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名诗诞生地 阳济交界大岭头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7-11 09:11作者:郭馨年来源:晋城党史网 朱德有首名诗《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这首诗到底写于何地?八十年来,说法不一。经过长时间的考察与探讨研究,此诗应写于阳城与济源交界处的大岭头。 一、权威资料的确认 知道名诗《出太行》写作地点的最权威人士莫过于朱德夫人康克清。康克清时任八路军总部直属队主任。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央指示,赴洛阳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谈判,康克清是主要随从人员之一。无论什么情况,她都是紧紧和朱德在一起的。《康克清回忆录》(1993年8月第一版)第276页至277页记载:“经过十多天的长途跋涉,我们到了河南省的济源县,来到王屋山……。王屋山已是太行山的最南端……,老总更是激情满腔,要来笔墨,在山上古庙写下一首七言绝句《出太行》……。下了太行山,很快就走到黄河边上。”康克清还有一篇署名文章《朱总风范永存我心》写道:“5月初,我们到了河南济源县王屋山上。”此二份资料都说来到“王屋山”,所以在王屋山作诗应是确认的。 有人提出,按地图标识,王屋山在当时的王屋县和阳城县交界处,东距济源县城百余里,从武乡去洛阳就转了个300度的大湾,怎么可能在王屋山上古庙写诗呢?综观历史资料,1938年8月,朱德率千余名八路军指战员由后方奔赴太行抗战前线途间,就是经王屋山北的析城山到阳城县城去武乡的。康克清对王屋山的地理位置是清楚的。所以就把这次下济源经过的最后一座高山称为王屋山。但康克清并没说是在王屋山主峰天坛山上写的,而是在“济源县王屋山上”写的。寓言《愚公移山》中说愚公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自古以来王屋山系与太行山系并无一定界限。阳城与济源(包括原王屋县)交界的山峰都属王屋山系,也属太行山系,所以才有“王屋山已是太行山的最南端”这句话。从阳城入济源的几条道路,都要经过王屋山系,但不经主峰天坛山,更不去山上庙中,天坛峰南济源境内还有30里山地才能到黄河边上。唯一要登上山顶,经过庙旁的古道就是太行山与王屋山交汇处、沁河西岸阳济交界的大岭头。这里是晋豫通衢上的关口,古称白云隘。大岭头北有大广坪,和析城山主峰圣王坪相似,从孤山步行上15里到了大岭头顶,山顶有庙宇、韩王池,必在这里休息。太行群山、滔滔黄河皆在眼前,朱总心潮激荡,在古庙写下一首七绝就是情至必为了。下行15里长坡即到了一马平川的济源县北,难怪康克清写到“下了太行山,很快就走到了黄河边上。”所以,康克清写的王屋山古庙作诗就是指大岭头。 二、历史事实的佐证 既然朱德《出太行》一诗写于王屋山,那就说明朱德一行进入阳城境内去的济源。从武乡去洛阳,最捷近的道路是经平顺到陵川、下河南修武、沁阳到洛阳。为什么要走阳城呢? 阳城是1938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晋豫区根据地的中心,虽说在“十二月事变”后,中共晋豫区机关被迫撤离阳城,八路军奉命撤出晋豫区,日军趁机占领了县城,蒋系阎系两派争抢割据,国民党中央军和晋绥军也分庭驻防。但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深厚,党的地下活动始终没有停止。1940年1月,成立了中共豫北地委,3月改称中共晋豫第三地委,王毅之任书记,刘峰任宣传部长,领导阳城、济源、孟县、沁阳党的工作。2月又派刘峰任中共阳城地下县委书记,刘峰挑着货郎担在阳城东南地区恢复党员组织关系,建立地下党的组织,进行隐蔽斗争。阳城、济源的地下党员干部经常从大岭头上下山,阳城东南地区成为共产党地下活动的主要区域。驻孤山的国民党独十旅抗日态度较积极。工合事务所从县城辗转到西冶、树皮沟一带,为地下共产党员的隐蔽和斗争提供了条件。中共沁水县委副书记徐毅隐蔽在蟒河村,阳城许多党的干部隐蔽在济源北一带。1940年3月间,朱德带康克清、袁晓轩等10余人到阳城坪头兵站,派代表前往洛阳与卫立煌进行联络谈判,就是从大岭头这条路下济源的。这也是为朱德4月下旬去洛阳作准备的。所以,朱德一行密抵阳南去洛阳是早计划安排好的,是最安全的路线。在大岭头作诗《出太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鲜为人知的是,“十二月事变”后,中共阳城地下党组织在今东冶镇古河村建有一个秘密联络站,曾有党的干部在此隐蔽、联络、接头,开展地下工作,地下县委书记刘峰就经常在这里落脚。1940年4月,日寇占领阳城县城与晋韩线后,这里就代替县城坪头兵站,成为八路军总部通往延安交通线上的站点,是中共党政军人员从晋城入阳的必经之处。这里有两位老人,郭守财和王绵绵,他(她)们亲口告诉后人,在民国29年春,有位八路军的大首长曾在这里住了一晚,说是回中央开会。临走还送给郭守财老人一条军毯。这个也恰好证明朱德去洛阳经过阳城东南,在大岭头作诗是确切的。 周文龙是八路军总部后勤供给部的副部长,随同朱德到西安。《周文龙回忆录》(1996年7月第一版)129页记载:“经刘庄下到豫北地区”。大岭头就有一个刘腰庄,这也为朱德大岭头作诗提供了证据。 三、山河地貌的验证 《朱德传》中写道,通过晋庙铺日军封锁线,国军一个营马街迎候,济源刘坪作诗(即今泽州县衙道刘坪村)。一笔简略提到,没有细节过程。刘坪在洼里,看不到“群峰壁立”,更看不到黄河。刘坪村人说,古时山头上有庙,后来塌毁了。古庙不在要道上,还专门上古庙写诗?又有人说,刘坪离王屋山东端不太远,硬和王屋山写诗拉在一起。刘坪离王屋山主峰一百多里,王屋山东端在哪?就在大岭头,离刘坪最少也有40里,康克清能把刘坪当成王屋山吗?还有人说,刘坪已是太行山的尽头,朱总司令就要离开战斗近三年的太行山了,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赋诗舒怀。更有人说,诗人灵感来了,看不到景象也可根据幻觉写出壮美诗句,是诗赋中“写意”与“写实”的不同。总之为借助名诗争一地名气,百般圆说,令人难以信服。《朱德传》和《康克清回忆录》都是1993年8月第一版印刷的,不同说法也可能隐藏着什么军事秘密吧。 有游客从刘坪顺范儿沟南走30里到了五龙口,于是写道:朱德到了五龙口,向北回望巍巍太行,向南遥看天际之下的黄河,感怀而写下七绝。五龙口在太行山脚下,豫北平原北缘。试问你在那里看到“壁立”,能看到“群峰”和“黄河天险”吗? 有人把两种说法连在一起,说是前二句写于析城山,后两句写于刘坪。刘坪在今泽州西南,析城山在阳城西南,两地相距百余里,不在一条去济源的线路上,怎能连在一起呢?不过说析城山也对,阳济交界的大岭头也属析城山系,大岭头作诗也可说析城山作诗。 《周文龙回忆录》中对朱总一行在泽州老龙背写得较细。就有人借题发挥,说是朱总临高望远,面对老龙背雄伟山河触景生情,即兴赋诗。老龙背在泽州金村镇南,丹河西侧绝壁悬崖上。能与太行群峰和黄河比险俊吗?这不过是想打造旅游景点罢了。 综合探讨,朱德名诗《出太行》应写于阳(城)济(源)交界的大岭头。只有在这山颠之上才能看到太行山群峰壁立、重峦叠嶂、巍峨俊秀、大气磅礴的雄奇景观;只有站在这里,才能举目远眺滔滔黄河宛如一条巨龙,将天险雄姿“一望收”。近景静,远景动,充分体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进而引出“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抒发诗人对抗日根据地的无比怀念和忧国忧民、争取抗战必胜的伟大胸怀。 (责任编辑:韩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