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深院尘封的轶事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7-02-17 19:13作者:黄平顺来源:晋城党史网 走进袅袅炊烟升起的西黄石古村落,成片的古宅庭院一下跃入眼帘,这些经过百余年沧桑洗礼的深宅大院,拖着寂寞的长影,高傲地耸立在阳光下,折射着悠悠古韵。抚摸那青砖砌构的古老墙体,轻启被岁月侵蚀得色彩斑驳的大门,村中老书记陈腊锁带我们徜徉其间,讲述那些尘封多年被时光湮没的一些往事,萦绕在耳,感触良深。让我们编织一张记忆之网,把这些遗失在流年里的碎片,从岁月的长河里打捞上来,用现代的目光进行审视和欣赏,你会透过那裂痕的纹理,窥见到这些趣闻轶事的背后,闪耀着人性独到的灿烂,蕴藏着满满的正能量。 普觉寺杜君让碑 清乾隆年间,西黄石村杜家,在村中拥有巨额资产,但其从来不因商业巨族而狂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杜家尤其对村中的公益事业却毫不吝啬,素来以积极的热情倾力施舍,每遇村中办公益事业,总是率先慷慨解囊,以资相助。 在西黄石普觉寺,有块功德石碑,为清乾隆四十九年(1760年)所立,上面记载着杜君让碑的故事。 碑文如下:“黄石村中社旧有古佛堂,其规制甚隘,一龛一灯之外无余隙以为庄严。乃其迤右,复有别院一区,又形隔势偏,苦难联属。社之首成大儒等欲因势而式廊之,以为春秋报赛之所,惧其费繁且欲拓其规模而地属膏腴,价且不资。议售别院之西辟获价以为增修之用,然亦仅矣。邱山难以蚊负也。爰合社而谋之凤洲杜君。凤洲者,好善乐施之士也,出其资可以独建而大美不居,谓必使里之中量力而施之,余将替其成而弥缝其缺”。 碑文大致意思是:清乾隆年间,村社首事人成大儒,欲重修村中普觉寺,但苦于财力不足,难遂人愿,正当无计可施之时,村中旺族杜氏家族霞字辈的杜霞瀛听说后,,不惜出巨资相助,给予村中施以了极大的恩惠和接济,解决了社首的燃眉之急,最终普觉寺的重修工程得于顺利完成。碑文中的提到的凤洲即杜霞瀛,字凤洲。 由于杜霞瀛的大义之举,乡邻为感谢他的仗义疏财,欲要为他特刊一碑,以表其倾力相助之功,但杜霞瀛却谦恭礼让,再三推辞,逊于接受乡邻的好意。于是,村中几位首事人对杜霞瀛虚怀若谷、上善若水的品格无不敬佩,皆赞美他说:“诸君之举,义也。杜君之让,礼也。即其事而言之,两美毕现矣”。 “杜君让碑”一事,成为杜霞瀛不居功,不争名的谦虚美德随着普觉寺的碑文流传至今,在当地为人们所传颂,杜家乐善好施,以厚德载物的品质深得村民之心,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杜霞瀛主报仆恩 相传清乾隆年间,有一日,杜霞瀛突发奇想,命家人买来唱戏用的道剧金冠黄袍,心血来潮地穿戴在身上,在他的宅邸绣楼院中厅楼上,模仿戏中的帝王伴相,装腔作势,称孤道寡。此事竟被传到州府并上奏朝廷。皇帝闻之,心生不悦,速下旨官府彻查此事,官府即刻派兵前往问罪。 杜霞瀛闻讯后,自知遭人陷害,才闯下大祸,虽然含冤受屈,却有口难辩,为避免遭遇不测,家里除留下几名佣人外,即刻携全家老少,连夜慌忙逃往陵川境内的深山老林之中,以求暂避祸端。 官兵来到金玉村后,立刻将杜家团团包围,杜家留守的佣人早已吓得惊恐失色,魂飞魄散,瑟瑟发抖,不敢支声。在此危难之中,杜家其中一名佣人在此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处之泰然,挺身而出,不慌不忙,对官兵极尽殷勤地加以款待,然后俱以实相告,并将所谓的“龙袍”交与官军察看,一再声明主人知书达礼,向来对皇帝忠心耿耿,唯君为上,其忠肝义胆天地可鉴,只是一时贪玩,校仿戏中剧情自娱其乐,绝无半丝的杵逆之心,纯属遭人陷害。佣人在官军面前赌咒发誓,保证说的句句是真,若有半句谎言,情愿凌迟处死。官军验明真相后,便撤军回府,州府将事情原委上报京城复旨,一场祸端终于得于平息。 祸起萧墙的杜家在佣人的周旋下归于平静后,亲自到深山中将主人高高兴兴接回杜府。从此,杜家对这名出身贫贱的佣人视为己出,待若亲人,刮目相看。为感念其恩,特地在村北名叫“大河”的地方,为其修建了一座豪宅,并且赠送了大片土地和金银财宝。因旧时仆随主姓,所以该家院后来也成为杜氏家族的一部分。于是,西黄石村就出现了“大杜小杜”、“里杜外杜”之称,虽然同姓,却不同宗。 奉金匾祁贡敬师 西黄石村中有一处院落,称为”名臣敬师奉匾院”,为四大八小标准的四合院,院西有一小院名为“西怡轩”,古时师者多居西屋,“西怡轩”意谓为师怡乐。整个院落有着北方的粗犷,融入了江南的婉约,玲珑精致的古宅,仿佛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个为人师表的诗书人家。 大院的主人叫成五,素以教书育人为业,人们常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来称誉他的知识渊博、才学高深。漫步其中,古色古香的韵味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当年,有多少莘莘学子沉醉在书卷墨香之中。那个诗礼簪缨的寂寂庭院,仿佛还留着书香门第的盈盈书香,曾经造就了无数精英,培育出桃李满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成五是一位雅量高致,桃李满蹊的人师。不少年青学子,闻其贤师之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众多懵懂少年幸遇良师,启睿智、得其道,明事理,长学问,在学业上脱胎换骨,进步极快。而正直、开明的宗师成五,又能根据弟子们不同的认知水平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获得最佳发展。成五推崇真诚和廉洁,以此视作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言行举止成为莘莘学子心中的楷模。 清代高平孝义里学子祁贡,少年时曾负芨求学于其,从幼稚走向成熟,最终不负青云之志,成为国之柱石。二十岁时成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河南粮盐道、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广西巡抚、广东巡抚,道光十五年兼署两广总督。 清乾隆年间,成五在村中建宅。道光年间,时任两广总督的祁贡为表其感恩敬师之情,特亲书金字大匾,悬挂在恩师的大门之上,其亲书“九五福”在二门之上,享誉古今。五福含意为: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简称为寿富康德善,表达了一代名臣对恩师的美好祝愿。 行规矩成家自律 西黄石村最早建庄者的成家,素以农耕为主,他们开荒垦地,繁衍生息,数代之后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而对于一个庞大的家族来说,陈家认为:规矩者,方圆之器也,矩以制方,规以制圆,依规矩而方圆乃成。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因此,严明的奖罚及监管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族内就会频繁出现作奸犯科行为,如果任其触犯法令,违法乱纪,必将导致整个家族的败落。 从村中一些碑刻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成家对于“规矩”二字看得十分重要。村北祖师庙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碑刻《凤台县为强恶蔑法夜伐官树事》中,曾经有这样一个记载。 清道光年间,西黄石村成氏家族中有个族人叫成荃,由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一时利欲熏心,被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挺而走险,擅自砍伐官树,企图据为己有。族人成昌泰等人发现后,认为有损成门声誉,如果纵容其过,不加拘束,必将带来恶劣的影响,遂将成荃告上官府,经过对簿公堂,官府查明原委,以簿责示罚,取结完案。“蔑法伐树”一案,既惩罚了被告,也教育了成氏族人。 按照常理,在同一家族中,若非牵涉到自身利益,是不会将族人状告官府的,但在成家之中,无论谁有了功过,一律要按照先人制定的规矩进行赏罚。在大是大非面前,为了维护正义,成家对犯罪的族人不徇私情,大义灭亲,表现了大公无私的人性光辉。 正是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成氏族人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显示了强烈的自律意识,即使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这种严格的族内监督体系使得成家人做任何事都非常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族内几乎鲜有违逆之事发生。 多少年来,成氏家族的严谨作风和耕读遗风,成为成家世代绵延不绝的淳厚家风,衍生出许多读书明理,崇善尚德,笃学敬业之后,致使成家代代人才辈出,族人中也不乏有成就者。 成发茂孝母宽弟 在西黄石村,有这样一座古宅,见证着古村百年兴衰。大门挺拔高耸,门顶檐瓦飞翘,一看便知这是以前的“大户人家”。这就是成发荣和成发茂兄弟俩的两处大院。这里曾是成姓家族祖上居住的地方。如今,人去楼空,风采渐衰,但仍能感受到大宅老屋当年的气派。 兄弟大院,一东一西,双院对峙,比屋相邻。东西均有三进院,院内建制规整,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弟弟所居的西院比哥哥所住的东院要精致很多。 兄弟大院约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哥哥成发茂长年累月在外奔波经商,赚到钱后,便会以千里之外,将银子送存于家中,用以置办家产。弟弟成发荣则在家中照顾老母,兼在村子周边经营一些生意,数年之后,商业的成功给成氏家族带来颇丰的资产,迅速成为一方巨贾。 于是,兄弟的家长便建议用这些钱来修盖房屋,并将修建宅院的工程交给了常年在家的弟弟成发荣,全权负责整个工程的监造和施工。按照祖上规定,宅院建成后,一般是兄居东房,弟住西屋,于是,成发荣极尽全力地将西院修建得精美无比,整个院落布满各色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品,雕刻手法娴熟,生动逼真,有出神入化之妙。而与之毗邻的东院则略显粗糙,其用材及工艺远不及西院精致,东西两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东院也不失其简约大方的贵族气派。 宅院建成后,哥哥成发茂自知东院不及西院豪华,无论从雕刻的刀功、建筑的立面形象比较,远逊于西宅,但他毫无怨言,在亲情下不争的是一份宽容,深知为人长子,长年在外忙碌而无暇顾及母亲,抚养教诲之恩无以报还,惟有孝母宽弟,方以为表率,了却父牵。他尊从祖规,选择东院作为居住之所,把豪华的西院让给了母亲和弟弟居住。分家后,弟弟如愿获得了漂亮的西院,而哥哥只能屈居于略显朴素的东院。 成发茂的孝母宽弟之德,昭示和彰显着中国古代的“善之美德”,最终成为当地一位颇具影响的一代儒商,村中不少功德碑中都有他的名字,因仁孝声名在村中留下美谈,成为当地村民津津乐道的一段趣闻。 (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