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率部路过附城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12-17 18:10作者:崔海生来源:晋城党史网 1947年8月5日是农历六月十九,那时正是炎炎夏日,几天前附城一带小麦收割刚打完场,淅淅沥沥的雨就下个不停,难得前天下午西边出来透云,当天艳阳高照,烘烤的大地像闷热的蒸笼。人们不是趁好天气去麦地回茬,却见搬缸、担砖砌灶,去赵河、老西沟担水的,大街上搬门板、扛杆草搭铺板的,人们熙熙攘攘就像“七月二十附城赶会”一样。家家户户砍柴、推碾、起面、蒸馍馍,忙忙碌碌准备接待李先念的解放军部队路过附城下河南。李先念何许人?为啥率部队过附城?这还得从前说起: 李先念与毛泽东的革命情谊 李先念湖北黄安人,在家是个木匠,17岁参加黄麻起义,性格沉着、稳重、机智,24岁后就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第30军政委。长征途中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率领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迎接中央红军的正是李先念政委,他为中央领导腾出住房,倾其所有物资和在当地筹集的粮食、牛羊等其它军需物资,全部资助刚刚翻过雪山人饥马饿的红一方面军。在一座法式建筑的天主教堂内,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会见了他。毛主席伸出大手紧紧握着李先念的手,上下打量,连声说道:“名不虚传,果真英雄少年!”李先念政委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显得十分激动,向毛主席详细汇报了西北和四方面军情况,特别是对今后红军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好!说得好,很有见解,真知灼见呀!”毛主席对李先念大加赞许:“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相见恨晚喽”!李先念政委对毛主席的“仰慕”和“推心置腹”,也深得毛主席信任,在他提议下,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增补李先念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四方面军政委张国焘自持己实力,拒绝中央战略决策北上,李先念几次向毛主席表明,自己和四方面军许多基层军官是同意中央北上战略决策的,因此毛主席把李先念看成“知己”。后张国焘在卓木碉另立中央,李先念站在朱德、刘伯承、徐向前这一边,对张国焘分裂主义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当着张国焘面说:“一国不能有二主”,从而惹脑了张国焘,常受张国焘打击和排挤。张国焘南下碰壁减员一半,在朱德、刘伯承、贺龙和四方面军徐向前、李先念等抵制影响情况下,经中共国际代表和中共中央的批评斗争,才北上会宁和红一、二方面军会师。在西征时,西路军失败,李先念作为一个机智的悍将指挥员,率部分部队突破敌人重重包围,翻祁连山、过戈壁滩到达新疆乌鲁木齐,为党和红四方面军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 抗日战争初期国共合作抗日,经过“西路军”血战的李先念从新疆回到延安,毛主席接见了李先念,对他在敌众我寡、层层包围恶劣的环境下,能带领部分指战员突围到新疆大加称赞,安排他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红军改编八路军、新四军时,有些人认为李先念是四方面军西征的“败将”,红军政治部主任谭政就让李先念到129师担任营长。毛主席知道后找李先念核实,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大怒说:“这太不公平!”李先念鼻子一酸,眼中流出热泪,毛主席这句话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评价,也是对二万多西路军将士的安慰。后来在毛主席亲自安排下,去了新四军第四支队当参谋长,参与领导中原地区的抗日斗争。 李先念率领160余人的新四军独立游击队从延安下河南,经过几年与日寇和伪军浴血奋战,竟创建立了5万余人的正规军和30余万人的民兵武装,解放和建立了9万多平方公里的根据地,人口达1300万,成为全国六大作战区域之一。李先念任了中原军区司令员,郑位三任中共中原局代理书记兼中原军区政委。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成为蒋介石独裁政府的心头之患。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1946年1月蒋介石在“美军国共停战调停”幌子的掩护下,开始调集30万兵将,遣6倍于我之敌,要悍然发动消灭中原军区根据地的内战。李先念司令员分析当时敌我态势、兵力部署情况,多次向在延安的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毛主席为保存中原局和李先念部,电令李先念司令员、郑位三政委:“所见甚是,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以免延误战机。” 李先念中原突围到晋城休整 面对国民党军重重包围,李先念和中共中原局、中原军区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审时度势,果断做出了主力分南北两路向西,其他部队分别在东、西、北线分路突围,相互策应,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的突围计划。李先念采用“请客唱大戏、声东击西、瞒天过海、空城计”等迷惑敌人,在敌人计划6月26日发起进攻的当天深夜,突然发起突围战斗。1旅旅长皮定钧部7千人在东面掩护主力西部突围后,继续向东进攻,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王震部359旅2千人突破重围碾转回到延安;王树声部9千人突围到达鄂西北开辟根据地。李先念、郑位三率领的中原局干部、军区直属队和西部突围部队2万余人以秘密、神速的行动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平汉铁路数道所谓“钢铁防线”,跳出包围圈,进入鄂西北、豫西和陕南,在那里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这次中原突围保存了80%的军力,粉碎了蒋介石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的企图,赢得了解放战争首战胜利,李先念功不可没。 在“鄂豫陕”创建根据地的斗争中,李先念亲自领导,到9月中旬,创建了4个地委和军分区,14个县(工)委和县政府(办事处),地方武装发展到2千多人。还指挥南路军、15军主力和江汉军区部队在鄂西北建立了根据地,设立了第5个地委和军分区。因“鄂豫陕”根据地山大、人稀、地瘠、环境恶劣,冬季的到来,部队生存筹粮十分困难,经常断炊,只好杀马吃。艰辛困苦的环境,李先念得了严重的肺病,经常咳血,毛主席知道后立即让他回延安养病。当年10月李先念回到延安,毛主席去医院看望,听取了他中原部队突围和建立“鄂豫陕”根据地情况的汇报。毛主席得知那里的情况后,让关中地下党护送郑位三政委回到延安,在延安设立了中原局,继续领导“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至1947年初,中原突围部队在寒冷的秦岭,无棉衣、无地方筹集粮食,非战斗减员日益增加,蒋介石派国民党3个师追踪“围剿”,部队连续作战疲惫不堪,作战部队从1.5万余人锐减至7千余人,加上中原局、军区直属队5千人,共1.2万多人,很难在“鄂豫陕”根据地生存和发展,李先念司令员和郑位三政委将情况向毛主席汇报后,中央军委在毛主席提议下,令中原局、军区直属队、两个主力旅,北渡黄河往山西撤退,又令驻晋城的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孙定国率12旅到黄河边接应。从2月20日第一批到达至3月19日两批会合,在阳城短暂休整后,即进入晋城整训,司令部驻南石店村。 突围部队和中原局、军区直属队共1.2万人一到晋城驻地,各所在村的群众早已经为部队腾好房子、搭好铺板、垒好炉灶、备好米粮,像迎接亲人一样把部队安排得周周到到、妥妥帖帖。晋城县武委会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凡有部队驻扎的村庄,都要组织民兵协助部队站岗放哨;县妇救会组织全县妇女日夜不停缝制棉衣、棉裤,做军鞋,很快把1万余套棉衣、棉裤和军鞋送到部队和中原局干部手中,让人人都温暖的度过春寒。突围部队和中原局干部来到晋城,深深感到回到了“家”,感受到了晋城革命老区群众拥军支前的一片“情”。 不久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也从延安来到晋城住在南石店村。突围部队在晋城休整半年,军民结下了鱼水深情,部队也开展大生产,炼钢铁、搞加工、开荒地,以减轻地方负担。 在晋城整训期间,部分同志到了其它解放区或部队,同时晋城地方政府积极号召青年参军,很快作战部队从7千余人发展到近万人。在开展的整训中,中原局部分领导人,对中原突围和建立“鄂豫陕”根据地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批评李先念有“单纯军事观点”、是“路线问题”,对中原突围是胜是败提出质疑,少数基层军、政领导相互指责、相互埋怨。情况反映到中央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对中原突围的战略意义和作用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李先念领导的中原突围和建立的“鄂豫陕”根据地,在环境恶劣防御阶段,牵制了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大量保安团,从战略上配合了各解放区正面战场,为反攻中原准备了条件。郑位三向部队和中原干部局传达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中原突围和建立“鄂豫陕”根据地的定性,传达了毛主席来电:“会不要再开了,部队整顿一下,准备新的战斗”。 1947年7月下旬,突围的中原军区“鄂豫陕”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由赵基梅任司令员、刘建勋任政委,李先念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和新的中原局第二副书记。 李先念率部路过附城 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军开始进攻并占领延安,毛主席转战陕北牵制了数十万国民党部队,使其它根据地部队度过极其困难的防御阶段,7月开始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毛主席令在晋城整训的刚改编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归建刘邓大军,反攻河南中原地区。李先念副司令员、郑位三政委和十二纵队赵基梅司令员、刘建勋政委研究后,行军路线决定从驻地东进附城后,再南下河南。主要原因是从晋城直接下河南,路过的大部分县城是敌占区,没有主力部队接应,而抗战时新成立的八专署机关驻附城的盖城村,抗战胜利后八专署改成“四专署”,下辖7县1市,其中除陵川外,都在河南,分别是修武、博爱、获嘉、温县、沁阳、武陟和焦作市,且和陵川紧邻的县已经成了解放区,利于“四专署”支前部署,使部队比较安全、尽快和刘邓大军汇合。 附城古称”附庸”,是陵川西南古镇,起源西周、繁于唐宋、兴于明清。通泽州、潞州、邻河南,是交通枢纽和商贾集散地,也是陵川重要产粮区。土改后翻身的群众支前热情高涨,“翻身不忘本”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保卫胜利果实。1946年10月为支援河南豫北保卫战,县妇救会给附城三区妇救会下任务6天内做4000双军鞋任务,妇救会主席任桂花积极组织,夜以继日赶工,提前一天超额完成任务;次年3至4月为支援河南豫北战役,陵川县两次奉命组织起3.1万人的浩浩荡荡运粮大军,将15万石(1200万公斤)粮食运往前线,保证了道清铁路破击和豫北战役的后勤粮食供应,附城就出动了4000多人的运粮队,经过20多天肩扛、人背、馿驮按时完成任务,陵川县和附城三区是专署多次表彰的支前模范县、区。附城区委书记冀德民、区长张进接到陵川县委书记盛振强、县长王葆珍紧急通知在晋城南石店整训的部队和中原局约1.2万余人,打回河南老家要路过附城,并在附城住宿一晚,让做好接待准备,不让部队住群众家,不让一个战士睡到地上。附城区委书记、区长接到通知,立即召集区公所领导和附城村党支部书记任庭祥、村长陈安发、后山党支部书记李景方、村长郭长生,小会村村长张其法等有关村干部布置安排,让部队住上述村古庙。区副书记孔九妞、区武委会主任景凤先在部队进入陵川界后,所经过的村都贴上了欢迎的标语和提供了解渴的开水;附城大街小巷贴了许多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还在西街搭了欢迎的舞台;住各村庙上搭好了铺、垒好了灶、备的水缸担满了水,帮厨的调好了煤生着了火;欢迎的群众和学生做好了红红绿绿的小旗,一切准备就绪只等部队到来。 下午5点过后,部队接连着来到附城,刚到村口李先念、郑位三赵基梅、刘建勋等,就受到手拿各色小旗的群众和学生夹道欢迎,他们立即下马和欢迎群众、学生挥手。县长王葆珍和附城区领导赶快迎上去,簇拥着他们步行到西街欢迎的舞台上。在群众的热烈掌声中,李先念副司令员发表了即席讲话,他说:“八个月来的自卫战争,蒋介石吃了很多败仗,总的局势有利于我们。但目前的形势很严峻,国民党调集三十四个旅20多万人的兵力,进攻我陕甘宁边区,目前的重要任务是:解放区军民要立即动员起来,为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而战。所以你们一定要搞好支前宣传,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支前的积极分子和宣传员”。李先念的讲话赢得了群众和学生的热烈鼓掌欢迎,台下有人带领大家高喊口号:“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口号声此起彼伏,群情激昂。附城、城东、后山、玉泉等大村的故事队,还给部队指战员表演了舞龙、耍狮、推小车、划旱船等民间艺术故事。欢迎仪式后部队按安排到附城、后山、小会的各个古庙住宿。在附城区公所驻地河东村庙上,区领导给李先念等准备了铺着毛毡、叠着干净被褥的客房,准备了细瓷碗和酒菜,被他们全部谢绝,分散住到各部队住的庙上,和战士吃的大锅饭,睡的大通铺,李先念吃、睡在东街会馆庙里。为了让战士们睡好觉,区武委会主任景凤先告诉部队首长,黑夜站岗放哨的事,全部由附城、后山、小会的民兵包了,一再说这里是革命老区保证安全,可是部队黑夜还是战士自己轮流上岗,形成了庙门口双岗,村中有民兵流动岗的“军民岗”。第二天早上,部队还未吃饭,附城区公所组织的各村妇救会主任,就带着做好的军鞋、上路的干粮送到部队各个住地。那各色各样的干粮和热情话语,使李先念副司令员和战士感到了附城革命老区群众的“火热情谊”。在相互推让中,张进区长说:“这是我们附城群众捐献给部队的,代表的是革命老区翻身群众支前的一颗感恩的心”。吃过早饭,部队在喧天的锣鼓和夹道欢送的群众中,离开了附城。 后记 李先念、郑位三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和中原局部分干部南下,先后攻克河南通许、扶沟等县城。11月抵达河南光山县,在文殊寺与刘邓野战军主力会师,至此,第十二纵队回归晋冀鲁豫野战军战斗序列。12月初,刘伯承、邓小平在李先念陪同下,看望了这支经过中原突围及转战后胜利重返中原的英雄部队,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作了重要讲话。同时,向十二纵队下达了进军江汉,跃进大别山建立根据地和中原局的斗争任务。1948年中原军区重建,刘伯承任司令员、陈毅任第一副司令、李先念任第二副司令员。 李先念在附城的即席讲话,对附城人民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部队南下后,学校学生编写的《大众壁报》、《大众板报》,宣传队、读报组、广播筒宣传组、秧歌宣传队、话剧报在附城宣传支前,搞的轰轰烈烈,许多大龄学生,还不到参军年龄也提前离开学校参了军。当年8月、9月,附城区组织的支前民工随刘、邓和李先念部队渡黄河,一直挺进到大别山;另一支支前民工随陈、谢兵团部队参加了解放豫西、鄂北战斗。1948年1月开始,附城区组织各村民兵参加了解放豫北敌占县城和焦作市;区武委会主任景凤先率领附城民兵直接参加了解放临汾战役,指挥附城支前民工用人担、馿驮,日夜兼程往晋城兵站运送“平城义汉兵工厂”迫击炮弹、炸药和粮食,支援临汾战役,附城三区一直是陵川县表彰的“支前模范区”。 李先念同志忠实执行毛主席战略决策,在反对张国焘分裂行径和艰险复杂的战争进程中,显示了灵活斗争艺术和卓越指挥才能。全国解放后,任湖北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中南局副书记等职。1954年开始,长时期任主管国家经济的国务院副总理和兼任过财政部部长,是中央少数在“文革”中没有被打倒的开国元勋;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集团的斗争中,是中央重要决策人之一;1977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常委;1983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88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1992年6月21日在北京逝世。 (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将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