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骨•辙印•丹心谱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01-20 09:11作者:文/徐军利    图/马振波来源:晋城党史网

1月14日,在大南沟村举行揭幕仪式_conew1.jpg

1月14日,在大南沟村举行揭幕仪式


马明的子女与晋城市委外宣办主任侯虎胜、大阳镇党委政府负责人一齐为陈列室揭幕_conew2.jpg

马明的子女与晋城市委外宣办主任侯虎胜、大阳镇党委政府负责人一齐为陈列室揭幕


1_conew1.jpg


陈列室_conew1.jpg

陈列室


1月14日,雪后初霁,阳光明媚。这天上午,泽州县大阳镇大南沟村革命事迹陈列室隆重揭幕。晋城市委宣传部、泽州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大阳镇党委、政府负责人及该镇党员干部和大南沟百余名村民参加了揭幕仪式。

一块珍藏了四十年的烈士的头盖骨、一本厚厚的回忆录《辙印》、一个冰雪覆盖的二层小院、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幅幅惊心动魄画作,将前来观瞻的人们带回79年前,带入“十二月事变”的血雨腥风和惊涛骇浪中……


大南沟1939,见证腥风血雨


时光回溯,历历在目……

受红军东征的影响,1936年秋,孝义市东盘粮村一位年仅17岁的小伙子马登选,在他就读的高中——铭义中学——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一时,中华大地狼烟四起。在民族存亡之际,一支抗日新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山西迅速崛起。马登选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并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决死队,积极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大敌当前,岂能手足相残?然而,正当山西境内的抗日战争开展得艰苦卓绝之际,阎锡山却紧跟蒋介石,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冬,阎锡山的晋绥军首先策动新军中的旧军官哗变,逮捕和枪杀新军进步官兵,史称“十二月事变”。

这一事变,很快蔓延至决死队。

大南沟,则见证了这一亲者痛、仇者快的重大历史事件。

1939年12月23日上午,时任决死三纵队八总队第五中队指导员的马登选,正在给总队前线剧团的演员们上课,突然接到通知,要他紧急前往沁水县庙沟村总队部驻地参加“军政干部会议”。当他匆匆忙忙赶到总队部,与另外60多名政工干部一起被召集到一座屋子里,桌子上还摆放着花生、红枣、核桃,正当大家嘘寒问暖,谈笑风生说这里居然早早有了年味时,突然,从窗户外、门口伸进来一条条步枪,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他们,屋外一名反动军官孙瑞琨随即高声宣读了阎锡山炮制的所谓“韩钧(决死队二纵队政治主任)叛变”的电令,并高喊道:“不准动,谁敢动,就用手榴弹炸死谁!我们是奉阎长官之命清查‘叛军’(污蔑决死队)的!”尔后,孙瑞琨、袁士琏等几名反动军官带着荷枪实弹的士兵把住门口,将屋内的人一个个点名出来,绳捆索绑、拳打脚踢,并连夜押往45公里外的大阳镇大南沟村,关押在村民张海聚家的阁楼上。途中,有几名同志挣脱绳子往山下跑,不料被敌人密集的枪弹击中,再度被捕。其中,一大队指导员、共产党员阎轸之不幸中弹身亡。

张海聚家的阁楼不过30多平方米,无人居住,四面透风。60多名政工干部在这里挨冻受饿了两天两夜。12月25日傍晚,残阳如血。几个匪徒上到阁楼,将所有人随身携带的钢笔、手表、零用钱、手提包等一掠而空。午夜时分,寒风刺骨,滴水成冰,7名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总队主任陈士平,党总支书记张师周,中队长李柽、涂成、温东贤,中队指导员仝全德、谢国玺——被匪徒们一个个从阁楼上叫到院中,残忍地剥去所有的衣服。当场有人连饿带冻晕倒在地,匪徒们竟然将冷水泼往他们赤条条的身上,尔后,连拖带推,将7人一丝不挂地押到村南的里季沟残忍地杀害。其余的,被集体押解到晋城监狱,后又转押至阎锡山第八集团军孙楚的司令部所在地——阳城县岩山村,与决死队三纵队第七、第八、第九总队被捕人员170余人,分别关押在“崇盛号”、“下衙门”和“仁和太”三个四合院里,严刑拷打。

1940年4月,当日寇扫荡中条山时,孙楚所部不仅不抵抗,反而早早撤离战场。为了逃命方便,孙楚又残忍地下令,将我24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押至阳城县析城山下的秋川河谷枪杀。“十二月政变”前前后后,晋城各县的抗日政权、牺盟会被摧毁,党政军干部被抓捕的逾千人。其中,被阎匪军杀害的近600人。


大南沟1978,寻找烈士遗骸


党中央积极派人多方营救。由于未被查明“共产党身份”,马登选在被关押4个月后,也被释放。由于战乱频仍,日伪军盘踞交通要道,他避开大道,徒步进入人迹罕至的太行山、王屋山、中条山、吕梁山等,跋山涉水3000余里,终于回到家乡,找到了地下党组织。

1941年秋,马登选被党组织派回家乡,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作掩护,从事隐蔽工作。此后,他又打入阎锡山“战训班”,任第15分队长,通过开具通行证、为游击队筹得粮食和奇缺的食盐。1943年,他按照组织要求,前往太岳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马登选改名为马明,随陈赓、王震大军,先后参加了解放晋西南、汾(阳)孝(义)和晋中战役,成长为新华社吕梁分社的一名战地记者,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如《永和歼灭战》《解放大宁战斗中晋西南人民英勇参战》《骑兵通讯员高继昌策马徒手胶敌枪》《三勇士歼敌154名》《徒手活捉专员》《记贺龙爆破手张八同志》等。新中国成立后,马明成为新华社山西分社的记者、副社长,先后采访报道全国劳模李顺达、申纪兰、老羊工宁华堂等。离休前,任分社党组书记。

自上世纪60年代起,马明在工作之余,开始默默搜集烈士的英雄事迹。特别是对亲身经历的1939年“十二月事变”有很深的情结,一想起在大南沟和秋川河谷牺牲的战友们,常常夜不能寐、泪流满面。

1978年12月,刚走出“五七干校”不久,马明不远千里,冒着严寒,只身一人乘火车、倒汽车、徒步行,走走问问,再次来到了令他刻骨铭心的大南沟。

在这里,马明找到了当时关押他和64位战友的村民张海聚家的二层小院。

在这里,马明得知,陈士平、张师周等7位战友牺牲后,遗体被敌人遗弃。大南沟村的共产党员张九喜及村民吉五昌、茹志忠、张九丸等冒着风险,将遗体抬到一个山坡上,选了一块朝南向阳的地方,用芦苇席将烈士遗体包裹好就地掩埋,并做了记号。

在这里,马明和张九喜、吉五昌、茹志忠、张九丸等爬上村南的山坡,在一片麦田中,找到了烈士的安葬处。马明蹲下来两手在土里扒拉,突然,一块铜钱大的头盖骨露了出来。悲喜交加的马明眼里闪现出7位战友的音容笑貌和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他双膝跪地,含泪将那块头盖骨小心翼翼地捡起来,用手绢包好,揣入怀中。尔后,他恭敬肃立,脱帽向先逝的战友们致敬。

辞别大南沟,前往秋川河谷寻找另外24名烈士的墓冢时,他叮嘱村干部,一定要保护好埋葬烈士的地方,等候妥善安置……

马明回到太原后,将那块在大南沟村外挖出的铜钱大的烈士头骨,用一块锦缎包起来,放入一个红色绒盒,珍藏在办公室。随后,向山西省委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将散葬在大南沟和秋川河谷的31位烈士遗骸,一并迁葬入阳城县太岳烈士陵园。得到应允后,在大南沟村党支部、岩山村党支部和当地群众的帮助下,顺利完成31具烈士遗骸的迁葬工作。

为了查清所有烈士的名字,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马明多次寻访当年决死队的老战友和知情者,还多次到省档案局查阅相关的历史档案,后以《幸存者的回忆》为题,发表了追忆31名烈士被捕的遭遇和英勇斗争的文章。

1979年12月28日,阳城太岳烈士陵园。时任山西省委副书记的王廷栋主持召开了“十二月事变”死难烈士英勇牺牲40周年纪念会。在安葬了31名烈士遗骸的新墓前,竖起一通“十二月事变殉难烈士纪念碑”,碑上刻着马明撰写的碑文。

当天,马明又赶写了一篇消息,由新华社向全国播发。


大南沟2018,烈士浩气长存


马明出生于1919年1月18日。1986年2月离休之后,依然笔耕不辍。特别是在他90高龄时,再度拿起笔来,追忆“十二月政变”的血火年华,追忆自己70多年的革命历程。家属和孩子们都劝他颐养天年,不必劳神费力。但他却说,我不能忘记那些烈士们,我要把他们的英雄事迹传下去,让后人明白,是千百万的烈士们舍生取义,才有了今天的苦难辉煌,江山来之不易啊!他用两年时间,废寝忘食地完成了回忆录,其心之诚,其行之果,其志之坚,苍天可鉴。新华社的领导看到他编撰的多部书籍,特别是这部沉甸甸的回忆录《辄印》,称赞他“70年党龄信念坚定情如火,百万字著作文采激扬笔似椽。”

今年1月18日,是马老的百岁诞辰。为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敬献父亲的百岁生日,同时,蹈熔炉之火,传信仰之光。1月12日,马明的长女马晓雪、长子马晓勇、次子马正,不远千里,顶风冒雪,专程从太原将有关牺盟会和“十二月事变”的40多块展板、父亲的回忆录《辄印》,一并捐赠给大南沟村革命事迹陈列室。这是一次追寻父辈足迹的寻根之旅和忠孝之行,也是一次地地道道的播火之旅,他们想用这样一种方式,提醒后人,继承烈士遗志,不忘初心跟党走,砥砺奋进谱华章。

经过一天的紧张布展,1月14日上午,“大南沟村革命事迹陈列室”揭牌仪式如期举行。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在当天的揭幕仪式上,马正介绍道,“今年是‘十二月事变’发生79周年,也是父亲诞辰100周年和去世3周年纪念日。从2017年年初,家人们就商量着在大南沟村设立革命历史陈列室事宜。为此,我们姐弟曾多次前往大南沟村接洽,得到了大阳镇党委、镇政府及村里的支持。”他在现场向人们展示了父亲1978年在大南沟找到并珍藏多年的烈士头骨,“父亲珍藏这块烈士头骨,家人并不知道,直至他离休后,央视记者前来采访时,父亲回忆大南沟这段难忘的历史时才拿了出来。”

大南沟现有百余户300多口人,是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村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涌现出2名烈士和9名革命功臣。“大南沟村革命事迹陈列室”设在村委会一楼,分为“抗日烽火中的山西牺盟会和新军”“震惊中外的十二月事变”“英勇的大南沟人民”“缅怀先烈弘扬精神”四个部分。展厅虽小,却大义凛然;图片不多,却浩气长存。

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党员说:“这段革命历史一直在村里口口相传。现在在陈列室中展览,就能永远传下去。”

参加揭幕仪式的泽州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原彦军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曾经在大南沟抗争与牺牲了的烈士们,为这块土地增添了英雄的色彩,从而使这块土地无比荣光。后人理应继承先烈遗志,毋忘团结奋斗,从而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