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笔下的中共群星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9-17 19:34作者:郑天佑来源:晋城党史网
斯诺全名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1928年第一次来到中国,1936年入革命革根据地,次年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由于当时所处环境,出版中文译本时使用的书名为《西行漫记》,首次向西方宣传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长征。斯诺1972年2月在日内瓦逝世,按照他的遗嘱,1973年10月19日,一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里,这里是他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的出发点,也是1937年整理资料,写作《西行漫记》的地方。在中国工农红军初到陕北,生存条件异常恶劣的环境中,斯诺克服语言文字和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深入红军队伍,广泛接触与红军相关的各类人员,访问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等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记录下了中共将帅的外貌特质、举手投足、成长历程、特长爱好、恋爱婚姻等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第一次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共将帅们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和充满魅力的内心世界。本文试图再现斯诺笔下当年中共群星的点点滴滴,重温那一段艰难困苦的斗争生活。为了方便,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还请多加指正。 毛泽东 南京重金悬赏 他却毫不介意 我到保安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清秀,看起来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我第二次见他是在一个傍晚,毛泽东光着脚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做着手势,南京虽然悬赏25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毫不介意和旁的行人一起走。我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力量,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做了综合的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假如他们这些要求以及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是可以复兴中国的动力,那么在这个及其富有历史性的意义上,毛泽东也许可以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毛泽东的伙食也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他是湖南人,有着“爱辣”的癖好。他一点也没有狂妄自大的言语行动,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一种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气魄。我从来没有看见他生过气,不过我听别人说,他有几次大发脾气,使人害怕,在那个时候,据说他嬉笑怒骂的本领是及其杰出和无法招架的。我发现他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的熟悉,甚至在长征途中,红军也似乎能听到无线电新闻广播。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势力范围内影响今天大概比什么人都大,在几乎所有组织里他都是委员——如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财政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公安卫生委员会,以及其他等等。他的事迹影响是通过政治局的支配地位发挥出来的,因为政治局有着决定党政军政策的大权。不过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他而且尊重他,但没有----至少现在没有在他身上搞英雄崇拜的老一套,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位中国共产党人口中老是叨念着“我们的伟大领袖”。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博览群书,对于哲学和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寻常,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对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同时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也都认为他是中国现在最有才干的战略家。在我的印象中,毛泽东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毛泽东认为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具备这三个条件,中国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而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毛泽东说,上述三个条件如果不能很快实现,中国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但是日本必败,中国必胜。他常常把衣服脱下来给红军伤员穿,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这些共产党人忠于主义的坚定性,如果不知道中国统治者收买其他造反者用的“银弹”的历史,你是无法充分估计的。 朱 德 依靠红色品德 铸就红色铁流 中国没有任何人可以与朱德统帅长征的杰出领导能力相比。他部下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除了牦牛肉没有别的吃的,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属于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勇于牺牲、忠贞不二的罕见人品;至少我个人是不可能想象蒋介石、白崇禧、宋哲元或者其他任何一个国民党将领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保全这支军队;更不用说正在这样的考验结束时卷土重来,发动一场大进攻,在敌军为了防止红军突破而构筑了好几个月的防线上,打入了一个楔子。我走马西北的时候,朱德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难怪中共民间流传着他有各种各样的本领:能够看到四面八方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教法道法,诸如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迷信的人相信他刀枪不入,不是无数的枪炮弹药都没有打死他吗?也有人说他有死而复活的能力,国民党不是一再宣布他已经死亡,还详详细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吗?在中国,谁都知道朱德的大名,有的把他看成极大的威胁,有的把她看成希望的明星。不论对谁来说,这是十年国共战争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名字。但是大家都告诉我,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眼睛很大,身材不高,却很结实,胳臂和双腿像是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夫人是个骨骼粗壮的农村姑娘,抢法高明,骑术高超,自己领导过一支游击队,把受伤的战士背在身上,身体壮实,大手大脚像个男人。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来,他的衣服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战士们一起打篮球,他乒乓球、篮球打得很好,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帽子,长征途中他常常把马让给走累了的部下来骑,自己却大部分时间走路,似乎不知疲倦。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有时他不是十分忙,就帮助农民种庄稼,他非常强健,什么都能吃,晚上不到十一二点不睡,总是五六点钟起床。他喜欢运动,也喜欢读书,他仔细定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他也喜欢和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从没有和谁吵过架。但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如果没有他的两个孪生天才“朱毛”是无法想象的,以致许多中国人都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人。毛泽东是这一斗争中的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是它的热烈的心脏,以行动赋予了它生命。共产党能够对红军保持绝对领导,朱德对“文职”领导的忠诚和服从,是原因之一。从朱毛以下直至各级指挥员和政治委员没有发生军政势力之间的斗争,朱毛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而是相辅相成的。朱德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这是革命军队的领导的很有价值的因素。朱德的中文名字正好是“红色的品德”,靠着这一点,铸就了一支红色的军队。 周恩来 传奇式的人物 蒋介石的克星 我见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正在伏案阅看电报。屋子里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一顶蚊帐,是惟一的奢侈品,炕头放两只铁质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做办公桌。“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你会如实报道,我们知道这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来中国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而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周恩来就这样开始了同我的交往。给我这样的自由活动的诚意,我是有提点惊奇和怀疑的,我原以为即使允许我到苏区去旅行,对于拍照、搜集材料或访问谈话总会对我加以限制的。周恩来盘腿坐在小坑桌前,动手替我起草一个旅程,开列着共需92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这是我个人的建议,但是你是否愿意遵照,那完全是你自己的自由,我认为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非常有意义的。”周恩来说话非常和气,完全是商量的口气。我暗暗打量着他,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是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经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他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一个书生造反者,“五四”运动把他卷入了革命运动,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是天津学生运动领袖,因此获刑一年,获释后先后去了英国、法国、德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欧洲的领导人。1924年回国,26岁的周恩来成为党的重要领导人,他对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来说是个克星,但是蒋介石不得不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成功领导了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蒋介石从工人手中接过了政权,不久却叛变了革命。周恩来领导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1年 周恩来进入苏区,担任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政委。他和战友们领导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付轰炸机、坦克、装甲车、对付作为敌人后院的大城市的全部财力。这一英勇的努力是为了保住小小的苏维埃共和国,它没有海港,人民甚至没有盐吃,不得不用人的钢铁意志来代替。他后来又深罹重病,九死一生,终于到达西北的革命根据地。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影像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的话,同国民党 宣传的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彭德怀 长征开路先锋 言行开门见山 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军团司令员,他带领部下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长征路上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6000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走过来的,常常把马让给走累了的或上了岁的同志骑。我原以为彭德怀是一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结果我却发现彭德怀是一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中粮食奇缺,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青稞、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不进的结果。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我住在彭德怀设立司令部院里,司令部----当时指挥3万多军队的司令部只不过是一件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质文件箱,红军自己绘制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机,一条毛巾,一个脸盆,和铺了毯子的土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戴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的感到满意,那是在长征途中打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我们在一起吃过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和普通部队上下一样。彭德怀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的作风,他的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他不吸烟、不喝酒的缘故。彭德怀迟睡早起,就我所知,他每天晚上只睡四五个小时。虽然政府的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不论死擒活捉,但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行走也不带警卫。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兵、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叫做“少年先锋队”。彭德怀常常和两三个孩子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的问题,非常尊重革命队伍里的孩子。 贺 龙 依靠菜刀起家 敌人闻风丧胆 贺龙的父亲是清朝的一个武官,一天别的武官请客,他带着贺龙赴宴。做爸爸的吹嘘自己的儿子如何无畏,有个客人想试一试,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贺龙面不改色,眼皮都没眨一下。贺龙1925年还是一个“劣迹昭著”的土匪头子,前去争取他参加国民革命的宣传队长周逸群是个共产党员,贺龙经过慎重考虑同意加入国民党,1927年 贺龙已经是国民党军队的师长了。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以前,贺龙还效忠于武汉国民政府。但是国民党的大屠杀,不仅处决共产党人,而且处决大批农会领袖、工人、学生,这时贺龙毅然转向共产党。贺龙依靠菜刀起家,袭击国民党的税务局,缴获武器建立了他的第一支农民军。贺龙的父亲参加过哥老会,名声遍及全国。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二万人,大多数赤着脚,经常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到达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贺龙虽然性格急躁,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贺龙对有钱人家的仇视,在中国是到处流传的,这似乎主要要回溯到他的红色游击队刚刚开始组成的年代,当时何健在湖南大屠杀时期许多农民遭到杀害,反动派在何健统治下夺回统治权后,许多农民遭到地主的殴打和迫害,都抱着深仇大恨来投奔贺龙。据说,如果贺龙还在200里外的地方,地主土绅都会闻风而逃,即使有南京军队重兵防守的地方也是如此。于是我开始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会这样长期、这样毫不妥协地进行战斗,我以后还会连接得到更多这方面的情况。 徐海东 学徒工资最高 打仗大名鼎鼎 在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再没有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肯定没有人比他更加神秘的了。他增经在湖北一个窑厂作过工,外界对他了解很少。蒋介石把他称为文明一大害,南京飞机到红军前线上空散发传单,除了诱惑红军战士携枪投奔国民党,每人可获100元奖励以外,还有下列保证:“凡击毙彭德怀或徐海东,投诚我军,当赏洋十万。凡击毙其他匪酋,当予适当奖励。”徐海东在六兄弟中排行最小,所以家里凑钱送她上学,在学校里常常挨打。到了上学第四年他11岁那年,一群富人的孩子把他逼到墙角里,他扔出去的一块石头打破了一个姓黄孩子的脑袋,这是个有钱人家的孩子,他老子对徐拳打脚踢,先生又打了徐海东一顿,徐海东说:“从此我就逃学不肯再去,我从此相信,穷人的孩子都是得不到公平的”。于是徐海东就到窑厂当学徒,在“谢师”的几年里没有工资,他16岁出师, 在300个工人中工资最高。他笑着吹嘘说:“我做的窑坯又快又好,全中国没有人能赶得上,革命胜利后,我仍然是个有用的公民。”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徐海东觉得采取独立行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从窑工中组织起湖北省第一支“工农军队”,开始只有17个人,一支手枪,8发子弹---那都是徐海东自己的。国民党汤恩伯和夏斗寅杀害了徐海东66个家人,其中27个近亲,39个远亲----他的家乡黄陂县人都姓徐,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甚至婴孩都给杀了,除了徐海东的妻子、3个哥哥连同他自己,后来两个哥哥在战斗中牺牲,妻子被人贩子卖掉。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成千上万的儿童被抓起来,送到汉口或其他城市去做“学徒”、当苦力;成千上万年轻姑娘和妇女被卖到工厂去做包身工或妓女。1933年 12月,整个鄂豫皖这一片富饶之地,留下极少房子,牛被赶走,土地荒芜,白军占领的村子尸积如山,东西400里,南北300里以内全部人口不是被杀光就是给驱赶空了。在黄冈县一个地方,反动派一次杀死400多人,有些地方血有几寸厚,有些已死妇女旁边还有紧紧抱着的孩子。很显然,他们的经历在他的思想深处永远留下了一生之中不可磨灭的阶级仇恨。这些年来国民党和外国报纸上发表的反共宣传百分之九十纯属胡说八道,如果对此不加怀疑,那就不免过于太天真了。(注:徐海东1935年 9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后,任红15军团军团长。) 此外,足智多谋、沉着冷静的刘伯承,老当益壮、精神矍铄的徐特立,言语不多、年轻有为的林彪,老革命家谢觉哉,财政委员林伯渠,独臂将军蔡树藩,中共大特工邓发等中共将帅,在斯诺笔下都有栩栩如生的的表述。中共将帅们用“春水一般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许许多多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做的谈话,使读者可以窥见他们不可征服的那种力量,那种精神,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斯诺如是说。新中国成立后,斯诺于1960年、1964年、1970年3次访问中国,写了许多介绍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报道,对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韩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