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柏的红色故事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1-01 10:04作者:原修土来源:晋城党史网 阳城县南部的杨柏地区,析城山、风山岭、大落岭、五斗山四座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峰,犹如四根擎天巨柱将杨柏的天空高高托起。那从条条山沟中流出的道道小溪汩(gu)汩而下,由小到大汇成一条秋川河,由北向南流入相邻的河南省境内。 拆乡并镇后,居民外迁,原来八个行政村经过三次合并,现在成了河北镇杨柏新村,涵盖了原杨柏乡的全部地域。在解放前的一段时间杨柏曾经叫做青龙,又称作青龙编村,是抗日战争时期阳城南部山区的一个大编村,它几乎囊括了后来杨柏乡的大部分山庄。你若来到杨柏,置身于杨柏大峡谷之中,仰望那一座座戳向天空的青山,令人感到江山之秀;将那清澈的河水掬起喝上一口,顿时让你觉得沁人心脾。秋川河、前后杨柏以及东西蟒圪台、老君堂、后龛、孔才、桃树、石板上、秋铺等一百多个山庄就散落在这山川、河叉之间,如你能走遍杨柏的山山岭岭,如果你生在战争年代,一定会认为这里确是开展山地游击战争的理想地方。 是的,在战争年代,杨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击日寇,打败老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就先从人们熟知的“游八路”唐支队说起。唐支队,全名是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其司令员叫唐天际,所以人们就把这支队伍称作唐支队。唐天际(1904-1989),原名唐时雍,曾用名唐文发、唐天济。 1904年10月22日生于湖南省安仁县杨柳田村。青少年时期,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发奋读书。在读中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参加了广东革命政府第二次东征陈炯明作战和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1938年2月,他与中共北方局领导人朱瑞一起创建晋豫边抗日根据地(17个县),1938年4月28日,唐天际任司令员的晋豫边区游击队,简称“唐支队”,在阳城县横河镇黄凉树村成立。他们在山西阳城以南的析城山和王屋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唐支队参谋长方升普根据唐天际司令员的指示深入到杨柏地区开展工作。1938年初,游击队在青龙编村的后杨柏设立了办事处与保管处,由黄醒民、李振华分别任主任,同年9月这两个机关改为后方留守处,由卢曙天任主任,下设民运工作队、保管处、警卫排三股人马。民运工作队队长渠劭(兼党支部书记)以及邵文、杨烈楠、李禹云等都是文武双全擅长群众工作的骨干队员。杨烈楠教唱的《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歌声震荡山谷。年轻的中共党员、保管处主任张继英等人,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动员青龙编村村长常世贤、孙文廷和黑龙编村村长成德瑞等人为部队筹粮筹款,及时为八路军提供前方军需。警卫排20余名战士拥有机枪一挺、步枪10余支。排长是一名姓杨的老红军战士,指挥有方,作战勇敢。唐支队驻在杨柏期间,他的警卫排不时向青龙编村自卫队讲授军事知识,指导自卫队进行武装警戒和利用山区地理优势进行空室清野 、保护群众转移等,使该村自卫队成为敢打能战的人民武装。青龙编村民兵自卫队孙文英、孙文通等人在“唐支队”的精心指导下,成为优秀的民兵英雄。 青龙编村动员群众对“唐支队”青龙留守处给予大力支持,上山采刨药材,为“唐支队”后方医院提供草药;烧草灰、剥黄柏皮,为“唐支队”青龙被服厂染制军衣;主动到被服厂为部队赶制军服,受到支队首长的夸奖。设在这里的被服厂用阳城人民自织土白布,再用黄柏皮、干草灰染色后缝制成军装。设在这里的后方医院由张学恭、王恒、负责,随时为伤病员治病疗伤。他们在孔才村设有修械所,当地人称为“兵工厂”,制造游击队使用的手榴弹、地雷,修理损毁的枪支等。在东蟒圪台、秋川河等村里还设有其他机构。我还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院的东楼窗台上,还垒着陶瓷质的地雷壳。唐支队为扩大武装,在各地党组织向支队大量输送兵员的同时,并采取措施,收编了在与日寇交战后溃败下来的部分国民党军队。其中最多的一次是经方升普同志商谈,在青龙地区收编了河北清风民团钟苏阁部200余人,经过教育使他们加入了抗日队伍行列,不少人成为游击队的骨干。 1938年9月19让“唐支队”在后杨柏举行了建队以来首次追悼大会吗,悼念在涧北和武山战斗中牺牲的同志。唐天际将军挥泪写下怀念诗篇: 抗日救国保家乡,不顾流血与断肠。 今日刀兵满天下,来抄红旗遮太阳。 王屋山前做战场,莫嫌军中少刀枪。 顺风吹动黄河水,好像愚公移山岗。 1939年5月以后,唐天际司令员,率队转战济源、阳城,晋城等地,随后奉命撤离阳城。杨柏地区留下了唐天际司令员活动的足迹。虽已过去七十多年,革命先辈的斗争精神仍然激励和鼓舞着杨柏人民建设自己的美丽家园。杨柏的父老乡亲仍然记挂着带领他们打鬼子的唐司令。 此外,青龙群众常常到厂里为子弟兵赶制军服;游击队的后方医院也常常为青龙人民就医治疗,青龙人民也常常上山采药,为医院提供了诸多必需的药材……游击队的后方机关,唐支队的警卫排在这里训练民兵,当时称为自卫队,派专人给他们讲授军事知识,讲解鸡毛信的传递方法,辅导自卫队进行警戒、保护群众转移训练等,提高了自卫队的军事素质。他们在驻地协助地方发展党员,开展统战工作。唐支队与青龙人民结下了的军民鱼水深情,为我党第二次创建革命根据地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而今,青龙山里的老辈人每当谈起“游八路”来,仍然能从记忆深处搜索出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次,东北军中的一名地下共产党员奉命到延安学习,其小儿子、母亲以及将要分娩的妻子,组织派人将他们从垣曲经东哄哄、横河镇来送到青龙留守处,受到青龙人民的热情接待,并将他们妥善安置在老百姓家中。群众对其一家在生活上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当那位地下党员从延安归来到青龙接其家属时,他流着感激的热泪说,青龙是我们一家终生难忘的地方,青龙人民是我们再生的父母亲人。虽然那位共产党员以及他一家人的名字,青龙现在的老百姓说不上来,但对这件事,青龙人民却记忆犹新……当时唐天际将军的夫人耿希贤就曾经在西圪lue一个叫做柿树凹的小庄上的李长江家住过一段时间,耿在群众中开展抗日宣传动员,推动了唐支队在青龙地区的工作。李长江是当时杨柏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积极协助耿希贤动员群众同敌人开展斗争。 秋川河西山坡上,矗立着一座江涛烈士纪念碑。江涛烈士是东北人,1939年9月底,来到对敌斗争最尖锐的阳城县,任牺盟会特派员,在十分艰难的处境中坚持工作。1939年12月,在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军事政变”中,再次在现在的阳城县董封乡岩山村被捕,承受了各种非人道的折磨,坚持不向敌人低头。1940年5月1日上午,敌人把她五花大绑,和另23名同志一起押解到阳城县杨柏村秋川河西山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敌人再一次以生死来威胁她,遭到斩钉截铁的斥责:“要活我与同狱人一起活,要死我与同狱人一起死!”敌人挖了一个大坑,把她第一个拉出来。她面无惧色,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随后23名同志先后壮烈牺牲……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柏乡的共产党员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在烈士牺牲的地方--秋川河西山坡上树立了一座江涛烈士纪念碑作为对共产党员和青少年的教育基地。 1942年,我党重新开辟抗日根据地来到阳城之后,青龙地区的群众把对日寇顽伪的仇恨,化作建设根据地和积极抗日的行动,使青龙的抗日斗争烽火遍燃这里的山川河谷。唐天际将军在1943年1月又回到阳城,担任太岳四分区司令员,领导阳城人民抗日斗争。1943年秋天,日寇发动了铁滚大扫荡,孔才村的村干部郭士仁领着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刘裕民、县委书记王竟成和县政府的助理员,从坪泉过来在这里隐蔽过一段时间。郭士仁把他们送在庙背庄背后的板山上,从庄上到山上虽说不太远,但要上去,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般的小路。上去以后,郭士仁在门背后板山的山顶上找了一个背风避雨的小石龛,作为这几个县领导的临时住地。郭士仁和他的儿子郭德瑞,白天轮流把他们送到板山上隐蔽,傍晚再接回庄上休息,有时有了情况,就住在山上。中午饭由郭士仁的儿子郭德瑞送到山上,郭士仁一家在当时的情况下把能够拿出来的最好的小米闷饭,玉米面馍馍做好,连同小米稀饭让德瑞送到山上。这样,大约过了一个月,直到反扫荡结束后,他们才离开。其间,王书记、刘县长在这里指挥阳南县的反扫荡斗争,派郭德瑞往驾岭暖迠送过几次信。他们指挥孔才村的干部组织群众空室清野,隐藏好粮食和东西,让群众躲到山上,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1938年,身为牺盟会特派员和抗日第四区区长的赵树理,来到青龙编村,领导群众进行抗日战争,并以地势险要、位于悬崖峭壁上的白莲洞作为指挥部,领导民兵打击日寇。1943年又二返杨柏,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斗争。解放后,赵树理以抗日战斗中住过的灵泉洞为原型,写下了著名的长篇评书体小说《灵泉洞》(上部),从此灵泉洞闻名遐迩。 1943年秋冬,在粉碎日寇铁滚大扫荡中,青龙成为抗日游击的好战场。根据阳南县委关于武装分地配备、坚持腹心地区反扫荡的指示精神,县独立营直属连、县公安队等在青龙、黑龙山区组织反扫荡斗争。训练有素的当地民兵,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孔才村抗日干部孙文通、孙文英,组织民兵与公安队、独立营配合伏击,毙敌多人,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情况,据东冶镇枪杆会议纪念馆陈列的资料记载:1942年5月12日,转战阳城的中共北方局委员,时任八路军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同志在时任太岳南进支队王新亭、政委兼晋豫区党委书记聂真,以及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校长刘忠、阳城县委书记陆达等领导的陪同下,由青龙(现阳城县杨柏村)出发,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到了枪杆村,召开了晋豫区机关及南进支队指战员参加的军事会议,即著名的枪杆会议。会后,邓小平同志随机关总部和警卫营,过桑林,经青龙(杨柏)、黑龙(西交)、驾岭,到达董封上河。这段历史,是真实的,只是当时我党的抗日活动在十二月事变后处于秘密状态。知道者比较少,加之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们,都已作古,十多年前我就提出过这件事,想把这段历史用文字记录下来,但苦于直接的史实记载过少,没有能够办成,希望有关人员合力同心,做成这件事。 大山,曾经是青龙人民的骄傲和自豪;大山,曾挡住了杨柏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但,大山也赋予了杨柏人民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而今,杨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通了通向往县城的公路,随着小城镇化的建设,杨柏乡并入了河北镇,去年阳杨线扩宽施工已经完成,杨柏,这块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的老区,人们正逐渐融入现代文明,如今杨柏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杨柏地区的旅游开发。 (责任编辑:韩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