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龙故乡之行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7-09-27 21:59作者:李进顺来源:晋城党史网

初秋的812日下午,天空一丝云彩也没有,骄阳悬在天上,把大地炙烤得热浪滚滚,暑气逼人。人们似乎承受不住这滔天热浪。多么遥盼着天空中的风、雨、雷、电四神仙能给地球上的人送场及时雨呀,缓解一下这令人难耐的热浪气息!


就在这热浪炎炎的下午,长江支队后代、市旅游摄影协会等六人,驱车前往早已心驰神往的"孙文龙纪念馆"。小车在晋城至阳城的高速路上疾驶,我们六人在车里谈论起孙文龙同志的一些先进事迹。我坐在一旁静静地倾听着同伴们的赞美之词,可心儿却早已飞向了那期盼已久的"孙文龙纪念馆"了!在同伴们的交谈中,我方才得知:"孙文龙纪念馆"座落在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每年来这里参观、学习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学校以及企业厂矿等络驿不绝,游人及百姓们来这里凭吊孙文龙同志的,更是不计其数。"孙文龙纪念馆"是百姓们分多次积资修建而成,人们深切爱戴与缅怀这位"太行山上焦裕禄式的好县委书记",它是一座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的神圣丰碑!


汽车进入阳城县城后,继续朝着往河北镇方向行驶。坐在车里的我们热得难受,把挡风玻璃稍微放下一些才少许有点风。放眼望去,田园里的庄稼长势喜人。沉甸甸的谷穗低下了头,仿佛在思考着什么,苞米长得又粗又大,却昂着头,好像在暸望着天空,祈盼天空下场大雨。高粱穗红又红,相嵌在绿色丛中,分外夺人眼目。萝卜小苗绿茵茵的,长势喜人。车上的我们六人,都曾经是上山下乡知青,一看田园风光这情景,都禁不住地脱口而出:又是一个丰收年!大家有的拿出相机或手机,坐在车上就抢先记录下这美丽的田园风景。


汽车在乡间盘山路上行驶,。忽然,我们听见空中传来雷电交加声,乌云越来越密集,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眼看就要到达"孙文龙纪念馆"了,瓢泼的大雨倾泻而下。汽车只好停下,我们坐在车里顿觉凉爽了许多。在车里,我们欣赏着雨中山村的美景。突然,唐朝诗人王维描绘雨雾山村的诗句,跃入我脑海的记忆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是啊,一场大雨冲刷了山村林中的尘埃,荡涤了人世间的一切污泥浊水,给人们留下了美丽的山景图卷。


一场大雨过去了,山中的青松翠柏郁郁葱葱。山里的空气格外清新,泥土散发出阵阵的芳香气息,让人们醉陶其中。我们到了"孙文龙同志纪念馆"门前时,早已等候在这里迎接我们的孙太林同志(孙文龙的长子),热情地将我们六人迎了进去。宾主寒喧一阵后,孙太林向我们介绍了"孙文龙纪念馆"筹建及运作的全过程,并领着我们参观了纪念馆。


"孙文龙纪念馆"分为四个展厅。第一展厅  主要介绍了孙文龙同志在旧社会苦难的童年,解放后,迅速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为改变阳城县一穷二白的面貌,他创业寺头、辉煌润城。带领人民群众战天斗地,誓把山河重安排,情洒阳城。第二展厅   着重介绍了孙文龙同志担任了阳城县委书记后,积极带领阳城人民广泛兴修水利,确保农业生产旱涝保丰收。展厅展示了图片及孙书记生前参加兴修水利时的劳动工具,充分说明了孙书记处处以身作则,始终保持了劳动人民的光荣本色。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这是孙书记的准则。为了使阳城人民尽快摆脱贫困,他根据阳城的气候及土壤特点,因地制宜,迅速发展栽桑养蚕事业,使阳城很快走向全国的前列。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多次赞誉。农业部也为此加以推广阳城经验。在阳城工作期间,孙文龙同志从严要求自己,从不以权谋私,对亲属的要求更加严格。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潮中,他把上大学的指标让给了其他人,却把自己的长子孙太林送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并嘱咐儿子,要脚踏实地,在农村这所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儿子没有忘记父亲的嘱托,积极投身到火热的农村生活中去。在农村锻炼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出席了县、地、省级的农业学大寨会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第三展厅  分别介绍了孙文龙同志调任武乡、屯留县委书记。他始终把任职地当作自己的故乡,依旧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把兴修水利,栽桑养蚕的经验,在武乡、屯留大力推广。由于经常废寝忘食,加班加点,积劳成疾,孙文龙同志住进了医院。第四展厅   主要叙述了孙文龙同志逝世后,他的先进事迹被市、省、国家官方报纸相继报道,并被拍成电视剧、豫剧和上党戏曲里,进行广泛宣传,以及由三百多位名人的题词题名。孙文龙同志的逝世,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深缅怀,自发地多次集资,修建了"孙文龙纪念馆"。今年622日,"孙文龙纪念馆"被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命名为"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孙文龙同志是党的县委书记学习的楷模。愿孙文龙同志的不朽精神,传遍中华大地!


参观完纪念馆,我们一行人又徒步来到了孤堆底村的"生态采摘园"。生态园里气象万千,各种果木长势喜人,硕果累累。葡萄、桃子、梨、苹果等品种的水果挂满树梢,前来采摘的人们兴高采烈。在通往孤堆底村的乡间路上,我们六人边走边欣赏着沿途景色:绿树层峦叠幛,花儿竞相绽放,山中的空气格外清新。忽然,我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句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a)。这诗句用在孤堆底村的描写上是格外的贴切。孤堆底村仿佛置生在一个天然的森林氧吧中。村里的人们,个个讲文明、讲卫生、礼貌待人,村中整洁干净。农家乐的饭桌上纯是绿色食品,"春蚕食品"人见人爱,争相品尝!


晚风轻拂着山村,绿浪环绕着孤堆底。夜幕下的孤堆底村更加迷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记。由于时间已晚,我们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地和它告别了!


汽车在回晋城方向的高速路上奔驰着。我衷心希望更多的人们到孙文龙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到孤堆底村天然氧吧里欣赏美丽的山村景色,孤堆底朴实的村民竭诚欢迎您的到来!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