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世纪初发展战略的确立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7-07-11 14:24来源:晋城党史网

一、世纪之初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01年,人类历史进入崭新的21世纪。晋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新的世纪面临着新考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改变了经济发展的环境;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快速推进,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凸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经济格局将有重大调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国内经济有望实现稳定的增长。所有这些,都给晋城新世纪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这一时期,晋城的经济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企业规模小、品牌产品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基础比较脆弱,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改革开放的任务仍很艰巨,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经济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资源消耗和浪费现象较为普遍,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可持续发展后劲明显不足;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不够解放,小富即安、小康即满的思想情绪比较严重,创新意识、投资意识和人才意识还相对淡薄;少数党员理想信念淡化,党性观念不强,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少数党的组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软、懒、散的问题,不能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待改进;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人民群众缺乏应有的安全感;消极腐败现象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党风廉政建设还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市委清醒地认识到:上述存在问题虽然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根据市管县以来的实践,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几年的实践经验,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思考问题,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坚定政治上的“主心骨”;二是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统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主动权;三是善于把上级指示同晋城市的实际相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有晋城特色的改革发展道路,在创造性工作中占领主阵地;四是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的方针,把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结合起来,全力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唱响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五是忠实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凝聚人心,开发民智,发挥民力,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成为推动改革发展大业的主力军。


二、中共晋城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2001年4月5日,山西省委对晋城市委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任命张少农为中共晋城市委委员、常委、市委书记,阎根生为市委委员、常委。


5月11日至13日,中共晋城市第四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出席本届党代会的代表共374人,代表着全市近11万名党员。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张少农代表三届市委所作的工作报告;石正民代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张少农的报告共分为5部分:(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二)世纪之初的形势和任务;(三)把握主题,突出主线,力争在事关晋城未来发展的几个重大战略问题上取得突破;(四)坚持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相结合的方针,努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五)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报告》指出,今后5年,是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期,是体制改革的攻坚完善期,是加入WTO的适应过渡期,也是晋城实现提前翻番和建设宽裕型小康市目标的关键发展期。据此提出了晋城第三步赶超战略目标:到2007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宽裕型小康市;2008年,提前两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0年,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和综合经济实力跻身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行列,为加快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报告》对今后5年工作提出的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认真贯彻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继续实施科教兴市、开放活市、依法治市三大战略,突出清洁能源、化肥、新型铸造、丝麻加工四大基地建设,主攻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产权改革,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营经济五个重点,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为把晋城建成全省宽裕型小康市、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和全国一流文明城市而奋斗。按照这一总体思路,确定全市今后的主要任务是:经济方面,继续保持在全省的领先地位,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速为9%—10%,综合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巩固基本达小康和稳定脱贫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宽裕型小康标准,继续当好全省农村小康建设的排头兵。结构调整方面,基本建成清洁能源、化肥、新型铸造、丝麻四大基地,使加工制造业比重提高到37%,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0%。改革开放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得到更快发展,力争在全市GDP中的比重占到40%以上;对外开放再上新的水平,外贸出口稳定增长,“三引进”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进步方面,围绕建设“政治民主、法制健全、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普遍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教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项事业有较大发展;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资源、环境、人口、生态等可持续发展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要降到8‰以内。党的建设方面,重点抓好农村、企业、社区党建工作,使基层党组织更加富有战斗力;深入扎实地搞好“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从严治党方针,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努力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上述奋斗目标,是根据晋城市取得的一系列发展成就的实际而提出的。首先,通过“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大为提高;其次,建市15年来,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连续登上了几个台阶;其三,“十五”期间,晋城将陆续建设晋长、晋候高速路、“1830”大化肥等一批重大项目;其四,晋城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尤其晋城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素有艰苦奋斗、不甘人后的光荣传统。

  

面对新的世纪和新的任务,市四次党代会提出必须把握主题,突出主线,力争在事关晋城未来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第一,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立足点,力争在宽裕型小康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第二,以提升工业化、加速城镇化、跟进信息化为着眼点,力争在调整结构上取得新突破。第三,以国企改革、乡企改制、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牵引点,力争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新突破。第四,以投融资、人才、环境三大创新为着力点,力争在优化发展环境,消除制约“瓶颈”上取得新突破。第五,以水利、交通、生态三大建设为支撑点,力争在加强基础设施上取得新突破。

  

大会号召全市人民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结合起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法制环境,以实际行动圆满完成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会议还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党员干部政治上、思想上的先进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农村、企业、社区党建为重点,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继续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大会审议通过了张少农代表三届市委作的工作报告,并作出了相应的决议。通过无记名投票,会议选举产生了由31名委员和6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晋城市第四届委员会,由19名委员组成的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5月14日,中共晋城市委召开四届一次全委会议,选举产生了由12人组成的市委常务委员会,张少农、贺锐、杜创业、张建欣、尚平安、李富林、郭长青、石正民、刘湘源、赵魁元、阎根生、王安民等人当选为常委。张少农当选为书记,贺锐、杜创业、张建欣、尚平安当选为副书记。同日,新一届中共晋城市纪委举行了第一次全委会议,选出了新一届纪委常务委员会,石正民当选为书记。

  

三、《“十五”计划纲要》的制定

  

2000年12月19日至21日,晋城市委召开三届七次全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共晋城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确定了新世纪初5到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根据晋城市委的《建议》,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展开了认真的讨论,并征求了省内外有关专家、晋城市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制定出《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2001年5月22日至28日,晋城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该 《计划纲要》。

  

《纲要》提出今后5年晋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以争先发展为主题,以加速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主攻清洁能源、冶炼铸造、煤化工、丝麻纺织、新型材料和基础设施建设六大工程,创新人才、投融资、科技进步、社会保障、开放和环境六大机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快一点发展,为提前实现翻番和建设宽裕型小康市奠定坚实基础。

  

《纲要》提出了2001年至2005年全市的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0%,2005年达到223—233亿元(按2000年价格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40—10590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到2005年达到17.85亿元,人均财政总收入达到810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工业企业上交利税年均增长9%;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以上,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8‰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5.97%,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20%以上。

  

根据这个奋斗目标,《纲要》确立“十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抓好“六大工程”:即清洁能源工程、冶炼铸造工程、煤化工工程、丝麻纺织工程、新型材料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创新六大机制:人才机制、投融资机制、科技进步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开放机制、环境机制。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纲要》强调要突出贯彻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通过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二是坚持以调整为主线,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坚持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继续实施科教兴市、开放活市战略,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四是坚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牵引,积极跟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五是坚持城乡一体化战略,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六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与管理纳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七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继续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创建良好的文明法制环境;八是坚持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为了实现“十五”计划各项预期目标,贺锐市长在代表市政府所作的《关于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提出必须做好7项重点工作。第一,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第二,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第三,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第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第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第六,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第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报告》指出,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扎实搞好2001年的工作至关重要。2001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8亿元,比上年增长8.5%;财政总收入达到12.5亿元,比上年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3亿元,比上年增长9%;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6.5%。

  

为确保这一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报告》指出,2001年,必须集中力量,精心组织、抓好三大工程,加强三大管理,实施五大拉动。即,抓好“1830”大化肥项目、晋长高速公路和张峰水库项目工程,加强煤炭行业管理、潜力产品管理和规模企业管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区域特色经济拉动、潜力产品拉动、消费拉动、进出口和非公有制经济拉动。

  

四、“一争两转五突破”和“11445”发展战略的确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随后,我国加入WTO,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面对国际国内新的形势,中共晋城市委把总体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为“一争两转五突破”,即:突出争先发展主题,狠抓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转变,努力在调整经济结构、建设宽裕型小康、发展民营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管理与建设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千方百计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根据市委总体发展思路,全市确立了“11445”发展战略,即:突出争先发展一个主题,把住经济结构调整一条主线,明确“四市”(经济强市、园林城市、一流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四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建设步伐,确保五个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一争两转五突破”和“11445”发展战略的确立,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方向更加明确,发展的手段更加具体,保障措施更加全面。实践证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作思路是符合晋城实际的。这一思路为新世纪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绘制了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


                         中共晋城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