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庄扶贫亮点多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5-15 17:09来源:晋城党史网

----阳城县五老人员卢祥伟扶贫事迹之三


凤城镇尹庄村在公社化时期是原尹庄公社党政机关所在地。实行乡镇体制后,又成为尹庄乡党委政府所在地,加上距县城不远,这里曾经繁华一时,群众生活也比较便利富裕。上世纪末撤乡并镇后,尹庄乡与凤城镇合并,尹庄村转而成为凤城镇的一个行政村。随之而来的是,中学撤并,医院、供销社停办,信用社不再营业,七站八所都归了凤城镇,只留下一个副乡长处理遗留问题,往日的繁华之村,顿时变得冷落萧条,后来甚至走到贫困村的地步,不仅村集体经济困难,甚至连村民的生计也成了问题。


2007年秋末,阳城县政府下乡办找卢祥伟谈话,要求他到尹庄村去扶贫。卢祥伟二话不说,就接受了这个任务。此前,卢祥伟在寺头乡朱村已经做了二年的包村扶贫工作,并使这里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这次到尹庄村,他会怎样开展工作呢?


把班子建设作为当务之急


卢祥伟进驻尹庄村初期,曾陷入过一个认识误区,他觉得这里长期作为乡镇机关所在地,人们应该见多识广,视野开阔,素质过硬。村里干部更是人中精英。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敲。有了这样一个班底,工作不会很难做,甚至可以得心应手。但一段时间以后,他觉得有些不对劲,不是他想象的那么回事。他提出的工作要求,班子成员们既不说行,也不说不行,而是哼哼哈哈,含糊应付。进村三个月了,工作毫无进展。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他通过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从源头上查找问题。弄清了这个村落后的主要症结,在于村里的班子不团结,谁也不听谁的,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用土话说,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正因此,尹庄村才出现了有干部和没干部一个样的怪现象。村里脏乱差,工作没起色,群众意见大,干急没办法。老卢由此看到,要把尹庄的扶贫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必须首先抓好班子建设。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班子,就是把自己累得吐血,也不见得能搞出名堂。而班子建设的关键,又在于有一个好的领班人。为此,他特意走访了该村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本村在城里工作的老同志,听取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几经访求,一个叫张捆柱的人进入了他的视野。张捆柱是个体户,在村里办了个石材厂,做刻碑、石狮等生意。此人思想活跃,很有眼光,能紧跟时代潮流;在商海闯荡多年,既有经济头脑,还有一定胆略;善于协调各方关系,有较强的亲合力。综合起来看,张捆柱是个合格的人选,群众也极力举荐他来挑主要领导的担子。于是,老卢亲自与张捆柱进行接触,围绕村里工作进行漫谈。张捆柱毫无拘束,讲得头头是道,使老卢心中十分欣赏。老卢把张捆柱的情况和群众意见向镇里做了如实反映。经过和镇里协商,在半年后的村委换届选举中,张捆柱通过民主选举,当选为村委主任。


注重解决最具体的民生问题


张捆柱走马上任后,卢祥伟与他谈话,鼓励他放开手脚,大胆做好村里的工作。张捆柱问老卢,自己的石材生意怎么办?老卢答复说,当然可以继续兼顾。并强调,共产党的干部要有很强的原则性,但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是不讲人情世故,注意处理好两者关系即可。感激之下,张捆柱也谈了自己对村里工作的思路,以及个人的想法与打算,得到卢祥伟的肯定和支持。在卢祥伟的帮助下,张捆柱和新班子成员一道,召开村民大会,号召大家献计献策。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尹庄村的发展规划。大盘子敲定后,卢祥伟协助新班子采取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解决与群众生活最密切的吃水、修路、住房等现实问题。老卢亲自联系了县自来水公司,又跑了水利局,争取投资20多万,然后打深井、建水池,铺管道,给村民接上了自来水。紧接着,把十几户困难群众的房屋撤旧建新,并在原供销社的地基上,盖起了村民住宅楼,基本上解决了村民的住房问题,村民们好评如潮,一致夸赞卢祥伟和新班子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大手笔兴办农民工创业园区


自从尹庄乡撤销、尹庄村划归凤城镇后,作为原乡政府所在地,村中就遗留下数量不菲的建筑和空地,如原乡政府、医院、供销社、中学等单位的房屋,学校操场,以及大量的旧基地,空闲地等,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任凭风吹雨打,多年没有使用。


一天,正在村里转悠的卢祥伟,在一片遗留建筑前停下脚步。他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了半天,然后又围着四周转了几圈,好像对它们发生了浓厚兴趣。事实上也是如此,善于琢磨事情的老卢,对如何利用这些闲置资产动起了脑筋。他想,现在县城正在进行大规模改造,许多小厂小铺无地方生产,正在焦头烂额找场地。村里的许多青壮劳力除农忙外,大部分时间则无事可做。如果搞个规划,利用这些空闲房屋和场地,建立一个创业园区,让城里无处可去的小厂小铺迁到这里生产,让村里的男女劳力不出村就有打工的地方,这样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为小企业找到了出路,还使村民不出村有事干、有钱赚。村里只需为进驻的小企业提供厂房,不需要为本村打工者提供住房(卢祥伟将其概括为“只建厂房、不建住房”),这不是一举三得、皆大欢喜的好事吗?按照这个思路,卢祥伟马上和村干部开会讨论研究,仔细进行规划论证,并派人到县城对小厂小铺的情况实地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迅速做出了利用闲置场地、房屋,建设创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的决定。由于这项计划主要是考虑使本村村民受益,所以卢祥伟提议,这个项目的准确名称,应该叫“尹庄村农民工创业园区”,得到大家的赞同。


为了加快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区的建设,卢祥伟起早贪黑,上下协调。不是跑水利部门,取得水务局在资金上的支持,就是跑技术部门,找人测量,组织施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首先把几十里外的圆河水引到了尹庄村,并整修了从县城到尹庄的十来里道路。


园区还未建成,听到消息的几家小企业就来到村里商量办厂事宜。南关村的水泥管厂、食用菌厂、南坡的肉鸡养殖场、后则腰的玻璃瓦厂、西关的铸管厂、其他一些地方的农场、高效农业开发区,相继在尹庄安家落户。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尹庄村农民工创业园区”已初具规模。


由于农民工创业园区能够解决小企业在县城发展场地缺、租金贵的困难,同时给本村村民提供了不出村就可以就业的便利,小企业和尹庄村就构成了利益共同体,双方的良好合作,打造出了皆大欢喜的“双赢”局面。


一个以兴建厂房招商引资繁荣地方经济的新农村正在出现。


一个只建厂房不建住房的新型农民工创业园区有望成为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取得这样的良好成就,卢祥伟功不可没。(供稿:阳城县关工委)


(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