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鸡报晓吕家河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5-01 17:00来源:晋城党史网

----阳城县五老人员卢祥伟扶贫事迹之一


吕家河村位于阳城、沁水交界处,是隶属于阳城县芹池镇的一个行政村,下辖6个自然庄,500多口人,十几平方公里土地。这个村的经济发展缓慢,在全县农村中居于下游。村集体是个空架子,修了个小学就欠下外债五、六十万元。因为穷,群众生活普遍困难,情绪低落;因为穷,干部腰杆不硬,说话不响,不能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卢祥伟的驻村扶贫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满怀信心挑重担


2003年,阳城县为进一步强化扶贫工作,决定抽调一批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对贫困村实行一帮一,结对子,定点定人,任务到人,不脱贫不能离村的扶贫新规。在挑选吕家河的驻村工作人员时,县里领导把眼光盯在了卢祥伟身上。理由是,卢祥伟曾在乡镇摸爬滚打多年,并长期担任过主要领导职务,具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回到县委机关后,又在农工部和政研室工作十数春秋,没有脱离过三农;退休后还一直在老年科学协会任职,可以说和农业、农村、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性。他常说,作为一个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约束:一是要始终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而共产党员是无私的。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这条底线。二是必须有牢固的群众观点,把为群众做奉献,作为共产党人的终身使命。只有奉献,才能达到群众满意,这是我们党能够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三是必须脚踏实地,奋力工作,所到之处,必须有变化,有发展,必须让当地经济强起来,群众富起来。如果得过且过,无所作为,就是最大的失职。从这三条中可见他的境界之高。如果让他到吕家河包村扶贫,一定能使这里的面貌很快出现变化。于是,有关领导就找到卢祥伟进行谈话,征求意见。果然不出所料,卢祥伟对让他参加扶贫工作队并驻村扶贫欣然应允,没有半点犹豫。让他挑选扶贫对象时,他只有一句话,听从领导安排。问他到吕家河行不行,他还是一句话,领导定了我就去,没有意见。就这样,卢祥伟成为吕家河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吕家河村也成为他的第一个扶贫点。


三请能人搞示范


卢祥伟接受任务后,第二天一早就坐着班车来到吕家河村。他对这个地方并不陌生。上世纪60年代,他在阳陵教书时,就帮助这个村举办青年之家,使其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先进典型,引得时任地区主要领导还亲自莅临视察。但时隔30多年,当他再次来到这里时,承担的任务却是帮助脱贫致富,改变后进面貌,这使得他心中非常感慨。他首先听取了村干部的汇报,对该村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接着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广泛发动。此后,他就一个人在村里四处察看,实地观察,并走访了一些老党员老干部和普通村民。一段时间下来,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没有一处让他舒心,反而使他心情越来越沉重。用他的话来说,走了多少地方,还没有见过这么寒酸的穷地方,村里基本上没有新建的砖瓦房,大多还是土坯房,全村没有一辆汽车,甚至自行车也很少。人们的吃穿住行,都好像停留在上个世纪,与当今社会发生了明显的脱节。


那么,如何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完成县委县政府交给的帮助吕家河村脱贫致富的艰巨任务呢?卢祥伟很动了一番心思。他了解到,该村向来就有小家禽养殖传统,但大都是在自家院子里零星喂养,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赚不了大钱,一年到头能解决个称盐打油钱,就满不错了。由于人们受眼光的限制,不懂得这些项目实际上可以通过规模经营做大做强。如果大家能够突破传统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养殖方式,按现代经营理念组织规模养殖,就一定会成为吕家河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于是,他和村两委共同研究,决定先从养鸡开始,把养殖业搞起来。


但是,许多群众受旧习惯的束缚,认为无论养鸡还是养什么,都成不了气候,弄不好还要赔本,所以愿意干的人不多。老卢要干大事业,首先要找个敢吃螃蟹的人,给村民们树个榜样。一天,带着这个心事、有意识在村里转悠的老卢,忽然碰见了过去的女同事韩花琴,顿时心头一亮。韩花琴是吕家河本村人,在县里工作时曾搞过养殖,现退休在家,让她来带头搞养殖,给村民们带个头,做个示范,何愁全村群众的养殖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于是,他开门见山向韩花琴表明了自己的想法,不想被对方一口拒绝,说自己退休后只想颐养天年,不想再做什么。老卢不甘心,第二天专门找到门上恳求,韩花琴才吐了实话,说自己退休有工资,搞养殖怕群众议论自己贪心不足。第三天,卢祥伟再次登门,反复劝说,这种“三顾茅庐”的行为,使韩花琴很受感动,也使她打消了顾虑,答应带头把养殖业搞起来。


科学养鸡富村民


让大家都来参与养殖,只是卢祥伟同志推动养殖业的第一步。他一直琢磨着,将养殖业由家户模式,或者叫庭院经济模式,向集约式方向转变,他认为,只有搞大规模发展,才能带动群众快速致富。而且,他已经瞅准地方,就在距主村不远的窑头村修建人畜分流的养殖小区。这里条件得天独厚,离村距离适中,既不近,也不远,交通便利。他把想法和村支书宋新社交流,得到了其肯定和支持。因为宋新社以前也有过这种想法,只是顾虑太多,没敢轻易实行。如今老卢正好说到他的心坎上,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但村支书还有顾虑:集体圈养,万一生些灾病或瘟疫,可不是小事,弄不好就会赔了老本。卢祥伟何曾没想到这一点呢?但他相信科学,他说,如今医学这样发达,没有过不去的坎。他俩思想统一后,立即展开会议,决定实行双层经营。并分头动员,以集体名义发动群众捐砖瓦、木料,在河滩上刨石头、挖根基。集体修鸡舍,群众来使用。一个月以后,人畜分流的现代化养殖小区就建立起来。看到一排排的新鸡舍,卢祥伟感到说不出的高兴。


规模养殖投资大,风险也大,因而在鸡舍建起后一段时间,没有一个人敢进鸡场承包。老卢把韩华琴请出来,让她带头做示范,他也抽时挤空参与帮忙。经过半年辛苦,韩华琴示范成功。于是,有五六个养殖户将5万多只鸡送到新鸡舍,施行分层喂养,科学养殖。很快就形成了充足蛋源和肉鸡源,从而带来销售激增,财源滚滚。一些固守庭院养殖的个体户,看到集约型养殖确实有利可图,也都放弃保守态度自动加盟进来。


尽管如此,卢祥伟还是嫌规模太小。为此,他自掏腰包,前往高平、沁水、晋南永济、闻喜、山东北大王庄等地方进行了参观考察。在开阔眼界、吸取经验的基础上,他向村两委班子提出了上马第二养殖场、建设鸡饲料加工厂等“一条龙生产建议”,均一一达到实施。


正当吕家河村养殖业步入快车道的关键时刻,却突然遭受了一场鸡瘟,没几天就死掉四、五百只鸡,致使全村人心惶惶,情绪不安。老卢和村干部更是心如油煎,急寻良策。他们遍阅资料,广请兽医,使尽浑身解数,还是控制不了疫情。情急之下,卢祥伟挺身而出,连夜坐车跑到太原畜牧部门咨询专家,才算讨到良方妙药,将这场凶险的疫情扑灭下去。同时,经过这场事件,该村的防疫防病区也迅速建立起来,此后鸡场再未出现类似问题。


变废为宝粪如金


实行集约化养殖,很快带动村民富裕起来,但也连带产生出另一个问题,就是鸡屎粪便的堆积,使村庄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原先个体养殖时,,就存在这个弊端,鸡粪及其臭味不仅充斥每个庭院,而且弥漫到全村各条街道,各个角落。虽然养鸡场后来集体搬迁到窑头村,但由于鸡群集中,养殖场内外愈发鸡粪如山,臭气熏天,外来参观者和购蛋者多是掩鼻而行。也许一些村干部认为这没有什么,农村嘛,哪能那么正规?但卢祥伟却不这么看。他认为,鸡粪问题处理不好,既关系到吕家河村的整体形象,更关系到全体村民和外来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危。长此以往,将会使养殖业的名声受损,甚至威信扫地,失去发展后劲。那么,怎样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呢?老卢讲了这样一番道理,他说,现在的人们普遍都注重养生,对用化肥种出的粮食非常排斥,而用农家肥种出的粮食,却很受欢迎。鸡粪就是地道的农家肥。只是鸡粪容易生虫。如果解决生虫了这个难题,既能使环境变得整洁干净,又做到了变废为宝,变害为利,还增加了一条经营项目,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老卢这么一讲,顿使村干部们眉目舒展,心中透亮,看到了新的出路。大家异口同声道:卢部长,你的话句句在理,我们信服你。你说咋干,直接放话,我们出力去干就行了。看到大家对自己这样信任,老卢心中很温暖,也很欣慰。但他不敢有丝毫的大意。为了把这个问题切实解决好,他多方走访老农,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终于形成了让鸡粪变废为宝的具体办法,其核心要点是:将鸡粪与石灰搅拌,并掺入一定比例的硝铵,然后用土严密覆盖,发酵一段时间,将其刨开搅拌均匀即可使用。吕家河村根据这个办法,组织专人,采用包干方式处理,终于把堆积如山的鸡粪变成了上好的有机肥料。由于质优价廉。前来购买者络绎不绝,以致供不应求


卢祥伟在吕家河村扶贫只有短短二年,却使该村发生了令人惊讶的大变化。如今,吕家河村鸡蛋养殖业示范基地从孵养小鸡、饲料生产、鲜蛋出售,再到鸡粪的处理,开发,销售,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存栏鸡最高达到10万只,安排村劳力100多个。村庄面貌和村民生活水平今非昔比。村民原来居住的土坯房全部拆平,修成了几十座宽敞明亮两层小楼房,还建起了青年活动广场、老年人休闲娱乐场所等公用设施。许多年轻人拥有了朝思墓想的私家车。过去全村只有几部小型拖拉机,现在种植、养殖、播种、收割、加工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昔日贫穷寒酸的吕家河村,已成为全县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每当提到这些,村民们都要竖起大拇指,对卢祥伟赞不绝口。(供稿:阳城县关工委)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