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战士​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12-17 18:38作者:卫旭敏来源:晋城党史网

——追忆长江支队战士卫焕文


一个壮丽的时代,必然会涌现出灿若星汉的英雄人物;

而一个英雄楷模的出现,也必然会有一个英雄群体的伴随。


在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中,有一位平凡而特别的人物,他叫卫焕文。


微信图片_20201210101201_conew1.jpg


卫焕文,又名卫更新,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阳城县尹家沟村。他弟兄四人,排行老大,从小由于家境贫寒无法上学,10岁就给村内富家打工开始养家糊口,14岁和父亲一起到蒿峪村一铁厂打工,从铁厂的翻沙工干到外出担粮的跑扁担。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很快成长为一个身强体壮身高一米八的小伙子。


十二月事变后,阳城被迫设立了阳南、阳北两个秘密县委,尹家沟村归阳北县委管辖。1940年夏,共产党员徐毅任中共阳北秘密县委负责人,在阳北地区秘密发展和恢复党的组织。尹家沟村党组织在徐毅的领导下较早地得到了恢复,建立了由田时雨、李天成、张继昌为支部委员的党组织。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李天成、田时雨和贾鹤林又担任伪村长、村副,随后组织上选派共产党员和抗日骨干贾甲申、卫鲁祥、李凤歧等打入县日伪警备队,担任中队事务排长、中队部书记、小队长等职务,并通过“两面维持”不断地将日伪情报传送出去。在此期间,卫焕文受抗日救亡宣传的影响加入了本村的民兵组织和游击队,和战友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身高体健、作战勇敢的他很快引起了组织的注意,1945年3月,经组织介绍,他加入了阳北独立营,正式成为一名战士。


微信图片_20201210101113_conew1.jpg


加入阳北独立营的卫焕文很快就投入了解放县城的战斗。1945年二三月间,阳南阳北两县军民贯彻“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方针,根据太岳军区指示,组成了阳南阳北前线指挥部,统一部署,分兵围攻,轮番出击,发动了春季第一次军事和政治围困攻势。卫焕文所在的阳北独立营负责围攻阳高泉、官道岭、汉上、风圪堆据点之敌,并派出小分队出击西关、水村,夜闯城下,张贴标语,埋设地雷。经过50天的激战,他们将县城之敌全部压缩到县城内,犹如瓮中之鳖。4月初,太岳第四军分区根据阳城有利形势,及时指示,统领两县军民打响了解放县城的最后一战——阳城围困战。他所在的阳北独立营和部分民兵布设于县城西起汉上、东及阳高泉、官道岭直至东坡头一线。准备攻取县城东门、阻敌逃跑及接应起义。与此同时,隐蔽在城内日伪警备队中的党小组也加紧策反,4月7日发起解放阳城的围攻,4月13日,日伪军被迫弃城东逃,阳北独立营穷追猛打,卫焕文和他的战友追敌六十里直至晋城,直到4月28日晋城解放才返回阳城。


1945年5月,阳南阳北独立营在阳城县城坪头举行了合并大会,合并为阳城独立营,8月,又奉命与太岳第四军分区基干二团在泽城合并组成阳城独立团,卫焕文又成为了阳城独立团的一名战士。他所在的阳城独立营编为独立团一营,之后,阳城独立团奉命出兵晋南、转战豫北,对日反攻,收复失地。


微信图片_20201210101142_conew1.jpg


阳城独立团奉命首战配合四分区的主力17团反攻晋南绛县,并受命执行围城打援的任务,他们在曲沃和绛县之间设伏打援,俘敌近百人,然后押回阳城王曲四分区教导队进行改造,随后又挥兵南下,配合17团收复日伪盘距的济源县城。在这次战斗中卫焕文作战勇敢,表现出色,被提拔为班长。


微信图片_20201210101155_conew1.jpg


济源解放后,阳城独立团又回马晋南,配合国军38军收复垣曲县城,在战斗中,卫焕文灵活机动、机智勇敢,仔细观察地形后带领所属班从县城后山上突入城内,先向敌机枪阵地扔了一个手榴弹,后趁机进入敌阵,抢夺走敌机枪,垣曲县城很快就被攻破,敌人四散逃开,他们趁势进行了追击,将化装成普通士兵逃跑的日伪城防司令侯宗和抓获,并将全部被俘人员押回根据地进行改造。因此役作战勇敢,他被所在部队评为二级战斗英雄,并记三等功一次,奖励了服装和毛巾等实物。随后,他们配合友邻部队二次出击绛县,同时为了配合重庆谈判,他们又配合主力部队参加了上党战役。


上党战役结束后,1945年10月下旬,阳城独立团奉命加入晋冀鲁豫野战部队第四纵队,成为四纵第13旅39团,他又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野战军战士。10月到次年的1月,他所在部队参加了南同蒲战役,在蒙城保卫战中,攻克绛县歼灭了国民党陈子文部;在浮山阻击战中、围歼了国民党“天下第一旅”、活捉了敌中将旅长黄正诚;后他又参加了汾孝战役,夜袭北盘底,活捉了敌“常胜营”营长刘会中,他所在团队因此获太岳区“英勇善战”锦旗一面。


汾孝战役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1947年4月4日,晋南战役全面打响,卫焕文所在的部队又奉命出击,攻打曲沃县城。曲沃县城是素有“十门九关,铜墙铁壁”之称的古城,是国民党经营的晋南三大要塞之一,39团作为攻城主力第一梯队,奉命夺取西关,当天下午四点,主攻开始,仅仅20分钟,他们就夺取了西关。14日下午,发起总攻城战斗后,他身先士卒,和三排长郭兴望、七班长吴孝喜等端枪冲锋在前,为主力部队打开了一条进攻的血路,使曲沃这一三晋名城、战略要地又回到了人民手中,在这次战斗中,卫焕文也因背部和腿部受伤,被迫回到根据地治疗休养。


小河会议之后,陈赓回到太岳区驻地阳城召开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决定组织陈谢集团,配合刘邓大军挺进豫西,开始外线作战,8月20日,39团从阳城出发,挥师南下,并于23日强渡黄河,挺进了豫西,留在了后方基地养伤的卫焕文,从此和这支部队失去了联系。


伤愈之后,卫焕文又积极联系组织,投身到老区的支前和建设任务中,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先被安排在一区做通讯员和警卫工作,1948年后又担任区邮务主任、武装干事的工作。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接管新解放区显得迫切重要。根据上级指示,阳城要抽调百余名思想觉悟高,革命意志强的全套班子调往新区,卫焕文积极报名参加,经组织审核批准,3月9日,他又成为了一名南下干部,他将随身携带的一掬乡土和一包黑菜团装入配发的米袋中,背起被褥,辞别亲人踏上开辟新区工作的征程。3月22日,他被编入四大队一中队,成为一名光荣的长江支队战士。南行的路上,风餐露宿,卫焕文主动替体弱的队员背行李和枪支,并背抬伤病的队员。到达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时,长江支队改为南下干部纵队,由于此处山高林密、散兵土匪多,为保护队伍行军和宿营的安全,四中队又从中队中抽调出包括卫焕文在内的具有军事常识的12名队员组成武装班,保护队员们的安全,一直到闽中游击队派人接应为中队带路。8月27日他们与长乐地下党游击队长陈志忠带领的游击队会合,从大雁北上的春天出发,到大雁南归时驻足到闽中长乐,他们历时180天、行程3000多公里,历尽艰辛才到达接管目的地--福建长乐。


长乐县位于闽江口南岸,有福州门户之称,所属白犬列岛仍被国民党军占领,海防任务十分艰巨。长乐刚刚解放,散兵残匪、潜伏特务和恶霸、土匪活动猖獗。一到接管地,卫焕文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接管工作中去,先是任长乐县鹤上区农会干事,依靠当地群众和组织,克服水土不服和语言不通的障碍,全身心的投入到土改和征粮工作中去,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为了加强公安机关的力量,维护稳定的社会环境,上级党组织根据他的出色表现,将他调入长乐县公安局工作,他又成为了一名公安海防战士,开展了艰苦的剿匪工作。他和队员们经常是枕枪而眠、闻枪而动、不分白黑,深入乡村边防地区,紧紧依靠当地干部和民运宣传队员,白天征粮侦查,晚上集中打击,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破获敌特情报案件9起,抓获敌特人员31名,消灭武装土匪15股300多人,既保证了福州驻军的粮食供应,又稳定了长乐当地的社会秩序,通过土地改革、剿匪、支前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造,他和他的战友们胜利地完成了接管的任务。他也因成就突出,先后升任金峰派出所所长,县公安局治安股股长。


解放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局势稳定之后,发展经济成为了首要任务。1958年,长乐县委了解到卫焕文从小在老家练就了一手炼铁翻砂的技术后,决定成立钢铁厂,让他担任厂长,并派他回到家乡,请冶炼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建立炼铁厂,阳城县政府苗士英县长接待后,指派县应朝铁厂一白姓技术员到长乐县指导冷风白煤炼铁技术,很快高炉建成,铁水奔流,在福建省影响很大,福建省委宣传部门因此专门制作了新闻纪录片《铁龙腾飞》在全省转播,在全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六十年代初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卫焕文先后又调任长乐县工业局、物资局担任副局长职务,为此他又常年在外奔波,像一名新兵战士一样负责长乐县的经济和物资跑外调拨工作,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他积劳成疾,得了严重的肺水肿,经常咳血不止,但他也从未为此休息过。


1962年8月份,福建沿海对敌形势紧张,经常会有台敌特潜入沿海地区进行破坏和滋扰活动,长乐又处在对敌斗争的最前沿,为了加强公安和边防的力量,省公安厅调他重回长乐公安局工作,先任副局长,后又担任公安局长,受命于打敌特反侵入斗争,期间派他到全国政法干校进行了学习深造和交流,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63年6月,他不顾自身的患病,带领公安干警会同陆军守备部队第十三师围歼潜入的台海登陆武装分子,坚持了三天三夜没有合眼,直到战斗胜利结束,他也因劳累过度大口吐血住进了医院。这样,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当地治安形势焕然一新。


十年动乱中,他也无一例外的受到了冲击,1970年,他暂时退到了莆田地区公安处治安科工作。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组织部门征求他的意见,他说,我文化水平低,年龄也大了,熟悉基层公安工作,还是让我干老本行吧。这样他又被组织上派到福建省永泰县公安局局长的岗位上,一上任,他就深入股室队所,尽一切努力开始恢复当地公安机关的工作。两年后,针对台海地区的严峻形势,上级又调他到地处沿海第一线的平潭县公安局任局长,并兼海防大队队长。平潭四面环海,自然条件很差,岛上只生沙石不长草,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偶尔种植一些地瓜和花生,同时平潭又面对台海一线,治安形势严峻复杂,对敌斗争任务艰巨。他一到岗位就恪尽职守,不辱使命,经常在深夜监听敌台电波,通过电波信号和通告分析敌情,作出判断,一有情况,他就不分白天黑夜,说走就走,带领干警进行蹲点守候,有时会连续蹲点一个星期。每次办案回家,他总是脸上带着成功的喜悦,除了抓获的人员外,还会有收缴的电台,枪枝,宣传品,密码本、美金和人民币等不俗的收获。在任期间,他又被组织派到全国政法干校进行了学习深造,在全国公安经验交流大会上进行了发言。会后受到了公安部长的亲自接见。


平潭岛驻防部队多,来往船舶多,治安任务繁重。1977年,国家决定在平潭牛山岛以东海域打捞“阿波丸号”,由海军和交通部联合打捞。从1977年我国组成打捞队伍一直到1980年才结束,是当时我国打捞时间最长,打捞最深、海风洋流最为复杂的一次,从打捞中发现了大量的我国文物,也从侧面印证了日本掠夺我国文物的事实。在三年多的打捞时间里,他一直带领公安干警负责打捞现场的安全和保卫工作,做到了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为打捞工作的顺利完成立下了功劳。


1981年4月,由于年龄的原因,卫焕文调到了纪检部门工作,将近离休的他想起了家乡的父老乡亲,梦到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有了回家的迫切愿望。1983年,离休后的他回到了家乡,回到了自幼熟悉的地方,但他没有安亨晚年,仍像当初从家乡出发的一名战士一样参与到了家乡的建设中,经常参加家乡组织的各种活动,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奉献余热,一刻也不停歇,直到1995年病逝。


卫焕文的一生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无论是在烽火峥嵘的岁月中还是南下接管新区的建设中,他总是以一名合格的战士来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用实际的行动,践行着太岳老区和长江支队听党指挥、不怕艰辛、舍家为国,奋勇向前的光荣传统,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责任编辑:韩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