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员的家教家规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07-25 09:18作者:刘管锁来源:晋城党史网

刘斌同志于1925年9月出生在山西省阳城县河北镇南井沟村一户贫穷的家庭里。1943年参加八路军游击队。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5年在云南省保山军分区司令员岗位上离休。2010年3月病逝于昆明。


刘斌同志一生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对越自卫还击战争。在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英勇奋战、出生入死、伤痕累累。曾多次荣立大功一、二、三等功,并被上级授予“一级战斗英雄奖章”。特别是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他们全家六口人参战、全部荣立战功。在他的两个儿子为国牺牲后,又将女婿送上前线。他们一家的英勇壮举,党和人民没有忘记,给予了很高的政治荣誉。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先后在1985年5月和2019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报道了他们一家的英雄事迹。国家和军队地方各大报刊、媒体广为宣传报道。刘斌多次出席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召开的“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大会及有关会议。先后7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明、胡锦涛、习仲勋、田纪云等接见,并合影留念。四次参加国庆观礼。受中央和有关省、市邀请,上百次在全国各地作英模巡回报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赞扬。被中央和云南省委及社会各界誉为“满门忠烈”、“奉献之家”、“民族脊梁”、“共和国强军奠基者”,“当代杨家将”之美誉。


刘斌一生忠诚党的事业,勤奋工作、清正廉洁、勤俭朴实。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是从严要求,让孩子们走正确的人生轨迹。使子女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为党和人民做出一定的贡献。这里讲几点刘斌的家教家规的故事。


严以律己做表率,清正廉洁传作风


刘斌同志出生于贫苦的家庭里。从小饱受了旧社会的欺凌和压迫,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参加革命40多年,有30多年时间在中老、中越、中缅,在最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和战斗。他从不忘记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作风。从50年代起担任营长、团长到军分区司令员。职务不断升迁,清正廉洁、勤俭办事的作风不变,他始终穿着一身军装,内衣裤破了,缝缝补补再穿,不让家属子女购买新衣裤。他要求部队做到的,他首先带头做到,从不搞特殊。每逢“八一”“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他总要翻山越岭要到基层连队哨所看望战士,和战士们的屈膝谈心,问寒问暖。深受基层官兵爱戴和赞扬。60年代初,他在边防部队任团长时,利用外出开会、办事,总要抽出时间到部队干部子弟学校看望他们团的干部子弟。自己掏腰包买一些学习用品、食品等,分给他们团干部子弟。她的女儿不理解,她和女儿说:“因为我是团长,这些子女和你一样,都是我的孩子,这样才能使干部安心战斗岗位,英勇杀敌”。部队发放的一些生活用品、福利待遇,如戏票、乘车票、燃气票等,他从不多占一点,甚至他还要送给一些人口多,比较困难的老同志、老战友使用。七九年,在自卫还击战中,大儿子牺牲后,他和夫人到儿子生前部队看望战士们,一切食宿费用都自己掏钱支付,深受部队官兵赞扬。刘斌的军功章很多,但他从不居功自傲。每次出席中央和省、市的表彰会、大型活动、英模报告会等,同志们都劝他佩戴军功章,他总是说:“比我官大,功劳大的人多的是,不要显摆自己”。所以,很少有人见他佩戴过功勋章,他这种谦虚谨慎、严于律己的作风深受部队官兵赞扬。


严家教立规矩、育儿茁壮成长


刘斌同志的四个子女从小在军营生、军营长。孩子们的吃、住、行、用一切起居生活都按部队战士的生活规律去做。水杯如何放,被子怎样整,鞋子怎样摆等一些生活细节必须有规矩。孩子们从懂事起,他很注意培养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轨迹。他给孩子们立下五条家规:一是不准与其他孩子比父母官大小、比吃穿;二是自己能做的事不准依靠保姆和警卫员;三是不准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四是不准做损公肥私的事情;五是守纪律、尊师长、团结同学,积极参加有益活动。一有机会,他就给孩子们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英雄人物故事,讲旧社会受苦受难的家史,讲历代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等故事。70年代初,刘斌带全家回阳城老家探亲,当时家乡人生活比较困难,他要求孩子们和乡亲们同住窑洞、睡土炕、同参加劳动、同吃糠菜、糊糊饭。孩子们很懂事,一个月时间,孩子们学会了锄地、放牛、拔猪草、捡羊粪、打扫卫生、洗衣服等一些农活。并把孩子们领到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他大哥坟前,讲述日军侵华战争的罪恶,讲述他大哥英勇抗敌的战斗经历。他的家乡是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小山庄,他看到乡亲们生活比较困难,就给每户送五斤大米、20元钱、一斤红糖,相亲们非常感动。临行前,乡亲们恋恋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


你不守边疆,我不守边疆,边疆谁来守卫?


上世纪70年代,刘斌的大儿女刘勤15岁时,被他送到了中老边界大森林中的一所野战医院当护士,这所医院是上世纪60年代北部湾事件时,为边防军民治病建立的医院。环境十分恶劣,条件非常艰苦,茅草房屋设备简陋,一年四季阴雨连绵,野兽经常出没。有的子女通过关系都调走了,刘勤非常害怕,给父亲去信,要求调走。刘斌说:“边防线上确实很艰苦,但你不守边防,我不守边防,边防让谁来守卫?”他没有答应女儿的要求,女儿一干就是十年,直到结婚生子才通过组织调到爱人身边工作。七十年代,大儿子刘光16岁时,为响应祖国知青上山下乡插队的号召,刘斌将儿子送到山区农村插队。临行前,他告诫儿子:“农村条件艰苦,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要向贫下中农学习,经得起艰苦环境的磨练”。儿子下乡后,不辜负父亲厚望。不怕苦、脏、累,坚持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学雷锋为村民办了不少好事、实事,深受群众赞扬。由于儿子生活低调,保持艰苦朴素作风,插队两年,村民都不知道刘光是司令员的儿子。小儿子刘明从小由于母亲的娇惯、溺爱,比较淘气。爱交朋友、好胜心强、讲义气,常常为了帮自己的朋友,而和别人吵嘴、打架,惹得父亲很生气。尽管责任不在儿子身上。但每次刘斌总是先从自己的儿子身上找原因,进行批评教育。并带上一些礼品给被欺负的对方道歉。深受群众好评。


刘斌的四个子女从入学、当兵、入党、提干都是孩子们自己努力学习、成长的结果。他和老伴从不找熟人、托关系、走后门为自己家人和孩子说情、办私事。


“基层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去带兵,他要求重返前线,就让他回吧”。


一九七九年,越南背信弃义,对我边防发起侵略。我军民奋起对越自己反击。时任保山军分区司令员的刘斌担任前指副总指挥,由于指挥有方、战绩突出,军委三总部授予他三等功。他的老伴时任保山财贸科长的王昌群同志主动请缨担任支前服务队长,荣立战功。二女儿刘丰刚从军医学院毕业,主动到前沿阵地救护伤员,荣立战功。被授予全军先进女军人。七八年,大儿子刘光在知青点收到两份通知书。当时,中越边防局势紧张,大战在即,老师和同学们劝刘光继续上学。刘光也清楚参军打仗意味着危险,但他报效祖国心切,毅然步入军营。临行前,刘斌告诫儿子:“到部队要严守纪律、不怕艰苦、即使参战要有勇猛精神”。刘光被分配在某部侦查连。在一年多的侦查、战斗中表现非常突出。立功、入党、提干。被部队选送到南京国际外语学院深造。两年毕业时,14门功课,他以5门100分,9门99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院榜首。学校留他任教,他要求回部队参战。回到军区,首长看到他的成绩表和评语,决定留他在军区机关工作,他还是要求回老部队参战。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给刘斌打电话,让他做儿子的工作留到机关。刘斌给儿子打电话说:“留机关工作是组织决定,是工作需要,不是爸爸找人走后门要求。七九年参战全家人为你操碎了心,你再次到部队参加战斗,万一有个闪失,叫我怎么办呀?”刘光给父母回了一封长信说:“爸爸妈妈,请原谅儿子,不能遵命,我已是22岁男子汉了,我的决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生与死,乐于苦的问题上,我是经过慎重选择的,我决定选择后者,而不是前者,各人有不同的生死观,正因为我热爱生活,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我才知道路要怎么走,我知道正因为有前线扛枪的大兵浴血奋战,才换来后方人民和平安宁。党给了我知识,我要把它带回连队,基层急需有专业知识的干部来带兵,如果经过培养的干部都不想去基层,都留在机关,要提高部队素质、加快实现两化,不是成了一句空话吗?。当然,机关也需要有知识,可连队更需要呀,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人,基层是最好的锻炼,连队是苦、条件差,可理论水平的提高是基于实践之上的。前方有危险、有死的可能,我心里明明白白,经过一年多的自卫反击战,我更明白了生与死的意义,一个人与其平平庸庸的死去,不如现在为祖国的尊严血染疆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尚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我们岂能负于前辈。军人要像民族英雄岳飞那样精忠报国。即使不幸,我的死也给党、给祖国,给亲人以欣慰,爸爸妈妈:你们也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几十年,为了什么?我想你们会理解儿子的心”。在儿子倔强的面前,刘斌夫妇沉默了,他对参谋长说,基层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去带兵,他坚决要求回前线部队,就让他回去吧!在父母的支持下,刘光回到老部队侦察连任副连长,仅两个月时间,他45天一直在前线执行侦察、排雷等战斗任务。荣立二等功。1981年,在一次执行排雷任务中,为掩护战友光荣牺牲,年仅21岁。总政治部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奖章。云南省军区追忆他一等功,授予他“立志献身边防的模范干部”称号,并作出全军区开展向刘光学习的决定。


刘斌的大儿子刘光牺牲后,他的小儿子刘明已在前线参加战斗近两年时间。当时刘斌的一些老首长、老战友及地方民政部多次劝刘斌:“你已经为国家献出了一个儿子,小儿子当兵也两年了,如果在战场上再有个闪失,你后半生怎么过?”他的一位老战友说得更狠:“老刘呀,你已经是退下来了,头上的乌纱都没有了,你还有怕啥?只要你点头,一切由我来办”。希望刘斌将小儿子从前线部队调回后方或转业,刘斌说:“前线正在打仗,这个时候把儿子撤下来不好吧,干部战士会怎么想?这样会扰乱军心,影响部队战斗士气,司令员的儿子怕危险,农民的子弟就不怕危险?”。就这样,刘斌始终没有点这个头。并写信鼓励儿子以哥哥为榜样,英勇战斗。时任排长的刘明在战斗中不怕流血牺牲,奋勇杀敌,表现突出,两次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被部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精神文明标兵”“神枪手”等称号。1981年   月在一次大规模的战斗中,为掩护战友光荣牺牲,年仅22岁。


在小儿子牺牲后的第十二天,刘斌又将担任外科医生的女婿送上前线救护伤员。刘斌流着眼泪哽咽地对女婿说:“你的两个弟弟为国牺牲了,你要向他们学习,不要给刘家丢脸,多抢救一个伤员,就多一个家庭的幸福”。女婿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


发挥余热,继续参加社会有益活动。


刘斌退休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党的事业发挥自己的余热。几年来,受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邀请,上百次参加全国各地作英雄巡回报告,被一些中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给青少年讲传统、讲革命故事、传播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全国各地广大人民群众的颂扬。


2010年刘斌因在战争年代多次受伤的原因和严重的肺气肿病复发住院治疗。病情严重时,他对医护人员和女儿说:“我病重了,不要再抢救了,和我一起参加革命,一起参加战斗的战友都不在了,想起他们,我能活到今天就很满足了,我的器官已经全部衰竭,不要再浪费国家资金抢救一个没有用的人了。我死后一切从简,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不要提任何要求”。医务人员感动的说:“我们医治了多少病人,像刘司令这样在病危时提出,不要浪费国家资金再抢救的人为数不多,真是党培养出的好共产党员”。


86岁的刘斌逝世后,云南省党政军领导参加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云南省演讲学会牵头组织近30个单位为刘斌召开追思大会,缅怀英烈,颂扬刘斌及他们一家为党、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精神。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