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生命在大爱中延续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09-10 15:35作者:黄平顺来源:晋城党史网

70多年前,在丹河流域一个叫丹河底的村庄,一位家境优裕的青年农民魏福昌,放下锄头,自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义无返顾地踏上硝烟弥漫的战场,在烽火岁月中迅速成长为徐向前麾下的一名骁勇善战的连长,打运城,克临汾,战晋中,在解放太原战役的序幕中,倒在了新中国的门槛边,留了下一段倥偬岁月的记忆。


探寻烈士当年那段鲜为人知的悲怆往事,心中充满了怀念和崇敬。那是一段悲壮、激越的民族记忆,血火淬炼,刻骨铭心,令人动容。


一、父亲留下最后一吻


1945年农历8月,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欢庆声中,河底村一处称“喜和堂”的清代院落里,诞生了一个婴儿,望着出生的小宝宝,年轻的魏福昌夫妇内心充满了甜蜜。


父亲给宝宝起名叫法富,朴素的庄稼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企盼着孩子将来能够过上好日子,暗含发家致富,衣食无虞之意。


一九四六年,国共内战硝烟又起,中国面临两种命运抉择:蒋介石妄想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独裁政权。而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一个和平、民主、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正在胜利发展的解放战争,迫切需要获得源源不断的兵源支持。为了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后的晋城解放区,农民革命热情空前高涨,积极参军支前,勇赴国难。


土改工作队进驻河底村后,如火如荼的土改运动获得了村中农民的拥护,他们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巩固解放区,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魏福昌怀揣一腔热忱的报国情怀,决定放下锄头,扛起钢枪上前线去,他先做通妻子的工作并征得父母支持,与村里几个年轻人踊跃报名参军。


新战士集结的前几天,魏福昌的妻子精心为丈夫赶做了一双布鞋,在那副鞋垫上绣下了洋溢着家国情怀的四个字:盼你凯旋。这是妻子对丈夫最深切的牵挂。


临行前的那天晚上,夫妻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丈夫摸着孩子的头,怜惜地说:“哦,多可爱的孩子啊,他睡得真香。”   

     

妻子说:“只是咱孩子还小,你这一走……。”“你是军属,政府会优待咱家的!”


望着逐渐入睡的丈夫,妻子梦想着属于他们一家的美好将来。夫妻背后的信念,其实简单而朴素:跟着共产党走,人民才有出路。


那天,欢送亲人参军出征仪式在村中西大庙进行。父送子,妻送郎,一幅慷慨悲壮的情景。区武委主任宋庆义双手擎着一面大旗,面对戴着大红花新入伍的战士,嗓音宏亮地说:“你们都是好样的,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你们抛家舍业,别妻离子,就要远离家乡,到了前线要做英雄,不当孬种,全村父老乡亲等着你们的立功喜报……”铿锵有力的语言,鼓舞着出征的战士。


母亲抱着刚满周岁的小法富,眼中噙着泪水,依依不舍地向丈夫道别。


魏福昌与妻子相拥而别,他接过孩子,深情地望着妻子说:“好好抚养孩子,等着我,全国解放了,我就回来和你们娘俩团聚!”说罢,他捧着孩子红扑扑的脸蛋,饱含深情地在脸颊上深深一吻,便把儿子交给妻子,转身回到队列中。


妻子眼含热泪,目送着丈夫渐渐远去的身影,直到看不见了,还久久伫立在村口。留给妻子的是心惊、等待和期盼的日子。


就在丈夫参军后的第二年,他的女儿呱呱坠地了……。远在前线的魏福昌正在解放运城的炮火中浴血奋战。


一个丈夫出征前对爱妻的一个拥抱,是家国情怀最生动的诠释。一个父亲踏上战场前的最后一吻,永远留在了小法富的额头上,这是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吻。西大庙一别,竟是永诀,父亲再也没能回到家人和爱人的身边。


二、英雄倒在太原战役的序幕中   


1947年10月,魏福昌所在的部队在徐向前的指挥下首战山西运城,以劣势装备,同装备较精良,且有坚固设防城市的阎锡山部队作战。先以37天的时间扫清运城外围,继于12月28日解放运城。魏福昌在运城外围战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硝烟中成长的魏福昌,由于作战勇敢,在部队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随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四旅浴血运城,攻克临汾。晋南解放后,在战火的洗礼下,魏福昌迅速成长为一名连长,参加了晋中战役,歼晋中之敌达十万,解放县城14座,晋中地区的广大人民获得解放,创造了攻取太原的条件,人民解放军兵锋直指太原。


1948年9月,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成功包围并攻下山东首府济南。济南城破,阎锡山受到极大震动,连忙召开紧急会议,调整守城战略,决定主动出击,以攻为守。


10月1日,敌人以7个师的兵力从汾河以东向南进犯,这是被围困在太原的敌人于太原前线我军准备发起进攻前,提前出动,企图抢粮、扩张地盘,阻止我军向太原进逼,并完全控制城南武宿机场,以得到蒋介石的空援。


太原前委将此新情况报告了在石家庄医院住院治疗的徐向前,徐总当机立断:只要敌人脱离防御阵地南犯,我们就要抓住这个有利战机,坚决予以歼灭。


小店镇是距太原城16公里的军事、交通和商业重镇,是太原的南大门。为了创造外围歼敌的战机,王新亭指挥八纵有意撤出小店镇,南犯之敌敌暂44师随即进驻该镇。


10月5日拂晓,小店战斗的枪声揭开了著名太原战役的序幕。八纵攻击小店镇的部队以战斗小组连续爆破的手段,攻破敌人阵地,突入小店镇,进行了逐屋的争夺战。


10月5日傍晚,我军在小店镇东西两侧同时发起攻击,晚8时许,冲进镇里的解放军与敌人展开了巷战。对守敌实施穿插分割,逐院逐屋消灭敌人。敌暂44师在我东西夹击下,残部400多人被压缩在主街西面的师部大院里。


这个地主大院有30多间砖瓦房,敌人在东楼顶垒起沙袋架上轻重机枪,集中全部火器负隅顽抗。我军将这座院子团团围住,院里的残敌都挤进了屋子,敌人拒不投降。


魏福昌率领他的连一路勇猛冲锋,奋勇攀上房顶与敌人拚杀,在激战中负伤后,仍然坚持指挥战斗。我军控制房顶后,战士们开始向屋里展开政治攻势:“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谁不出来就打死谁。”这时,几个穿着阔气的敌人举着手从一座屋里无精打采爬了出来,经确认,敌44师师长李子法、副师长刘存虎、参谋长周秘等官兵悉数被擒。除毙、伤和部分逃脱外,44师其余1800多人做了我军的俘虏。


魏福昌负伤后,部队将他转到清徐徐沟集义村住院休养,那是24旅临时搭起的一个野战医院,条件十分简陋。在疗伤过程中不慎伤口中了风,经诊断是破伤风梭菌经由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而产生毒素的特异性感染。导致手术几天后,他突然出现肌肉紧张,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心跳骤停,经全力抢救,又成功复苏。


24旅72团的三连指导员黄生堂闻讯,火速赶到集义村看望他。一见面,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两个男人深情相拥,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他们既是同村,又是战友,虽然不在一个连队,却一起参军,一起在运城外围战的战壕中入党,在战争的硝烟中结下了生死情谊。


魏福昌把随身用过的挎包,两张照片和几枚军功章递交给黄生堂,拉着他的手吃力地说:“给我的儿子留个念想吧,我可能再也见不到她们了。”“你要坚持住啊,千万别乱想!”“我恐怕看不到太原解放了,我有个心愿,就是死后想回到咱村,你要答应我想办法让我回家!”黄生堂心里一阵酸楚,连忙答应“你放心,你先安心治疗,等全国解放了,我们一起活着回家!”


经历过血与火、生与死锤炼的汉子,最终没能摆脱死神的厄运,魏福昌负伤后不到二十天,因伤势感染严重,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醒来。


小店战斗,解放军百余官兵壮烈牺牲,魏福昌在太原战役的序幕中,倒在了新中国的门槛边,时年28岁。


魏福昌牺牲的消息传到村里,他的弟弟魏来昌带着家人的悲恸,一路跌跌撞撞只身来到太原外围的清徐,找到部队上的黄生堂,在他的帮助下来到集义村。当他看见哥哥的灵柩时,扑通一下跪倒在地,刹那间泪如雨下。


“哥,我接你回家了!嫂子和孩子还等着你呢!”弟弟噙着泪泣不成声地大声喊着。黄生堂将烈士遗物交给他,向灵柩深情而庄严地敬上了一个军礼,目送着渐渐远去的战友,不禁潸然泪下。

在部队的帮助下,由各地农会组织接力转运,一路有民兵轮流护送,辗转数日后回到家乡,村农会组织了英雄回家的悼念仪式。


送葬那天,幼小的法富和妹妹跪在地上,不知所措,被叔叔打了一巴掌才“哇哇”哭出声来,烈士被安葬在村西一处土岗之上。


三、烈士遗孀的坚强臂膀


魏福昌的妻子叫张莲孩,娘家是岸则村,距离河底村仅仅几华里。在安葬好丈夫后的那些日子里,终日以泪洗面,百结愁肠,寝食不安。


微弱的煤油灯下,映照着她憔悴的身影,愁绪万千的莲孩望着两个睡熟的孩子心想:“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呢?这两个可爱的孩子万一养不好,怎对得起死去的丈夫?……”


每当夜深人静,明月高悬,孤寂的张莲孩总是一遍遍抚摸着丈夫的遗物彻夜难眠,经常勾连起一段悲怆往事。眼前的一切好像都被染上了一种哀愁的色调,她怎么也不相信,他那英俊、潇洒,阳刚,负责任,有担当的男人,新婚后悉心照顾,百般呵护,为她遮风挡雨抹去热泪的丈夫,竟会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她把头伏在丈夫的挎包上,失声痛哭:“福昌,我记住你的话,一定带好我们的儿子,你在那边放心吧!”


从此,延续烈士生命、全身心带好儿女,成了她最大的心愿。她对儿女的爱,是集父爱、母爱和对烈士的爱于一身的爱,爱得那么执着。


望着一双儿女沉醉于梦乡的脸蛋,给了她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期盼。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与艰辛,她坚信:只要努力,一切都可以过去。不管多苦多累,都会把孩子抚养长大。她那柔弱的外表之下,隐藏的一颗坚挺的心,凭借自己的勤劳双手,为这个家庭撑起了一片天。


在一张一寸黑白照上,魏法富第一次见到父亲慈祥的模样,照片上的人一身戎装,威武帅气,自己和他有着极为相似的眉眼,村里人都说自己跟父亲长得一模一样。


小法富越长越机敏,骨子里仿佛还能看到丈夫坚强不屈的影子,母亲希望他能继承父亲遗志,长大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年长10岁的姑姑,打小就从心里十分疼爱他,血浓于水的亲情,无微不至的呵护,让一个无父的孤儿感受着家庭的温暖。


作为妻子,她也会上丈夫的坟头转转,清除杂草,擦拭墓碑。虽然无法阻挡时间的流逝,但尽其所能不让丈夫那段光荣的历史堙没。


乡邻们看到这对母子生活艰难,为了家里的生计,经人撮合,村中魏圪圈情愿上门照顾这个家庭,他是村中一位本份、善良的庄户人,怀着抚育烈士遗孤成人的责任感,以其宽阔的胸怀接纳了他们母子三个,继父对小法富视为己出,要求严格而不失疼爱。


那年秋天,烈士魏福昌的遗腹子8岁了,母亲送女儿上小学,学校的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法叶。”“是你爸爸给你起的名字吗?”“不是,是我娘起的,我娘怀着我的时候,我爸爸就参军了,在解放太原中牺牲了,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爸爸。”学校的老师鼻子一酸,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小法叶。


1959年,烈士遗孤魏法富正上初中,继父魏圪圈因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这个家庭。从此,他与母亲、妹妹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半个世纪以来,张莲孩心里始终没有荒芜爱的记忆,历经了生活的风霜雪雨,尝尽了人间的百味辛酸,以柔弱的臂膀,用毕生的精力操持家务,养育儿女。娶妻,嫁女,家中经历的一件件大事,见证着她从年轻少妇到风烛残年默默无闻的付出。曾经清秀、俊俏的脸上布满了皱纹,那是她多年来含辛茹苦的代价,日晒雨淋留下的印痕,也是岁月留给她的“勋功章”。烈士遗孀的大爱之举,被村人长久铭记。


1995年,魏法富的母亲走完了她艰辛,坎坷的一生,享年84岁。她可以告慰丈夫,芳华不朽她,用毕生的坚强,兑现了当年给丈夫的承诺,可以问心无愧地去与丈夫团聚了。九泉之下的烈士英魂,一定会感到无限欣慰。


四、英雄精神融入血脉


一个母亲的品格,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品格和习惯。母亲身上的各种美德,让魏法富从小耳濡目染,一直深深的影响着他。


初中毕业后,魏法富回乡务农,艰苦岁月的磨练,让他的青春在激情中绽放。田间地头,与乡亲们在滚打摸爬中凝结成的乡情,成为他日后不可忘却的记忆和财富。


孕育英雄的家族也必将点亮新时代的荣光。上世纪60年代,魏法富以写得一手好字名冠乡里,从这个小山村脱颖而出,青年时锋芒初露,受公社邀请,红色标语写遍了公社的村村寨寨,这些标语充满了时代的印迹,也写在每一代中国人的生活里。


当年,年轻的魏法富不仅在乡间小有名气,同时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爱人张香,娴静端庄、秀外慧中,这个来自本镇楼岭村的农家姑娘,注定成为他艺术道路上的得力助手。


魏法富在村中担任民办教师执教十年,改革开放后,他弃教下海,走向外面的精彩世界,率先在泽州城创立了晋城第一家文化商店——“云集斋书画店”,成立了北义城镇书画爱好者协会,毕生在笔墨瀚海中矢志不渝地追求,最终功成名就,成为享誉泽州的农民书法家。


2012年,魏法富参加《书法报》社组织的全国重阳书画展竞赛,在常州市现场创作,名列第十四名,获得中国书画重阳金奖。


2016年10月,参加省老年书画协会“启晟杯书画展”荣获二等奖。2017年参加省老年书画协会“恒伦杯”书画大展获优秀奖。2018年参加省老年书画协会“易通杯”获二等奖,2017魏发富被年省老年书协授于专家称号。


2015年,时年70岁的魏法富,出版了《彩墨秋实》书法作品集。


当年热血沸腾,生龙活虎的烈士遗孤魏法富,而今已逾古稀之年,他和老伴相濡以沫,含饴弄孙,品茗细酌。膝下四子,国庆,文庆,广庆,玉庆,俱已成家立业,另立门户,个个生龙活虎,事业有成。


烈士的遗腹子魏法叶,长大后与邻村的后生丁续昌喜结连理,婚后育有二男二女,而今,年逾七旬,儿孙绕膝,四代同堂,安享天伦,晚年幸福。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烈士血脉相传,子嗣绵延,生生不息。英雄精神正融入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中,烈士的生命之花,正开枝散叶,绽放着绚烂芳香,永远开放,永不枯萎,永不凋谢。


英雄,既是民族的脊梁,也是家国的精魂,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正是因为他们的浴血奋斗和英勇牺牲,我们的国家才有了今天的独立自主,我们的民族才有了今天的发展繁荣,我们的人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