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各地的参战支前热潮与晋城老区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贡献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7-07-10 10:42来源:晋城党史网

一、全面内战爆发后晋城各级党组织的战备动员和拥军优属活动


  1946年6月,国民党在完成内战准备后,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扬言要在三、五个月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全面内战爆发。


  面对极其严峻的战争形势,太岳区党委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和晋冀鲁豫中央局的部署,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当前的七项任务:主力部队发扬新英雄主义精神,勇敢作战,集中优势兵力,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牺牲一切;地方武装与民兵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加强暂时放弃地区和边沿区的斗争,配合主力部队,消灭敌人,收复失地,保卫群众的利益;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保证战斗部队满员,支援前线作战;加强政治攻势,宣传动员一切不愿意打内战的国民党爱国官兵起来反卖国、反内战,坚决站在人民方面,开展爱国运动;后勤工作人员要努力生产,加紧工作,保证对前线的物资、弹药的及时供给与伤病员的及时治疗;继续开展反奸清算、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的群众翻身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充分发动农民群众,使之成为自卫战争的源泉;努力生产,力戒浪费,节约使用根据地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以支持长期战争。


  7月7日,太岳军区直属机关干部及阳城群众3万余人在阳城烈士陵园举行纪念“七七”抗战爆发9周年,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宣誓大会,2200余全副武装的民兵列队接受检阅,场面极为壮观。太岳行署副主任裴丽生在致词中指出:在八年抗战中,我们立了大功,应该享受和平民主。我们抗战是为了求得中国人民的自由独立,国民党反动派却一心独裁专制,独吞抗战果实,不惜丧失中国的主权,依靠美国进行内战。今天纪念“七七”,我们要为争取和平、民主、独立的新中国而紧急动员起来,坚决反对内战。区党委代表李哲人也在大会上讲了话。他号召全区军民,坚决打退敢于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反动派。军区副司令员孙定国号召每一个战士、游击队员,都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拿出八年抗战的精神,保卫解放区、保卫老百姓的利益,争取中国的民主、和平与独立。参加会议的晋城各县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在表态中一致拥护中共“七七”宣言,决心紧急动员起来,全力支援前线,为战争胜利作贡献。


  太岳四地委也向全地区发出《反内战的紧急备战动员指示》,要求各县按晋冀鲁豫中央局、太岳区党委的部署,在群众中进行深入的战争动员,做好反内战的所有准备工作。为了支援前线的战争,太岳四地委及晋城各县都成立了有党、政、军、民领导人参加的后方指挥部,全面承担战争动员、运输供应、伤员救护等任务。县以下的区村二级也成立指挥部,实行战时体制,强化除奸防谍和戒严工作,建立战时秩序。1946年8月8日,太岳四专署武委会又发出紧急命令,要求各县尽快完善和扩大民兵轮战队,以备随时出征。阳城县武委会立即对全县民兵轮战队进行整编,当时全县共编制12个野战民兵连,每连约120人,共1680人。到1946年底,该县的野战民兵迅速发展到31个连,3700余人,由太岳武委总会统一编为太岳野战军131团。至此,野战民兵开始使用正规部队番号。各县在分别配齐了班、排、连干部和必要的武器弹药后,又强化了军事政治训练,并对民兵的后勤保障、出征后家中土地的代耕、代收等事项作了周密的安排。为了能做好参战民兵的战场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阳城还在全县挑选最好的医生,购置较先进的医疗设备,组建了野战民兵医院。


  在进行战备动员的同时,为了保证正规部队有充足的兵员,太岳区党委又适时发出《关于动员参战的指示》,要求在一个月之内,全区扩军1.8万人。晋城各县党组织随即动员全县人民群众掀起参军热潮。阳城县为此召开全县野战民兵大检阅暨参军动员大会。县委、县政府、县武委会领导人及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孙定国、太岳区武委总会主任曹普等出席。会上县武委会进行参军动员,号召广大青壮年要积极参军,用实际行动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保卫胜利果实。会后县、区干部立即下到各村具体发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县参军的青壮年达2580名。士敏县在参军热潮中出现了民兵成班成排集体参军的现象,该县三区的大端村、和沟村民兵排成建制参军,被命名为大端排、和沟排。六区的杨家河村青年杀敌班、槐庄村的翻身班也都整班集体参了军,全县参军人数达1000多,约占该县人口总数的4%。晋城县三天之内就有4481人报名参军。高平、沁水、陵川等县也都超额完成了参军的任务。


  与此同时,为了解除人民子弟兵的后顾之忧,晋城各县都采取切实的措施拥军优属,对参军参战的军烈属家庭,在经济上给予优待,在生活上处处关心照顾,还通过优抚队实行劳力优抚。优抚队设有担水组、运煤组、运肥组、代耕组等,为缺劳力的烈军属提供多方面的服务。高平县有军烈属4682户、荣退军人139名,受到优抚的小米总计375.4石,小麦344.5石,杂粮145石,白面334斤,衣服116套,毛巾251条,袜子41双,鞋205双,草帽143顶,煤炭164车,冀南币86263元。阳城县重视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帮助解决荣退军人的生产生活困难,仅一区就安置荣退军人79名,其中23名荣退军人结婚成家,分配给荣退军人土地179亩,房屋76间。


  在各级党组织的宣传动员下,晋城解放区出现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打蒋匪”的动人局面。1947年2月,中原解放区突围部队在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的率领下,按照中共中央部署,从湖北转战到陕西,再由潼关渡黄河,到太岳解放区休整。2月13日,太岳军区副司令孙定国率12旅到黄河边接应突围的部队,阳城县武委会主任蒲德超、军事部长司积善率一个民兵连随同前往。在太岳部队的掩护下,中原部队的文(敏生)汪(锋)支队顺利渡过黄河,到达太岳解放区。而陈(光瑞)韩(东山)支队因未能按时到达接应地,一时失去了联络。文汪支队进入阳城境内后,受到沿途群众热烈的欢迎。23日,当这支中原子弟兵到达休整地润城时,当地老百姓纷纷给子弟兵送开水、送棉衣、做针线,准备好房子、米面和灶具等用品,像喜迎亲人一样迎接部队到来。3月上旬,滞留在豫西的陈韩支队同太岳军区取得了联系。3月13日,孙定国再次率部队和阳城、王屋的民兵前往黄河边接应。接应部队突破敌人设在黄河的防线,攻占了新安、渑池两县之间的制高点,与敌激战三日,掩护陈韩支队顺利北渡黄河进入阳城县。中原突围部队在阳城休整10多天,后在李先念、郑位三率领下移驻晋城。晋城县的群众象阳城群众一样热情,主动给部队腾住房,一些青年人甚至主动腾出自己准备结婚用的新房让解放军战士住,砌好了炉灶,备足了米面、菜蔬和服装,使子弟兵一到晋城,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乡。中原突围部队2个旅,约6000-7000人,分别驻在晋城县城周围的各村庄,司令部设在南石店村。晋城县委与部队联合在南石店召开军民大会,李先念、郑位三出席会议并讲话,二位首长要求部队加强军政训练,搞好拥政爱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解决自己的供应,减轻晋城人民的负担。休整期间,李先念亲自带领部队在磨石坡、五谷山、五寨岭、大岭头等地开荒种地,先后办起了裕华商店、德泰油坊、皮革加工厂、副食品加工厂、南石店炼铁厂等商店和作坊,既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又密切了军民关系。人民解放军爱护老百姓的实际行动深深感染了晋城人民,当地广大青壮年纷纷要求加入这支部队,到8月初,中原部队已从来时的不足7000人扩大到12000余人。


  二、晋城解放区人民的参战支前热潮


  在解放战争第一年(1946年),国民党胡宗南、阎锡山部力图会师晋南,打通同蒲铁路南段,进攻太岳解放区,以策应其主力对平汉线的作战。胡宗南的第一个目标是在洪洞、赵城地区消灭晋冀鲁豫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主力,再与阎锡山部会攻上党。为了粉碎胡、阎的联合进攻,晋冀鲁豫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先后进行了闻(喜)夏(县)战役(7月13日至22日),同蒲铁路中段战役(8月14日至9月1日)和临(汾)浮(山)战役(9月22日至24日)。这三个战役成功地贯彻执行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制定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大踏步进退的机动作战方针,取得了歼敌2.5万余人的重大胜利,解放了洪洞、赵城、霍县、灵石、汾西5座县城,控制了铁路线100余公里,不仅彻底粉碎了胡宗南、阎锡山的图谋,而且使太岳解放区与吕梁解放区联成了一片。


  在进行上述战役时,晋城、高平、阳城、士敏、沁水、陵川6县正在开展土改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除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外,还有大批民兵、民工奔赴晋南战场,配合晋冀鲁豫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与胡宗南、阎锡山部队作战。他们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许多歌可泣的业绩。在进行同蒲铁路中段战役时,晋城各县的5万余民兵、民工挑着粮食,扛着担架,星夜不息跟随部队行进。在进行临浮战役时,支前的晋城民兵、民工冒着枪林弹雨,不顾飞机轰炸扫射,为前沿阵地送弹药、运粮草、救伤员,保证了前线物资的及时供应和伤员的迅速转移。阳城县长张天乙亲自率领阳城1万余民工赴翼城县甘泉村抢运粮食。这里存放着太岳区的200余万斤储备粮,如不将这批粮食及时运出去,就有被蒋、阎军队夺走的危险。在张天乙的带领下,阳城民工自带干粮和工具,昼夜兼程赶到目的地,风雨无阻地紧张抢运。经过10天奋战,民工们往返两次,总行程达300余公里,终将200万斤军粮全部抢运回阳城。沁水、士敏两县动员民工1.5万人,出动毛驴2000余头,在士敏县长王达和沁水县长王维岳的带领下,参加了从翼城往沁水抢运粮食的行动,5天内运粮约百万斤。这些行动,都受到太岳区党委的表彰,《新华日报》(太岳版)为此专门发表了消息。


  阳城县武委会主任蒲德超,率领该县野战民兵营和民工1200人,携带担架300付,配合太岳四分区部队主力,参加晋南作战两个多月,先后经历了上述三个大战役。在解放绛县、翼城的战斗中,他们除出色地完成了抬单架、挖战壕、送弹药,以及维护交通秩序等战勤任务外,还承担了阻击、迟滞、迷惑、歼灭敌人的任务,同主力部队一起狠狠打击了胡宗南部队。“夜明珠”李银保民兵连在进攻垣曲县申家庄据点时,把军事打击与攻心喊话相结合,李银保冒着生命危险孤身入据点,同敌人进行艰苦的谈判,迫使敌排长以下42人投降,同时缴获机枪一挺,步枪13支,子弹140发,手榴弹50多枚,枪榴弹12发,以及一批军事物资。阳城二区两个民兵连,在连长刘春和、时新仁带领下,一举歼灭了蒋军陈子文部队。


  1946年10月,蒋介石军队进攻豫北解放区。根据太行区党委指示,陵川支前远征队67团在冯保胜、杨全林率领下,赴豫北参战。在武陟战斗中,陵川民兵曾掩护武陟县委县政府机关全体人员成功突围。1947年3月,陵川县民兵、民工参加了淇(县)浚(县)战斗。陵川民兵1000余人组成太南支队,在区长张庆余带领下,参加道清前线破击战。他们组成的镢头队、担架队、爆破队、突击队,起螺钉、扛枕木、架道轨,使博爱至新乡的铁路运输瘫痪,阻止了新乡敌人的北犯。当时在博爱群众中广泛传颂着“太南支队真英勇,破击铁路有大功,镢头镐头为武器,俘虏了蒋匪兵”的歌谣。此外,陵川县组织了浩浩荡荡的运粮大军,动员全县的农民、工人、学生、商人、医生等31000余人,牲畜1800余头,经过15天的长途跋涉,完成了运粮15万石的任务,保证了道清铁路大破击和豫北战役的后勤供应。陵川的民兵、民工在豫北战役中还参加了歼灭由新乡北犯之敌国民党49旅的战斗,收复淇县、浚县和滑县等县城,被晋冀鲁豫军区首长称赞为“战功尤著”的部队。


  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失败后,转而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两个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在晋南的胡宗南部队收缩兵力,企图全力对付陕北战场。担负牵制进攻陕北之敌和策应西北野战军作战任务的太岳部队同晋冀鲁豫第四纵队奉中央军委命令,于1947年4月4日至5月12日发起晋南反攻战。围绕这次战役,在土改运动中觉醒的晋城老区广大群众,以保卫翻身果实,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战斗决心,再次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参战支前热潮。阳城县出动3个民兵营,45名医务人员,共2700余人,开赴晋南配合四纵队13旅反攻作战。为便于战场的组织指挥,阳城建立了以县长为首的支前大队部,下设4个中队,6个区队,分别配合各团投入战斗。民工们冒着枪林弹雨,抬担架、救伤员、运物资、站岗哨,宁愿自己不穿不盖,也要给伤员穿暖盖好;宁可自己挨饿,也要将干粮送给伤病员吃。参战的民兵在万泉歼灭了伪公安局长张兰梅的地方土顽武装,击溃了盘踞荣河县城的敌军。班长潘顺河率领的民兵班,在邱家庄伏击余金祥“爱乡团”和河西“保安团”的抢粮队,毙敌数人,生俘3人,缴获步枪13支,手榴弹50余枚,子弹1700发以及药品、粮食、车辆等一批物资。阳城民兵还发挥老区的政治优势,帮助新解放区整训民兵武装,建立地方政权。他们利用战斗间隙,向当地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支援前线,帮助他们收割小麦、铡畜草等等,漪氏县群众亲切地称阳城民兵为“老八路”。期间,阳城县委书记李敏唐率团携现金200余万元、锦旗5面、家信3000多封,以及毛巾、鞋袜、牙粉等生活用品,专程到运城慰问本县参战民兵和民工。党和政府及家乡父老的关心与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参战民兵、民工的士气,大家纷纷表示:坚决完成各项战勤任务,以优异的成绩报答家乡人民的关怀。沁水县出动民兵民工2054人,士敏县出动民兵民工501人,配属24旅在晋南作战。晋城县由5700余人组成48个野战民兵连,连同2900余民工,参加了解放乡宁、襄陵的战斗。在横水一带执行剿匪任务时,活捉土匪59名,缴获机枪2挺,小炮1门,掷弹筒2个,长短枪37支。高平县组织民兵、民工2072人,在岳光、杨俊选带领下,配属第12旅作战,攻克侯马后,他们每人肩挑60斤粮食急行军100余里,又参加了解放运城的战斗。民兵民工在前线还开展了“六好七坚决运动”,即保证完成任务好,照顾伤员好,群众纪律好,与军队关系好,互助友爱好,清洁卫生好;坚决保卫毛主席,坚决不开小差,坚决跟着部队走,坚决服从领导,坚决遵守纪律,坚决完成任务,坚决把弹药、梯子、跳板送到战士手里去。


  与此同时,各县支前的民兵民工还与后方的家乡人民展开了前后方挑战活动。高平、士敏等县的民兵民工向家乡人民寄来挑战书,保证完成各项参战支前任务,希望家乡亲人努力生产,支援前线。高平各区群众纷纷写出应战书,四区的妇女5天赶做军鞋3500多双寄往前线。其它各县也都动员妇女为前线战士作军鞋,保证部队及时穿上新鞋和新衣。休养所的医护人员尽心护理伤员,让伤员提早恢复健康,重返前线。士敏县组织群众向前线发去慰问信,通告前线亲人,后方已经组织起互助组,保证户户按时下种,不荒一亩地,不歇一头牛。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参战人员杀敌立功的积极性和后方群众搞好生产的热情。另外,晋城解放区还抽调了一批干部,赴晋南新解放区开展工作。阳城县宣传部长陶彭率领240名县、区、村干部,到晋南各县进行政权建设工作,沁水、士敏两县也抽调100余名干部赴晋南新解放区,同当地干部一道开展工作。


  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历时39天的晋南反攻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共收复县城25座,解放了300万人口的地区,有效的控制了同蒲路南段230公里的地区,彻底粉碎了胡宗南、阎锡山的联合防御体系,有力地配合了西北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从此残留在晋南的国民党军队,只能龟缩在运城、安邑、临汾等孤城内。


  1947年6月30日,太岳区武委总会召开评功大会,表彰在晋南反攻战杀敌竞赛中涌现出来的模范单位和有功人员。晋城各县受表彰的模范单位有:士敏县杨志伟领导的两个民兵连;阳城县远征英雄“夜明珠”李银宝民兵连;晋城县赵希忠、马汉文带领的民兵营;高平县刘兴旺、高升来野战连;沁水县尚智华战斗班等。评出的有功人员有:阳城县长张天乙和三区干部何原发、杨思远;士敏县六区农会主席李绍江;晋城七区干部梁广田;高平县医生陈子景等51名。大会对模范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奖励,奖给阳城、晋城、士敏等县“参战模范县”锦旗一面,“杀敌英雄”各奖本币2千元,奖章一枚。陵川县民兵在支援豫北战役时,不但完成战勤任务好,而且帮助当地群众锄地29亩,送肥650担,并将自己节约的粮食救济灾民,荣获太行军区“参战模范”称号,太行四分区奖给锦旗一面,“头等功臣”奖状一张。


  三、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后晋城军民对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力支援


  1947年6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根据对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分析,作出了人民解放军实施重点出击,展开战略反攻,把战争引向国统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三军配合,两翼牵制”,重建中原解放区。“三军配合”,即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纵队约12万大军,组成中路集团,在鲁西南突破黄河,挺进大别山区,直捣敌人的胸膛;以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纵队约18万大军,组成东线集团,在鲁西南牵制敌人,尔后向豫皖苏地区展开;以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第四、第九纵队、第38军和第八纵队23旅约8万大军,组成西线集团,在晋南豫北跨过黄河,向豫西挺进。“两翼牵制”即以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将进攻陕北的敌之“左拳”胡宗南部引向沙漠地区;以华东野战军出击胶东半岛,将敌之“右拳”引向渤海之滨。


  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率包括太行、太岳部队在内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鲁西南跨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8月,在晋城休整的中原突围部队,于司令部驻地南石店村隆重举行悼念在中原突围中殉难烈士暨“打回中原去”的誓师大会,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参加了会议,李先念向突围牺牲的烈士致悼词。参加会议的干部战士群情激奋,高呼“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打回中原去,为死难烈士报仇!”等口号。会上还进行了扩军动员,晋城广大青年踊跃报名。会后,该部12000余健儿在李先念、郑位三率领下,随刘邓大军之后渡过黄河,挺进中原。


  刘邓大军南下后,7月27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命令,决定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九纵队、第八纵队一部、第38军,组成陈赓、谢富治兵团,并成立由陈赓任书记的前委会。8月初,陈赓在阳城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前委副书记兼第四纵队政委谢富治、兵团副司令员兼四纵队副司令员韩均、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黄镇、38军军长孔从周、政委汪锋,以及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孙定国、太岳区党委副书记裴孟飞等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一致表示决不辜负中共中央的重托,坚决完成中央军委下达的战斗任务,“大举进攻,经略中原”。会议制定了强渡黄河、挺进豫陕鄂的详细计划,并为在挺进豫西后迅速开展工作,预先组成了新的中共豫西工委和豫西专署,由裴孟飞任书记,刘道安任副书记,受陈谢兵团前委领导。同时,从太岳老区各县调集许多党、政、民干部,与当地干部相结合,负责开展新安、渑池、洛宁、宜阳、陕县、孟津等县党的工作。晋城各县均抽调干部随军到豫西开辟工作。这时的晋城解放区成为全国解放战争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地。


  太岳区党委行署号召全区党、政、民组织,积极配合陈谢兵团完成“大举反攻,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努力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太岳四地委、四专署要求每县组织一个野战民兵团,以备随军挺进豫西,长期作战。四专署还为部队筹集小米10万斤,军鞋2万双。阳城县召开全县野战民兵反攻动员检阅大会,县、区、村干部和野战民兵3000余人参加了大会,民兵代表在发言中表示,一定要发扬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努力完成好随军出征的任务。会后,阳城野战民兵营及2000余民工,在县委宣传部长张健民率领下,随陈谢兵团挺进豫西。属太岳区的晋城、高平、沁水县也相继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动员,充实了民兵队伍,组织民工,随军行动。


  8月23日,陈谢兵团分别从晋南豫西两个地段强渡黄河,晋城600名船夫冒着枪林弹雨,运送战士过河,协助部队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向陇海路推进。沁水县田友义民兵连承担了掩护炮兵和参战民工强渡黄河的任务。阳城县野战民兵营在王毓秀、路小魁率领下,在济源县邵源小沟渡过黄河,配合太岳五分区独立团转战至新安、渑池等地。阳城的民工配合第四纵队在新安县铁门镇将国民党15师师部和64旅大部歼灭,又在罗家庄将溃敌包围,生俘70余人,缴获迫击炮1门,机枪3挺,步枪20余支。后又在解放荣河的战斗中生俘蒋军29名。在解放宜阳县西陵镇战斗中,阳城民兵营长芦零、武鸿兴等13名民兵英勇牺牲。陵川县一支由1200名民兵、民工组成的南征支队,随秦基伟纵队挺进豫北,转战博爱、沁阳等地,胜利地完成了打援破路的任务,受到部队表彰。豫北人民赠给其“勇敢勤劳、太行之光、同生共死、豫北之荣”的锦旗。10月底陵川县又出动1600名民兵、民工,在县委委员宁雪山、县武委会主任侯怀义率领下,第二次南征,配合陈谢兵团开展机动作战。在大庭战斗中,俘敌2名,毙伤敌19名,缴获机枪1挺,步枪30余支,子弹1000余发,骡3头,粮食1千余石,豫陕鄂第一军区司令部奖给其“勋著伏牛,光辉太行”的锦旗。


  经过一个多月作战,西线的陈谢兵团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军4万余人,开辟豫西根据地的重大胜利。之后按照中央军委、毛泽东的指示,陈谢大军挥师南下,在伏牛山一带、平汉路以西地区发动攻势,进行战略展开。晋城解放区这时除动员一大批青壮年参加陈谢兵团外,又派出 10多个野战民兵连,随同陈谢大军一起踏遍了伏牛山区,西至商南、潼关,东到漯河、许昌,南达江汉。这些民兵和民工主要承担警戒机关、掩护干部、发动群众、剿匪反特、转运弹药、保护伤员等任务,他们不仅是一支战斗队,还是一支工作队。所到之处,作战之余,向当地群众积极宣传党的土改政策,帮助新区群众进行土改;模范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老区人民过硬的作风来影响新区群众。陵川县民兵在内乡、宜阳、嵩县一带参加剿匪战斗之余,还协助当地群众开展反奸反霸,进行土地改革,建立村级政权等工作,共同保卫群众翻身的果实。从1947年8月至1948年2月,在6个月的远征中,晋城民兵民工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于1948年2月8日胜利返回了家乡。


  远征民兵归来后,晋城各县委、县政府都举行了庆功会。阳城县万余群众在烈士陵园集会,隆重表彰随陈谢兵团南下作战6个月的民兵和民工。曾率队南下的县委领导张健民在大会上报告了远征民兵、民工随军作战的情况。指出,在6个月的远征中,阳城民兵民工转战50余县,行程万余里,配合大军参加大小战斗近千次,消灭蒋军5万余人,解放了数十座县城,缴获了敌人大批枪支弹药、粮食和物资,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会上,有500余名参战民兵民工被评为各类功臣。太岳区党委领导到会祝贺,并授予阳城民兵“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胜利”的锦旗一面。沁水县表彰奖励了民兵民工模范29人、模范班一个,并授予田友义民兵连“远征旗帜”的称号。


  在动员组织大批民兵南下远征的同时,晋城老区人民响应太岳区党委、行署的号召,广泛开展了精简机构、增产节约运动。党、政、民各种机构比原来减少了1/3,机关开支大大紧缩,干部群众生活费用普遍降低,节约出大量人力物力支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1947年8月至1948年9月,为运送弹药、被服和伤员,晋城各县共动用劳力工21.1万个,牲口2.4万头(次)。广大人民群众无私的支援,受到了部队首长的充分肯定。1948年2月,陈赓、谢富治致函太岳区党委和行署称:当地的民兵和民工,远离家乡,随军参战,有时大雨泥泞,有时风雨交加,艰苦奋斗,战胜困难,不仅支援部队完成任务,而且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为农民翻身事业立了大功。


  除大力支援外线作战外,晋城老区广大人民群众还倾全力支援山西战场的解放战争,在运城、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立下了赫赫战功。


  解放军主力部队实施反攻作战后,为弥补内线兵力不足及消灭阎锡山武装力量的需要,太行、太岳区提出了扩兵15万的计划,扩充的兵力一部分补充远征军,一部分加入地方野战纵队。1947年9、10两个月,晋城解放区开始进行扩军总动员,各县再次掀起了参军热潮。获得翻身解放的广大农民,在“穷人要翻身,参加解放军”的口号鼓动下,纷纷报名参军。晋城5县仅这两个月报名参军的人数即达10400余人。以这次参军的新兵为主,重建和充实了晋冀鲁豫第八纵队和太岳纵队,归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统一指挥。其主要任务是在内线拔“钉子”,解放阎锡山军孤守的运城、临汾、榆次等城市。鉴于这支新建部队绝大多数是刚穿上军装的农民,武器装备质量差,缺乏攻坚作战经验,徐向前决定边作战、边训练、边整军,努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1947年12月5日,以王新亭为司令员、王震为政委组成解放运城前线指挥部,发起运城战役。运城是山西南部重镇,四周开阔,阎锡山派有重兵把守,易守难攻。晋冀鲁豫野战军曾对运城发起过二次围攻。第一次是1947年5月1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围攻运城。在外围歼敌两个团之后,主力部队因执行开辟豫西的新任务,遂于5月11日撤围。第二次是1947年10月8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围攻运城,胡宗南派其第36师增援守敌,我主力围城打援,歼敌3700余人后转入休整。这两次围攻虽然未进入城中,但却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孤立了守城之敌。1947年12月17日夜,由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太岳军区3个团、吕梁军区独三旅共计5万人发起第三次围攻运城的战役。这一次我军采用坑道爆破的战术,炸开城墙后突击部队强行插入,在城内展开激烈的巷战,彻底歼灭了守敌,于12月28日解放了运城。


  在运城攻坚战中,晋城各县共派出民兵民工2000余人,担架420付,在太岳行署副主任裴丽生领导下随军行动。在激烈的战斗中,晋城县民兵有20人牺牲,3人负重伤。阳城远征民兵连在司积善、张道金带领下,因作战特别英勇,受到部队的表彰。沁水县民兵19连被太岳部队命名为“英雄19连”。


  运城战役告捷后,徐向前统一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第十三纵队及太岳军区、吕梁军区各一部共5.3万人,于1948年3月7日发起临汾战役。临汾战役历经夺取东关,扫清外围,攻城歼敌三个阶段,历时72天,于5月17日胜利结束。此战全歼守敌2.5万人,俘敌总指挥梁培璜等以下官兵1.8万人。临汾战役打响前,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从河北武安到达太岳区党委、行署、太岳军区驻地阳城,为组织临汾战役作准备。徐向前召集临汾战役战线指挥部、太岳区党委、行署和太岳军区负责人在阳城举行联席会议,就各参战部队的战前整训、武装动员和地方政府的后勤保障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决定以太岳行署副主任裴丽生为司令员,组成临时后勤司令部,为攻克临汾做好各方面的后勤准备工作。徐向前在会上强调,前线的后勤工作,要一直做到打下太原,彻底摧毁阎锡山的反动统治为止。徐向前还在裴丽生、杨小桥等人陪同下,视察了沁水,并同沁水县主要领导谈了话,询问了军烈属和退伍军人的安置优抚情况,要求沁水县领导要照顾安置好革命有功人员及家属,认真做好前线的后勤保障工作。


  晋城各县对临汾战役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支援。首先是动员大批民兵民工直接参与战斗。晋城县共出动参战民工2500名,担架1200付,民兵大队长是王立易;阳城县参战民工2000名,担架400付,大队长是王固臣;沁水县参战民工1000名,大队长是靳秉乾;陵川县参战民工518名,大队长是张炳文;高平县参战民工600名,担架300付。其次是广大民兵民工发扬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太行太岳精神,勇于承担艰巨的任务,冲锋在前。在枪林弹雨的炮火中,晋城各县民工主动承担了挖坑道、破道路、送弹药、运粮食等危险而艰巨的任务。除此之外,晋城支前民工还利用战斗间歇,以各种方式向当地群众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帮助群众春耕下种。阳城民工两天内写标语100多条,高平民工帮助锄麦270多亩。整个临汾战役中,晋城各县民工支前共80余天,牺牲80余人,受伤200余人,民工韩张全、黄行江、任小发、任奎水等人荣立大功。临汾前线指挥部特地授予晋城地区参战的民工锦旗一面,上面题着“为临汾人民带来幸福”的大字,并在《新华日报》(太岳版)上刊文予以表彰。陵川县为临汾战役捐献军粮15.6万石,军鞋6000余双,被太行区党委命名为参战模范县。


  临汾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发起晋中战役。晋中战役从6月18日开始至9月19日结束,共歼敌10万人,解放县城14座,使太原从此陷入人民解放军的团团包围中。晋城人民同样为晋中战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战役打响前,成立了由太岳行署副主任裴丽生任司令员的晋中战役后勤指挥部,晋城各县、区、村纷纷成立了相应的后勤服务处、服务站,并将部队所需的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晋中前线。除此之外,晋城各县共派出民工5000余人,担负运送粮食、柴草、门板等任务。阳城野战民兵营在李银保带领下,在攻打小常村时俘阎军一个排,受到前线司令部的表扬,徐向前司令员亲自授予“成绩优良、军风军纪良好”锦旗。晋中战役结束后,前线战勤司令部授予阳城民工“不辞劳苦,忍饥忍渴,万众一心,贯彻到底”的锦旗一面。高平派出民工1731人,担架300付,在岳光率领下,除执行战勤任务外,为当地群众收小麦2000余亩。在大常村战斗中,高平民工曾围歼赵承授溃军一股,缴获步枪30余支。晋城县派出的1000余民工中,有`19名牺牲在前线,20余人受伤。晋中战役结束后,太岳区党委、行署在阳城召开晋中战役支前参战庆功大会,对晋城解放区的支前民兵、民工进行了表彰。高平县古寨村、田山村被授予“参战模范”、“支援前线高尚光荣”锦旗各一面。刘大汉荣膺“特等参战功臣”光荣称号,被奖小马枪一支。周王健、陈福昌、陈子文等被授予“参战功臣”光荣称号。岳光被评为支前模范区长,获奖金一万元。同时,所有受到表彰奖励的人员,还获得毛主席银质像章一枚,奖状一张及其它奖品。


  在以后解放太原、大同等战役中,晋城老区遵循徐向前司令员当年关于“后勤工作一直要做到山西全境解放”的指示,继续为两次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大批优秀干部离开家乡支援新解放区的开辟和建设


  晋城地区作为中国共产党较早创建的重要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后方,除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支援解放军的内线、外线作战外,还抽调出大批干部奔赴全国各地,为开辟和建设新解放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革命形势发展出乎意料的快,新解放区干部的培养远远赶不上需要,为了保证新区各项斗争和建设的正常开展,急需从革命老区调配大量有觉悟、有经验有干部充实到新区。晋城革命老区在解放战争时期多次派出自己优秀的干部到新解放区开辟工作,期中较大规模的集中抽调就先后有4次。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在东北建立具有战略地位的革命根据地。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和太岳区党委的指示,1946年初,晋城各县党组织动员、抽调一批干部,随同由太岳军区组成的东北支队,北上参加开辟东北根据地的斗争。这是晋城地区首次向外地派送干部。这一次各县抽调的干部较少,且以东北籍人为主。


  1947年3月,为粉碎蒋介石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牵制胡宗南部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行动,保卫延安和党中央、毛主席,太岳部队发起晋南战役,解放了晋南十多个县。当时阳城曾抽调240名县、区、村干部,在宣传部长陶彭带领下,到夏县、万泉等县开辟工作。沁水、士敏两县抽调100余名县区村干部,到乡宁、襄陵开辟工作。陵川县抽调一批干部到豫北新区工作,晋城、高平县也抽调了一批干部到新解放区工作。


  1947年8月,当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为适应全国战略反攻的需要,支援人民解放军在中原和豫西地区外线作战,根据太岳区党委的指示,晋城各县又抽调了一大批县区干部,随同陈谢兵团挺进豫西。其中晋城县抽调了以县长杨辛克为首的干部50多名;高平县抽调了以八区区长张效程、四区区委书记阎海为首的干部79名;沁水县抽调了以原士敏县委书记焦祖函为首的干部80余名;阳城县先后共抽调出干部540余名;陵川县抽调了干部8名。这些干部经过培训,随军渡过黄河,到豫西鲁山县报到,再由太岳区党委副书记裴孟飞、太岳军区副司令孙定国率领,随陈谢兵团开赴伏牛山及豫陕鄂边区,从事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剿匪反霸、安定社会秩序等工作。


  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决战,解放战争进入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中共中央华北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决定在太行、太岳区抽调一批得力干部,随军南下,有计划地接管新开辟的解放区。1949年3、4月,太行、太岳两区共抽调南下干部4100余人,其中太岳区抽调的1700余名干部配成3个地委、24个县委、75个区委的整套班子。太岳四地委抽调的干部组成一个地级班子和6个县级班子,地级班子为南下六地委(即长江支队第六大队),地委书记王毅之,组织部长李步云,宣传部长董奥林,武装部副部长曹胜功,秘书长刘哲;专员康润民,副专员梁栋初,公安局长苏奋。晋城县抽调了县委书记郑思远(被确定为南下地委组织部长)、县长李建标等干部180人;阳城县抽调了县委书记李敏唐(被确定为南下地委组织部长)、县长王世清等干部108人;高平县抽调县委书记李步云(被确定为南下地委组织部长)等干部117名;沁水县抽调了县委书记师建昌等干部106名;陵川县抽调县长杜锷生,组织部长郑国栋等干部59名。3月16日,晋城各县被抽调的南下干部在太岳区党委领导刘尚之、刘裕民、侯振亚等的带领下,赴长治集中。17日,太岳区党委、太岳行署在长治召开欢送大会。行署主任牛佩琮在会上讲话,号召南下干部继续发扬太岳老区艰苦奋斗的作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坚决完成南下任务。22日,这批南下干部从长治出发到达河北武安县,在这里与太行区南下干部统一整编训练,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支队以下地委为大队,县为中队,区为小队。阳城南下干部称长江支队四大队一中队,晋城为六大队一中队,高平为六大队二中队,沁水为四大队四中队,陵川为五大队一中队。4月24日,经过一个月整训,“长江支队”随人民解放军挥师南进。在南下途中,他们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英雄气概和四海为家的革命胸怀,跃跨千山万水,克服千难万险,经过四个月的艰苦跋涉,最后到达福建。到福建后,晋城县干部接管了福安县工作,李建标任书记,郭林任县长,部分干部被分配到周宁县;阳城县干部主要接管了长乐县工作,郭真任书记,王世清任县长,另有部分干部被分配到平潭县;高平县干部接管了宁德县,杨浩林任书记,梁栋初任县长;沁水县干部接管了福清县,书记高一清,另有一部分被分配到永泰县;陵川县干部主要被分配到云宵县和诏安县工作。这批南下干部发扬太行太岳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在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克服了情况不熟、生活习惯不同和语言不通等困难,与当地干部紧密配合,团结一致,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


  此后,晋城各县还多次抽调干部到新解放区工作。如1949年4月,陵川县抽调8名优秀干部,同太行区其它干部组成一个地级班子,接管了湖南衡阳地区的工作。太岳区的晋城各县也抽调干部多名,随太岳行署主任牛佩琮到河南、湖南等地开辟工作。


  总之,在全国解放战争期间,晋城解放区有大批干部,遵照党中央的指令,肩负历史的使命,带着老区人民的重托,先后奔赴东北、福建、湖南、云南、豫西以及晋南等地,接管政权、剿匪反霸、发动群众、实施土改、组织生产、发展经济,为当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共晋城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