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新闻出版家王春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9-17 19:51作者:裴余庆来源:晋城党史网


王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新闻出版家、文艺评论家,语言学家,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1907年12月30日出生于山西省阳城县固隆乡东四候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上过村塾和小学,勤学好问,熟读传统文化经典。192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开始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从事学生运动。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与1925年入学的赵树理相识,引导其接受五四新文化、新思想,介绍其参加进步活动,并于1927年初介绍其入党,被赵树理称为“启蒙老师”、“文字之交”,从此结为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终其一生的挚友。1927年春当选为长治各校学生联合会主席,在党组织的指示下,与常文郁、赵树理等组织领导省立四师驱逐反动校长姚用中的学生运动,连续起草七篇逐姚宣言,坚持斗争,迫使阎锡山政府下令撤换了校长,取得胜利。1928年4月,山西省委及各地党组织相继遭到破坏,四师党支部书记常文郁被捕,他被迫离校,流浪于太行太岳山中,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29年春,回到阳城县,做县立第一高小教员,后任四区联合校长,后又开办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从事乡村教育工作。


1937年初,在长治由山西牺盟会负责人戎子和介绍参加抗日救国牺盟会,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他被派往阳城担任区牺盟会特派员兼组织队长,发展牺盟会员。1937年10月,由红军党员要崇德、桂承志介绍重新入党。任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四区、二区区长。1938年冬调入晋城中心县委工作,任牺公联委会领导成员兼公道团长。


1939年7月,调入长治行政第五专署,任《黄河日报》编辑,开始了他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生涯。后随杨献珍到《黄河日报》(路东版)任主编。1940年5月,调《新华日报》(华北版)任编辑,后任科长,编辑华北新华社和新华日报通讯稿,编辑“抗战生活”,支持赵树理创办对敌占区宣传刊物《中国人》周报,编辑出版《抗日三字经》《抗日千字文》等识字读本,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早在1933年他看了赵树理的一些作品,就深切感受到新文化的普及必须走大众化、通俗化的路子。1941年8月,他与林火、赵树理发起组织成立“通俗化研究会”,在太行区首倡文艺大众化、通俗化,首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1942年1月,出席晋冀豫区文化人座谈会,与赵树理一起提出向封建文化夺取阵地。1942年7月,调入北方局政策研究室,兼任《华北文化》总编辑。1943年9月,华北新华书店与华北《新华日报》分设,任华北新华书店编辑部主任。


1944年,组织将毛泽东所著《新民主主义论》《论新阶段》两书伪装成《虞初新志》《文史通义》,向敌占区发行。


1945年6月,创办通俗性综合杂志《新大众》,任社长,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大众化、通俗化的编辑方向。


1946年2月,被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任命为华北新华书店总编辑。这标志着在党的七大精神鼓舞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王春逐步完成了由新闻出版工作者向新闻出版家的转变。1946年4月,他参加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成立大会并被选为常务理事;6月15日文联大型综合性月刊《北方杂志》创刊,任编委,在创刊号上发表《继续向封建文化夺取阵地》。并在这一年编辑出版了三部符合文艺大众化要求的短篇小说集。


194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10月,按照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邓小平的紧急指示,王春积极组织开展书报支前工作。《新大众》专门开辟拥军专栏,采编前线战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故事和边区干部群众拥军优属的先进事迹。组织书报支前小组,将图书、杂志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极大地鼓舞了前线将士奋勇杀敌的士气。受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多次褒奖,1947年6月1日,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政委邓小平同志亲自为《新大众》杂志题词:“宣传毛泽东思想是新大众报的责任”。1948年1月1日,《新大众》杂志改为《新大众报》创刊,任《新大众报》社长。


1947年初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提出精简机关供给制人员,王春争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榜样,带头提出取消自己妻子的供给,只领自己一人的伙食标准全家吃,在家中起灶,挖野菜下饭。1947年6月13日《人民日报》以“新华书店暨建华公司大部分干部家属响应号召,实行生产自给”为题,报道了这件事,报道中写到:“新华书店二十二位家属,自上级提出生产节约号召后,即努力生产自给,现以获得很大成绩。开始总编辑王春同志的爱人张君莲同志,首先提出从四月份起不领公家补助米,自己全部生产自给。她的模范行动推动了全体家属的生产热情,……”。


1947年10月,王春接到了晋冀鲁豫中央局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他在抗战时期,就认真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等著作,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接到编辑《毛泽东选集》的任务后,深感使命重大,立即组织华北新华书店出版社编辑部、经理部、发行部、印刷厂、后勤队,在武安冶陶镇赵庄村进行秘密编辑排印,他自己更是投入了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编校工作。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历时半年,于1948年3月印刷出版了晋冀鲁豫版《毛泽东选集》。该选集共收入毛泽东同志1927年3月至1945年8月的著作61篇。经晋冀鲁豫中央局批准出版发行后,发给解放军旅以上干部和南下的县以上领导干部,作为领导干部必读的党内重要文件。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编委会曾在《中央党史研究》撰文指出:建国前各解放区共出过三种《毛泽东选集》,按年代顺序编辑、篇幅最多、内容最丰富、装帧最美的是晋冀鲁豫中央局出版由王春主编的《毛泽东选集》。


1949年2月3日随叶剑英同志第一批进京,任北平军事管理委员会委员、新闻出版部副部长兼新闻出版处处长,负责接管北平的报社和出版部门。3月15《新大众报》迁入北平,改名《大众日报》出版,任大众日报社社长。6月任工人日报社社长,兼任全国总工会第六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全国总工会编辑出版室副主任,7月15日创办《工人日报》,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工人日报》题写报头。9月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与组织北京市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任执行委员。


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日报》在建国初期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是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而创办的重要报刊之一。新中国百废待兴,又在进行着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抗美援朝等,中心工作一个接着一个,体弱多病而又身负重任的王春牢记毛泽东主席“进京赶考”的教导,进京后的三年间,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忘我工作,奋力争先,从无一日懈怠。他几乎每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写社论、看大样,在总编室值夜班,白天还要参加各种会议和外事活动。这期间,为紧密配合国内外斗争形势,他还编著出版了《太平天国的教训》《三反五反评编》《中苏友好谈话》《美帝侵华史》《愚公移山》《故事新讲》等重要的时政著作;为推进新中国文化的普及,他还组织编写《工人识字课本》《工会性质讲话》,编辑《大众字典》《写作零谈》。他为新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勤奋工作,殚精竭虑,积劳成疾,于1951年12月30日不幸英年早逝。1952年3月,《人民日报》发布讣告,全国总工会在八宝山为王春举行追悼会,《工人日报》《新民报》发表悼念王春特刊,隆重纪念为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王春同志。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