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援越抗法扬我国威军威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5-09 08:18作者:郑天佑来源:晋城党史网

陈赓(1903--1961),曾在太岳军区战斗生活,是阳城老区人民非常敬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别号庶康,湖南湘乡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在中共中央特科工作,1931年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师长、军参谋长和红军学校校长,长征中担任红军干部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和太岳军区司令员,党的七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纵队司令员、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和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抗美援朝战争中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1954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授大将军衔,党的八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61年3月16日不幸英年早逝,一颗灿烂的将星过早熄灭了。1950年7月至10月,陈赓受中共中央派遣援越抗法期间,不负使命,运筹帷幄,大大扬我国威军威。

                     

深谋远虑   制定作战方案


16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继续南下追奸国民党军队。与此同时,越南人民抗法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相持阶段。1950年1月,越南共产党总书记、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不顾个人安危和长途跋涉之苦 ,穿越原始森林,徒步行走17天,秘密访问中国,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会晤,请求中共中央派出一位高级将领,并且直接点将要陈赓赴越帮助抗击法军毛泽东根据此前赴越的中国军事顾问团团长韦国清的汇报,同意陈赓出马。此时,陈赓正率领着第四兵团进军滇南,一路势如破竹,追歼残敌,攻城拔寨,捷报频传。陈赓接到毛泽东的命令,二话没说,1950年 7月7日6时半,率领一个高级工作组从云南昆明出发。穿越滇东南和越南北部高山密林,长途跋涉二十多天,7月27日到达越共中央所在地越南北部太原附近密林丛中的小平坝地区。早在中国大革命时期,胡志明曾在中国进行革命活动,在广州与陈赓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战斗友谊,胡志明深知陈赓的人格魅力和指挥才能。故友重逢,兴奋异常。越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热情接待了陈赓,胡志明主席拥抱陈赓时,还情不自禁吟出两句诗:“乱石山中高山卧,茂密林中英雄来”。陈赓马上插话:“英雄两字,愧不敢当”。胡志明却说“当之无愧”。


8月14日,胡志明陪同陈赓抵达越军前线指挥部,与韦国清会面。根据胡志明的意见,越军准备在中越边界打一仗,以扫障碍,打开通道。越南人民军指挥官中有人提出,应该首先攻占敌军重要据点高平,胡志明为此征求陈赓的意见。陈赓以其丰富的作战经验与军旅生涯认为,战役的指导方针,应该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以改变越南北部战场敌强我弱的被动局面,以争取主动权。现在越南人民军还缺乏攻坚经验,因此最好先打小据点东溪,拦腰切断连接高平、凉山的四号公路,再顺路南下围攻小据点七溪,迫使高平、凉山守敌出兵援助,以便在运动中歼灭敌人。这样,拿下高平、凉山等打大据点就会容易很多。胡志明完全同意陈赓的意见。经越共中央常委会讨论通过,决定采取陈赓提出的作战方案。作战方案确定以后,陈赓前往高平附近的广渊,同越南人民军总部和韦国清率领的中国军事顾问团会合,共同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


此时,在北至高平南至凉山四号公路一线上,敌军共有1.1万余人,而越南人民军则集结了2万多兵力,另外还有地方部队3个营和游击队配合作战。陈赓审时度势,成竹在胸,与其他同志共同研究制定了具体的作战部署:用两个主力团首先进攻四号公路上的东溪据点,3个主力团准备打援;派出两个营到七溪以南阻击凉山方面的援兵,留少量地方部队围困和监视高平之敌;如果七溪守敌增援东溪据点,就在有利地形之处予以歼灭,并且乘势攻占七溪;如果七溪守敌不予出援,就在攻占东溪以后,乘势全力予以聚歼;最后以全部主力进攻高平,也力求诱敌出援予以歼灭。整个战役计划在30到40天内完成。


循循善诱   统一思想认识


  作战计划下达之后,还有许多事关战役成败的细致工作等着陈赓去做。除了组织民工把粮食、弹药送往前线,进行部队政治动员和后勤准备工作,更重要的是解决人民军各级干部的许多思想疑问和种种顾虑。陈赓有着面对各种困难局面的思想准备,通过个别谈话和大会报告等多种形式,解答了人民军团以上干部提出的各种问题。人民军军官中有人提出:我军力量有限,应该集中消灭高平之敌。如果先打东溪、七溪,再打高平,那时兵力已经消耗不少,拿下高平恐怕力不能及,完成不了突破法军边界封锁的任务。陈赓回答:要想解放高平,首先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否则即使拿下高平也巩固不了,恐会得而复失。进攻东溪要比进攻高平容易得多,取得胜利把握较大,而首战的胜利,对整个战役影响极大。如果人民军在东溪把敌人打得更痛更疼,七溪、凉山之敌前来增援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这也就给我们提供了在野战中歼灭敌人的大好机会。至于在作战过程中的兵力消耗,要有计划地及时补充。这样,人民军不是越打越弱,而是越打越强。


陈赓是毛泽东麾下一员大将,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对毛泽东军事思想有独到理解。他不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善于调查研究,而且性格幽默,谈吐诙谐,有着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受命援越抗美后,他对越北战场形势,敌我双方虚实,如何组织战斗,以及战斗进程,已经成竹在胸。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听了陈赓的报告后感慨地说道:“报告给我的教育意义很大。希望陈赓留在越南直到战役结束以后再走。”胡志明则要求陈赓“包下这个战役的胜利。”


协助指挥   确保战役胜利


1950年9月16日,进攻东溪的战斗打响。陈赓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一直同前线指挥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战况,提出建议,协助指挥战斗。---陈赓尊重越南党和国家领导人,尊重胡志明主席,尊重人民军指挥员。经过三天浴血奋战,终于全歼东溪守敌300余人,活捉东溪敌军指挥官。尽管此役暴露了越南人民军许多弱点,使得陈赓陷入深入思考并不得不调整作战计划,但是东溪战斗的胜利意义重大:它震慑了敌人,吹响了整个战役胜利的号角。东溪拿下了,然而边界战场敌军主力尚未出动。9月18日,陈赓仍未休息,正在考虑下一步战斗如何进行,胡志明主席忽然来访,兴致勃勃赠给他一首用中文写的诗作:携杖登高观阵地,万里山拥万里云。义兵壮气吞牛斗,誓灭豺狼侵略军。陈赓看完兴奋地说:“胡主席下这么大的决心,敌人一个也跑不了!”


   

在越南人民军的攻势面前,驻在河内的法军指挥部预感到危险迫在眉睫。一方面命令北部的预备队骚扰越共中央所在地太原地区,企图迫使人民军回师救援,以减轻边界战场所受到的压力;另一方面命令高平指挥官沙东少校率部千余,丢弃高平城南逃,又命令七溪指挥官勒巴上校带领两千多人北上接应。这对人民军来说,是歼灭敌军的好机会。陈赓建议在东溪附近布置口袋型伏击圈,先吃掉北上接应的勒巴兵团,再歼灭南逃的沙东兵团。并且告诉胡志明主席,务必鼓舞士气,一鼓作气,使得部队上下有连续战斗和打歼灭战的准备。这是一场十分艰苦的山地战斗,人民军连续战斗9个昼夜,紧紧咬住敌人,没有让敌人实现南北会合的企图;最终歼灭勒巴、沙东两兵团3000余人,俘虏法军3个上校和许多中下级军官,这是越南人民军进行的第一次大的运动战和歼灭战。河内法军指挥部惊慌失措,命令七溪、那岑、同登、凉山等地守敌全部撤退,越北边境的法军防御体系就此全线崩溃。胡志明主席在一次干部集会上说,“边界战役的胜利,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胜利,它的战果远远超过了我们原来预定的计划。”胡志明主席多次说过,越中关系是“同志加兄弟”,胡志明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陈赓也是这样看这样做的,他们推心置腹,密切合作,是在一条战壕里作战的亲密战友,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胡志明十分喜欢陈赓的坦率直言。陈赓在越南工作期间,不仅帮助越南人民军总部组织和指挥了此次边界战役,而且还认真考虑怎样帮助越南加强人民军建设的问题---胡志明深信,陈赓这位国际主义帅才和战友,会给人民军带来新的面貌。


全面总结   提出中肯建议


在中国工作组离开越南前夕的10月27日到30日,陈赓应越南人民军总部的请求,给人民军营以上干部200多人做了4天的战役总结报告。陈赓在报告中讲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独特优势,介绍了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宝贵经验;也针对越南人民军在战斗中暴露出来的弱点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军民关系、官兵关系、部队纪律问题等。这次讲话既是战役总结,也是一堂拓展眼见、开悟思想的人民军建军思想课和军事指挥艺术课,对越南人民军建设具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陈赓连续几天的报告深入浅出,见解独特,切中时弊,加之陈赓机智幽默, 把握分寸,谈吐爽快,在人民军干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一致反映,“这样全面分析越军的优缺点,把问题和盘托出,在越南还是第一次,听了很受教育。”此次临别赠言,是陈赓留给越南党和军民的一分珍贵礼物,陈赓磊落坦率,循循善诱,使得越方心悦诚服。他们说:“陈将军不仅能指挥自己的军队,还能调动敌人;不仅能指挥打仗,还善于建军;不仅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且很会团结人,教育人。”胡志明则把陈赓的作风称为“老布尔什维克作风”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陈赓受命赴援越抗法,历时将近半年。在此期间,他兢兢业业,全力以赴,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严于律己,宽待主人;又足智多谋,以理服人,为了越南人民的解放事业,不余遗力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位声震中外的一代名将,没有辜负胡志明主席和越南人民的期望,没有辜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重托,用高明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异国他乡大扬我国威军威,谱写了一曲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胜利战歌与友谊之歌。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