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真与晋豫边根据地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05-17 09:50作者:郑天佑来源:晋城党史网 1938年和1942年,在我党先后两次创建以阳城为中心的晋豫边革命根据地过程中,聂真都是主要的开创者和领导人。他在主持晋豫特委(地委、区委)的全面工作期间,按照党中央、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的指示;运筹帷幄,呕心沥血;为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壮大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与阳城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结。 实践初心的不懈奋斗者 聂真原名聂元真,字性初,曾化名赵子雪。1908年 1月出生于河南省滑县一个地主兼世医家庭。其父聂芝轩早年入县立师范学堂学习,毕业后一边学习中医,一边教私塾。聂真六岁即入私塾师从其父,学习《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诗经》、《四书集注》、《忠经孝经》等古典书籍,为他后来投身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1923年15岁的聂真因抗议学校当局无理增收学费,又参加罢课被开除,旋即考入汲县一所小学继续上学,后考入省立汲县第12中学。1924年,16岁的聂真积极参加驱赶该校校长李邦君的斗争。1925年“五卅”运动中聂真爱国热情锋芒初露,他和同学走上街头演讲,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聂真在北伐军的影响下,阅读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书刊,开始接受民主主义思想。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聂真从济南到北平(今北京),进入中法大学居里学院预科班学习,其间阅读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法、英、俄国革命史等马列主义书籍。不久聂真认识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郭小仓,认真阅读了郭小仓送给他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倾幼稚病》、《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等书籍。从此聂真接受了马列主义,初步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 1928年聂真回到滑县老家,与胡敬一趁国民党重新登记之机,打入国民党滑县党部,担任党务整理委员。聂真利用这一合法身份,向群众公开宣传打到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开展反对土豪劣绅和清算土豪劣绅账目的斗争。1929年冬,聂真和胡敬一在滑县创办了一所中学,胡敬一任校长,聂真担任教务长。他为学校图书馆购置了《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经济学大纲》等马列主义书籍和一批革命文艺作品供师生阅读。聂真用教务长的身份,以讲“党义”为名,向学生宣传马列主义和爱国思想。此举产生了很大影响,国民党滑县党部散布说滑县被共产党“赤化”了。1930年聂真被滑县国民党党部以“言论荒谬,行动越轨”的罪名撤职。当年10月,聂真和同时被撤职的胡敬一来到北平,11月由郭小仓和冷楚介绍,一起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职业革命家,为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奋斗。 入党后聂真参加了中共北平市委沙滩支部的工作,1931年聂真担任沙滩支部书记,后担任中共北平市东城区委宣传部长。这年夏天,聂真回到滑县,建立了中共滑县县委,担任县委书记,受中共冀南特委领导。这一时期聂真和胡敬一组织领导了轧车工人的抗税斗争和盐民反税斗争,带领民众打了全县12个税局,还领导了桑村一带的秋收起义,在斗争中秘密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滑县的革命斗争引发国民党当局的高度恐慌。1932年秋,国民党河南省省主席刘峙亲赴滑县,通缉捉拿聂真和胡敬一,特地派出爪牙抄了聂真的家。是年冬,聂真调任冀南特委担任团委书记。1933年聂真第三次到北平,与梁寒冰等人组织了读书会,出版《骆驼丛书》,宣传马列主义,秘密发展党员,开展革命活动。这年冬天,聂真和冷楚等人成立了中共北平市临时工作委员会,冷楚任书记,聂真任副书记,领导草岚子监狱和草岚子胡同军人反省院内党的工作,秘密发展党员,积蓄革命力量。1935年 聂真为了给狱中同志筹集资金,回到济南担任《平民日报》编辑,用一半工资支援狱中同志斗争。不久北平临时工委和北平市委接上组织关系,聂真随即从济南调回北平,与冷楚负责领导北京大学等地党的工作。“一二·九”运动爆发后真参加了黄敬为书记的北平市人民武装自卫会,担任党组成员兼组织部长。1936年28岁的聂真按照党组织的决定担任北平市农委委员,在北平郊区开展革命活动。全民抗战爆发后,聂真调任冀南特委组织部长,从此开始了艰苦的敌后斗争。这一时期,聂真在滑县---济南---北平之间来回奔波,辛勤工作,为实践初心不屈不挠地奋斗着,探索着 开创晋豫边区的奠基者 1937年9月,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成立。聂真出任组织部长。这年底日军向新乡、焦作进犯。1938年1月末,聂真与驻焦作的八路军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联络处主任朱瑞和副主任唐天际从晋城转移到阳城,随后又转移到阳城西南深山处的横河地区。2月底,朱瑞代表北方局决定撤销曲沃特委、河东特委、豫北特委,成立了晋豫特委,而立之年的聂真出任特委书记。聂真协同朱瑞创建了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成为晋豫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奠基者。 中共晋豫特委成立后,由于聂真等人的努力,迅速和各县党的组织接上了关系,开展了开辟晋豫边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聂真带领特委同志扩大党的队伍,加强党的建设,紧密配合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司令员唐天际深入发动各阶层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了恢复整顿党的组织,壮大党的队伍,实现党对根据地的统一领导,聂真根据中共中央在敌后大力建党的决定,首先狠抓心腹地区阳城县党组织的建立工作,指示中共阳城工委(县委)书记薛迅、刘刚等人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党员。后冒着生死危险深入豫北、晋南、巡视各地党的组织,整顿接受了豫北、晋南地区党的地下组织,晋豫边地区党的组织迅速壮大,成为该地区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的中流砥柱。1938年4月,聂真在巡视豫北、晋南返回阳城途中,专程来到八路军晋豫边军政干校驻地吉德村为学员授课。当时吉德附近的二里腰驻有一支土匪武装,对我军政干校威胁极大,干扰破坏干校教学。聂真本着团结抗日的诚意,派杨敬民等人前去联络争取,规劝匪首张仁杰和八路军团结起来,枪口对外,一致抗日。张仁杰不但不听劝告,还把杨敬民等人扣押,并以武力相威胁。聂真果断决定围剿张仁杰部,阳城县抗日政府领导的的晋豫边游击纵队和周围村庄的自卫队立即将二里腰包围起来,经过激烈战斗,消灭了张仁杰部部分匪徒,余部仓皇逃窜,后在晋城地界被当地自卫队全歼。 聂真作为进晋豫边地区党的主要领导人,为了创建根据地日理万机,呕心沥血,尤其是在党的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1938年5月,聂真主持在阳城县召开了晋豫区首次活动分子大会,在讲话中总结了特委成立以来的工作,提出创建根据地的工作应以扩大党的组织为主。会议以后,晋豫边地区党的组织迅速发展壮大,5月时不包括河东特委,全区仅有700名党员,到9月底就发展了两倍。聂真主持创办了特委机关报《大众日报》,一直发行到黄河以南,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9月晋豫特委在阳城南底村召开第二次活动分子大会,聂真在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在实际斗争中培养和发展党员。会后晋豫边区党的组织进入更大规模的发展阶段,全区党的支部发展到355个,党员人数达到2692名;到1939年1月,迅速发展到6000余名。此期间特委开办了党校,创办了公开刊物《火炬》,加强对外宣传,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1938年11月到次年1月,聂真主持三次会议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扩大和加强了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推动了晋豫边区各项事业的发展。1939年1月晋豫特委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改称晋豫地委,仍由聂真任书记。1939年夏秋季节,为了组织敌后军民粉碎日军扫荡,聂真和唐支队冯精华带领部分指战员两次转战济源进行反扫荡作战。11月聂真率地委机关驻阳城县城附近,此时蒋闫顽固反攻势力勾结地方国民党、三青团顽固势力兴风作浪,聂真多次组织指导阳城地方党组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反顽斗争。 1939年12月“十二月事变”前夕,阳城一片白色恐怖。聂真断然决定暴露身份的地方干部转移到唐支队驻地郭峪附近。郭峪兵变前夕,在按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指示召开的聂真、安子文、决死三纵队组织部主任董天知参加的紧急会议上,聂真根据决死三纵队领导层中阎锡山旧军官人数居多、势力猖獗,极有可能发动叛乱的实际情况,主张将这些人立即扣押,把营连干部换成共产党员或进步分子。但是少数人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扣押行动晚了一步,发生了“郭峪兵变”。 为了适应郭峪兵变后的对敌斗争形势,晋豫地委转驻晋城南部高会村期间,聂真主持地委会议做出两项决议:一是成立中共晋沁阳三县工委和三县军政民联合办事处;二是除过夏县一带的地方武装继续由柴泽民等领导活动外,晋豫地委所辖其他各县抗日武装均编入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由唐天际司令员统一指挥。 1940年1月土岭事件后,根据北方局指示,同年3月中共晋豫地委改称中共晋豫区党委,聂真任区委书记兼组织部长,魏晓云任宣传委员。4月中共中央指示我党与国民党进行了划界驻防谈判,我军退出了晋豫边地区,该地区党的工作转入秘密状态。晋豫区党委成立后,聂真率领区委机关北撤平顺县。在此期间北方局决定晋豫区党委与太行南区党委合并为太南晋豫区党委,聂真担任书记,王孝慈任组织部长,张晔任宣传部长,李超任秘书长,新组建的区党委下辖7个地委。这个时期全区党的工作执行党中央“精干隐蔽,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敌占区工作方针,为二度开辟晋豫区积蓄力量。 太南地委和晋豫区6个秘密地委相继成立后,为了及时掌握各地对敌斗争情况,区党委抽调了20多个同志组成地下交通队,聂真书记亲自训练,主要内容是政治觉悟、革命气节、工作方法。交通队员化装成为贫苦农民、小商小贩,分头深入各地传达党的文件,搜集情报,以便区党委有效地指导各地党组织的地下斗争。聂真和区党委其他同志以极大的努力整顿恢复党的组织。到1941年7月,先后恢复整顿了6个地委,刘乐山、米光华、王毅之、杨蔚平、柴泽民、王一飞分任1至6地委书记。1941年3月,中共太南晋豫区党委根据北方局指示改称中共晋豫区党委,仍由聂真任书记。根据北方局指示,聂真主持制定了中共晋豫区党委《关于敌占区工作方针、任务的决定》,要求在敌占区工作的干部学会利用各种合法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包括利用各种会道门组织,使党的干部有公开职业作为掩护,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和损失,建立灰色的抗日武装,同时要坚决防止急躁情绪。根据区党委指示,晋豫区所辖秘密地委、县委以致区委的干部或当农民,或为小贩,或做医生,或任教师,或参加会道门,坚持秘密进行党的地下活动。由于聂真和区委同志的共同艰苦努力,晋豫边地区党的组织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保存了不少地区党的组织和一大批干部,为我党重新开辟晋豫边地区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再度开辟晋豫区的擎旗者 1941年8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重新开辟中条山革命根据地,组成南进支队进军中条。聂真作为中共晋豫区党委书记兼南进支队政委奉命南下中条。当年底南进支队进入岳南地区的东西裕,聂真在南进支队主力、八路军三八六旅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对南进支队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1942年2月,聂真与南进支队司令员王新亭率部进入阳城,开始了重新开辟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5月12日,在重新开辟晋豫区遇到具体困难的时候,聂真主持晋豫区党委在阳城东南召开的枪杆会议上,视察中条区来到阳城的邓小平讲话要求:坚持循序渐进,不要悲观急躁;组织小型战斗,但求每战必胜;深入敌占区域,增加情报来源;组织武装工作队,迅速建党建军建政,为再度开辟晋豫区指明了方向。5月27日,聂真随同邓小平转战阳城县上河村,区党委在此召开晋豫区高干会议。聂真在会上作开辟晋豫区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区党委领导下,经过3个月的努力,初步打开了根据地的局面;扫清了顽伪土匪武装,占领了有20万人口的区域;建立了晋豫联办和阳城、垣曲、绛县、沁(南)水、晋城、翼城六个抗日县政府;同时在建立晋豫联防区及第一、第二军分区的基础上,建立了约千余人的地方武装;执行了中共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扩大了我觉得影响,恢复了一些地方党的组织。今后工作的方针是:力争从各个方面发展我党我军的力量,继续扩大武装,恢复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扩大统一战线,开展对敌斗争,加快重新开辟中条山地区的步伐。聂真协同邓小平在晋豫区的心腹地区阳城县继续组织领导反扫荡,粉碎了日伪军企图趁我党我军立足未稳之机将我一口吞掉的图谋。 此次反扫荡过后,聂真带领区党委机关和晋豫联防区武装部队继续对日伪军开展游击战战争的同时,在整个晋豫区大力发展地方武装,整顿恢复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推进晋豫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区党委根据上河会议决定和邓小平在上河会议上的指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派出区党委妇委书记王竞成带领工作团,在阳城南部比较巩固的根据地农村开展减租减息试点。同年7月5日,中共晋豫区党委在吉德村召开有各县县委书记参加的晋豫区扩大干部会议,聂真在会上作《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的工作报告。由此晋豫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减租减息斗争。至1942年底,全区共减去租粮10.5万公斤,抽回土地1.05万亩,房屋229间,地主退回土地3561亩。在聂真为书记的中共晋豫区党委领导下,晋豫区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取得了很大成绩,使得1.8万平方公里的晋豫区屹立在中条区东部,成为再度开辟中条区坚强后盾和依托。1943年2月以后再度开辟中条地区的任务完成,太岳南进支队三支主力团奉命回归原有建制。 后晋豫区时代的领导者 1042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晋豫区与太岳区合并成为新的太岳区,1943年3月合并工作完成。聂真出任中共太岳区党委副书记。同年8月聂真代理中共太岳区党委书记,同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并肩战斗,带领全区军民粉碎了日军多次大扫荡。1944年2月,中共太岳区党委在安泽县桑曲村召开了有全区党政军民各方面领导人参加的生产动员大会,聂真代表区党委作动员报告,号召根据地民众军民团结,加紧生产;度过灾荒,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5月聂真主持召开太岳区财经工作会议。这些举措为太岳区军民转入对日军局部反攻做了思想上、物质上的准备。 1945年3月,在士敏县召开的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参议会上,聂真当选为副议长。7月1日,太岳区党委召开建党24周年纪念大会,聂真代表区党委作了《关于“七一”伟大意义》的报告,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根据上级指示,太岳区主力部队编为野战部队第四纵队,太岳军区领导作了新的调整,王新亭担任司令员,聂真担任区党委书记兼任军区政委。1946年聂真出任晋冀鲁豫中央局民运部长,参与领导了全区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7月聂真率晋冀鲁豫中央局代表团参加刘少奇主持的全国土地会议,在会上汇报了晋冀鲁豫区土地改革情况。10月他率团到冀南贯彻全国土地改革会议精神,进行土地改革试点。1948年秋土改工作结束后,聂真调任华北局党校教务长,对准备南下的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为接管新区呕心沥血。 新中国成立后,聂真历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长兼华北局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华北抗美援朝总会会长、中国保加利亚友好协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副校长;后又担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兼党委书记,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聂真历任政协三届、四届委员,五届、六届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党组成员,中国社会主义需要学院副院长等职。 2005年,阳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编撰阳城老区革命史话《烽火春秋》,为了更清楚的反映晋豫区的斗争历程,派人专程赴北京拜访聂真书记。聂老手拿放大镜,在阳城地图上全神贯注,反反复复左右搜寻;对自己生活、工作、战斗过的一山一水,山庄卧铺,依然记忆犹新。老人家感慨地说:“阳城的山山水水我太熟悉了!”应老促会同志的请求,聂老挥笔写下“不忘老区史,建设新阳城”十个大字。也就是在这一年,聂老去世,享年97岁。 (责任编辑:韩玉芳) 下一篇晋城市境内的沁河古渡口
文章分类:
将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