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晋城抗美援朝老夫妻廖逢堂彭军伦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1-16 10:46作者:崔海生 崔利民来源:晋城党史网

中国共产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红船承载民族希望,越急流、过险滩、穿惊涛、战恶浪,至今已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巨轮。华夏大地百业欣欣向荣,巨龙腾飞,许多行业领袖世界,我们晋城一个地级市也是通高铁、建机场,呈日日新,月月异。祖国的发展、人民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为不忘先辈打江山、卫祖国的英勇业绩,在党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慕名访问了晋城市一对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夫妻廖逢堂、彭军伦(曾用名:彭发玉)。


3.jpg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廖逢堂、彭军伦夫妇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两位老人居住晋煤集团东区,虽是耄耋之年,精神依然矍铄,记忆清晰,简单寒暄后,让老人讲述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艰苦卓绝的感人故事,现整理成文和大家共飨。


光荣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本文主人公廖逢堂,1929年出生在越南西贡,祖籍中国海南,童年深受父亲爱国影响,在外虽操一口流利的越南南方口语,但在家还是一口地道的海南话。到学龄时,其父为使他不忘中国是根、对他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让他入越南的校门,执意送到当地华侨创办的学校。刚懂事的他不愿和熟悉的越南小朋友分开,选择违抗和不满,父亲对他说:“我们的祖籍是中国海南岛,你要读好中国书,将来回到祖国去”。一句话,道出海外华侨对祖国那份情结,也是这份情结深深影响了廖逢堂的一生,产生了强烈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意识,成为他后来励志报效祖国的力量源泉。在学校廖逢堂的叔伯哥,给他介绍和阅读了许多祖国的进步书刊,观看了部分抗日电影,逐步认识了国民党和旧中国政府的黑暗腐败,特别是读了在越南秘密发行的美国作家斯诺所著《西行漫记》时,深深被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感染,产生了对共产党和红军的向往,决心回祖国到延安看看。


70_conew1.jpg

廖逢堂、彭军伦夫妇的转业军人证明书


1948年5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决定抗大二分校等5个军政学校在北京长辛店成立“华北军政大学”。向往祖国、渴望报效祖国的廖逢堂,以爱国华侨身份考入这所心怡的学校,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在学校,他怀着陌生、新鲜、艰辛、刻苦的心情,系统的学习了《社会发展史》和《政治经济学》等学科,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成为新一代军队的文化人。1949年10月1日,廖逢堂有幸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他亲眼目睹了群众沸腾的场面和毛主席与其他中央领导的身影,当听到毛主席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时,这位爱国华侨学生激动的热泪盈眶,和大家一样手拍红了,嗓子喊哑了,感到自己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中国人,愿与祖国共命运,和大家有一样肩负捍卫祖国的责任。


保家卫国参加抗美援朝


廖逢堂从华北军政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解放军20兵团66军169师587团一个连队里任文化教员。1950年10月23日,他所在的部队驻天津在农场收割稻谷,突然接到紧急命令,立即返回军营打扫卫生、坚壁清野准备夜间进行行军演习。黑夜出发时带了背包和武器,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在天津火车站上了闷罐车厢,第二天下午到达东北安东市。在那里部队全部换上了“朝鲜人民军服装”,清理了带有“中国”字样的物品,断绝了与家人的通信,在没有补充重型武器装备,仍穿胶鞋、背着“三八”步枪于25日凌晨悄悄上鸭绿江大桥,进入朝鲜向铁山前进。路上看见朝鲜民房炸成了废墟和没人掩埋的具具尸体,惨不忍睹。他第一次和战友们承受着战争带来的恐惧和心里压力,当天黑夜就和一支已经相距不远中国边境的联合国军相遇。我部队立即隐蔽到路两旁,当毫无防备的联合国军突然遭到打击,伤亡惨重时,仓惶逃回到数十公里外。这次遭遇阻击战,使狂妄的联合国军美司令官麦克阿瑟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成为泡影,成功地把联合国军挡在了中国国境线大门外,根据此战的战斗力,美国情报机关才分析、逐步认识到“中国不会出兵朝鲜是错误的判断”。


2.jpg

1949年廖逢堂(左一)与战友合影


刚开始入朝作战,廖逢堂所在部队因没有空中掩护,联合国军飞机肆无忌惮的轰炸打击我参战部队,使我军遭受了巨大损失。后来,他们这支部队白天隐蔽休息,就在树林或空旷地找隐蔽,挖一个能容下自己的掩体。所谓掩体,多是在雪地上挖一个雪窝垫上草,人躺下身上伪装上松树枝不敢动,瞪着双眼望着美国侦察飞机,一架又一架贴着山梁,掠过树梢飞来飞去侦查地面,如果暴露目标必死无疑。待飞机飞走,他们才能短暂起来原地活动被冻僵的手脚。由于身体长时间躺卧在雪地里,身体热气和雪融化成冰,垫草紧紧的冻在身上很难抖掉。一会儿敌机来了,又立即躺进雪窝下伪装隐蔽,大家都盼着黑夜的到来。黑夜和敌人作战,行军全靠两条腿与敌人机械化部队周旋,抓住战机立即用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消灭敌人。


1.jpg

1952年彭军伦(左三)在朝鲜与学员合影


由于敌人空中封锁,我军后勤供应跟不上,军中缺粮没油,廖逢堂就和战友们用炒面配雪压饥,那炒面是大家的救命粮,是国内用几种杂粮和大豆混合炒熟碾细的熟食品,用一条窄长口袋装5至7天的口粮。缺乏蔬菜,时间一长大部分官兵患上了夜盲症。为了保证战士一个也不掉队,黑夜廖逢堂和连副指导员担任断后和收容任务,经常比其他人多走好些路,一旦迷了路就会危及生命。一次跑步急行军90里,战友们是上气不接下气,压饥的炒面难以下咽,刚听到休息令,发现路旁有条河沟,就蜂拥到那喝水,河里有死尸,河水都泛着血丝,尽管连长和指导员一再喊“不能喝”但未能制止,他们实在太渴了。


在一次战役中,廖逢堂和战友追击敌人到一条江边,江宽二百多米,连长让他这个在越南长大水性好的,负责在江中照应部队过江。当时气温是零下20多度,刚急行军身上又出了汗,他硬是忍着刀割般齐胸深的寒冷江水多次来回招呼战友,等他上岸双脚木固失去知觉,在沙滩上赶紧活动,砂石遇湿脚立即冻沾上,活动一会双脚有了知觉后却立即红肿,钻心的疼痛使他不能行走,连长让他骑马或用担架抬都被他谢绝,让他回国治疗更不愿意,硬是要忍痛跟上部队。战事紧急,连长拗不过他,又怕他脚痛跟不上部队被敌特捕获,就派战友陪他同行,经过几天忍痛奔走冻伤的双脚竟然好了。


第三次战役廖逢堂所在部队任务是攻占华岳山,为抢占时间、减少伤亡对敌发起突然进攻,趁天黑部队就隐蔽运动到半山腰。总攻时间是1951年1月1日零时,廖逢堂和战友们爬到潜伏地时,离总攻时间还有几个小时,他们只好一动不动的爬到雪地里伪装潜伏。在总攻开始后,他们部队快速接近敌人,连续攻下5座地堡直捣主峰,被授“首破三八线英雄连”,在打扫战场时廖逢堂发现许多潜伏时,为避免暴露目标而冻硬的战友遗体。


5.jpg

廖逢堂老人与笔者审阅初稿


廖逢堂在连队担任文化教员,不是前沿阵地班、排的战斗员,但每次战斗打响,他都是随副指导员在阵地宣传、救护伤员、组织输送弹药。一次在突破敌人包围,抬担架救护伤员时,一颗炮弹掠过他头顶,一老班长赶快把他扑倒,炮弹在不远处爆炸把他震昏,醒来才知道是老班长爬在他身上救了他,他身背的喝水茶缸被炮弹片劈开,弹片还镶在里面,看到他惊恐的神情,老班长诙谐的说:“别怕,你命大,茶缸都救你的命”。再看和他抬担架的战友时,见一块炮弹片割断了他的喉咙,已经牺牲了。


1951年4月,廖逢堂所在部队打到第五次战役初期回国休整,作为一个华侨战士亲临朝鲜战场,在危急关头经常看到、听到的是“共产党员冲啊!”“我是共产党员我去!”在清理许多牺牲的战友遗体中,经常能看到口袋里装的“入党申请书”,党的光辉形象深深扎根在这个华侨战士心中。在休整时,他处处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事事抢着干,在全军扫盲教学中荣立三等功。


4.jpg

彭军伦在1950年剿匪作战中荣立二等功


1954年秋廖逢堂转业到地方工作,在转业集训队培训期间,遇见了同在朝鲜战场要转业的重庆姑娘彭军伦。彭军伦1932年出生在重庆市,1950年参军,1952年6月进入朝鲜参战,也是经过生死的战场文化教员。从相识又一起分配到了中央燃料工业部基本建设总局,廖逢堂任总局党团干事兼局机关团总支书记,彭军伦任总局局长办公室秘书,共同的经历使他们相爱,在局领导的关爱操办下,俩人将被褥搬到一起,给大家发了喜糖就算结婚了。1957年燃料工业部撤销后,他俩分流到山西煤管局工作,现在他们都是晋煤集团离休干部。


在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廖逢堂、彭军伦夫妇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以赤子之心,为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为加快新中国建设步伐做出了积极贡献,致敬“最可爱的人”。


两位抗美援朝老夫妇,相濡以沫互相挚爱。采访结束,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离开。愿老人健康、幸福、长寿。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