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担当,忠诚履职尽责的陈聚祥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06-06 09:14作者:陈建国来源:晋城党史网

我的父亲名叫陈聚祥,中共党员,是长江支队中的一员,在我的记忆中,他既坚强又勇敢,既严肃又善良,他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做着平凡而又可歌可泣的事迹,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我。


1922年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县川底乡半坡村,这个村是个偏僻的小山村。村子人口不多,因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这里的人们在贫瘠的土地上长期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就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父亲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八路军。在无数次的对敌战斗中,父亲不怕流血、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在浮山战斗中不幸负伤,弹片在他体内伴随着他走完了余生。


1947年7月,父亲带领晋城县三区的一个民兵连随陈赓、谢富治大军由河南渡黄河挺进豫西,转战陕西、湖北开辟豫陕鄂新解放区。1949年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父亲跟随“长江支队”,踏上了南下征途。


南下到了福建后,父亲在工作中踏实勤奋严于律己,他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八闽大地。由于长期艰苦工作,积劳成疾,1975年,父亲患病,手术后回到了祖籍山西晋城疗养。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需要走30多里的山路到公社才可买到,煤炭和粮食都需要用毛驴来驼。由于老家的条件太差,母亲和我们兄妹都不同意父亲在老家养病,但父亲却说:“年轻时在部队打仗南下福建,一走就是几十年,工作繁忙,一直抽不出时间回老家看看,现在我可以在老家边疗养,边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做点儿事情。”在这期间,父亲想尽办法为村里接上了电,使乡亲们告别了用煤油灯照明的时代。乡亲们都感激的说:“陈聚祥出去工作几十年,没有一点官架子,时刻想着乡亲们。”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村子里的农民们每人每年才能领到十斤小麦,全靠吃粗粮,吃盐、买醋还得用鸡蛋来换。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把自己每月的工资、粮票、白面等节约下来,帮助那些特别困难的乡亲。在夏收和秋收的季节,父亲都会带上布袋帮助乡亲们捡拾掉在地上的麦穗、玉米、谷子。他的举动深深感化了大家。村里的人都说:“这就是党培养出来的好干部。”家乡的人都比较爱吃用小米面做的煎饼、油糕。在那个年代,这些食物都是十分珍贵的。乡亲们把这些食物送到养病的父亲面前,父亲被乡亲们的情谊所感动,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现在大家还很困难,不要给我送吃的了。可乡亲们被父亲勤劳正直的作风所打动,执意要来探望,父亲常说:“我是一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共产党员,我要为忠厚、朴实、善良的大山人民奉献我的一切。”在父亲结束疗养要回福建工作时,乡亲们都依依不舍,含着眼泪到村口为父亲送行。


父亲一生所信奉的就是听党话、跟党走。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处事,把党的事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永远做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我为能有这样的父亲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父亲的言行与品德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