吏和政治家。有许多事情可以证明,这里仅举两例:一是在处理同僚关系方面,清高自傲,做法决绝,不留后路。东晋由北方迁到江南立国之初,依靠的是南方门阀大族,其中最突出的是太原王家和琅琊王家。太原王家与西晋时期的司马懿家族关系亲密,因而姻亲故旧遍布朝中。晋室南渡后,琅琊王家地位陡然上升,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太原王家失去了原来的显赫声势。王羲之属于正得势的琅琊王家。太原王家的王述之父去世后,王羲之已接任会稽内史。按说都姓王,都是官宦之家,王述也出任过相当一级的官吏,遇到这种事情,王羲之应该表现出应有的大度和礼节,但他只是象征性地去王述家吊唁了一下,以后再无接触。过去,古人去世以后,停丧的时间很长,有的要放好几年。除近亲者要虔诚守丧外,经常在一个圈子里混的朋友及同僚也都要不时吊唁。吊唁者上门时,都有专门的人鸣起鼓角,以提示主人以礼相迎,王述每听到鼓角之声,就以为是王羲之来拜访,命人洒扫庭院迎客,但结果却不是他,而是别的人。如此数年,王羲之再没有露过面。这使王述十分不快。王羲之当然不会顾及王述的感受,他自认为自己的官阶比王述高,他即使有意见也奈何不了自己。因此,他除了处理郡国要务外,还将不少时间与精力花费到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修道养生、清谈义理上,著名的“兰亭之会”就是在这其间举办的。 令王羲之没想到的是,他的后台殷浩不久被废,服丧期满的王述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加征虏将军,成了他的顶头上司。王述的儿子王坦之也被殷浩的继任者桓温任命为大将军长史(秘书长)。王羲之对此难以接受。他不去总结自己的错误,反而责怪自己的几个儿子没有为自己争气。王述上任后,毫不客气地开始了对王羲之的报复。他走访了会稽所有名士,视察了会稽郡各县,唯独没去见那位身为会稽最高长官的王羲之,只在离开会稽时,与王羲之简单见了一下。此后,王述派人严厉督察会稽郡的工作,反复审查郡里的刑事、民事事务。王羲之知道这是王述有意给自己出难题,一向清高自傲的他感到十分羞辱。因此,他向朝廷派出使者,要求将会稽郡从扬州划出来,单独成立一个越州。但他派往中央的使者十分无能,当被问及王羲之此举的原因时,那人张口结舌,漏洞百出,解释不清,成为当时的笑柄。 下面这个事例,就更令人难以理解。王羲之身为东晋大将军殷浩赏识并提拔的重要官员,在殷浩进行北伐时,竟上书提出反对意见。当时,北方五胡之乱已起,并纷纷称王称帝,东晋王朝的地盘遭到匈奴、鲜卑、羯、氐、羌的疯狂蚕食和侵吞。为解除威胁,殷浩奉朝廷之命于永和6年组织了第一次北伐,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此次北伐基本上不成功。数月后,殷浩又策划第二次北伐。就是在这时,王羲之写信劝谏殷浩不要出兵。他还直接给朝廷写信,称殷浩不宜再行北伐。他的两封信主旨是说,江东(指东晋)寡弱,不仅不能北伐,最好还是主动放弃淮河南岸,退回到长江,划江而治。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受到人们的敬仰。但观其为人,却是苟且之辈。他的逻辑是,江东地小民贫,力量不足,因此不能以小吃大。如果他说的情况属实的话,也只能说是知己不知彼。江东固然弱小,但草创中的前秦和前燕等胡人政权同样并非十分强大。王羲之在国家存亡关头主张弃淮保江,不仅说明其毫无战略眼光,而且说明他的兴趣只在于搞书法,吃五食散,游山玩水。朝廷北伐,他作为地方官,必然要征发兵员民伕,动员后勤粮秣,他对此感到十分厌烦。他的退守江东之说,说得好听是养民休息,其实是让自己优游卒岁。王夫之评论王羲之此举说:“宋人削地称臣,面缚乞活,皆师此意,以为不竞之上述;闭门塞牗,幸盗贼之不我窥,未得有免者也。” 不善做官的王羲之发誓不再踏入官场。永和11年,即兰亭之会两年后,王羲之向朝廷提出辞职要求。从此,50岁的王羲之告别仕途,与道士许迈不远千里登山观海,下山采药,足迹遍及扬州诸郡。 值得一提的是,王羲之的妻子郗旋也是一个才女,郗旋是当朝太尉郗鉴的女儿,既贤惠,又有才,很有教养,并且善书法,被称为“女中笔仙”。她和王羲之可谓伉俪情深,为王羲之生下7儿1女。在男人妻妾成群的封建时代,这么多的儿女皆出一妻,可谓罕见,郗旋也以“7子1女皆同生”而自豪。然而,就在王羲之辞官3年后,郗旋却不幸病逝。她的去世,给了王羲之极大打击。他饱含深情地写道:“不得执手,此恨何深。”“追寻伤悼,但有痛心。”数年之后,王羲之也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终年59岁。 (责任编辑:韩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