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纯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故事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1-16 15:30作者:周兴祥来源:晋城党史网

阅前导读:张季纯(1907年11月—2000年12月)男,汉族。出生于山西省阳城县,中共党员。1932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1932年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在太原、上海从事话剧运动。1935年后任《联华画报》编辑、太原西北剧社社长。抗战期间成立中国剧作者协会,参加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队,历任民族革命大学戏剧班教员,民族革命实验剧团团长,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西北文联副主席,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局长,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北京市文联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剧协常务理事。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0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著有独幕剧剧本集《塞外的狂涛》《卫生针》、短诗集《太行山》、秧歌剧剧本《保卫和平》、剧本《保卫卢沟桥》(合作)、四幕剧《醒来吧》等。


src=http___www.chinawriter.com.cn_NMediaFile_2016_0627_MAIN201606271744000390590866846.jpg&refer.jpg


1942年5月4日,按照中央西北局决定,1943年上半年,延安杂技团和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即人民抗日剧社,七七事变后的抗敌剧团),先后并入西北文艺工作团(简称西工团),团的规模逐渐扩大,力量迅速加强。“边艺”成员有9人,杂技团4人,西北文艺工作团28人,边区艺术学校校长任西北文艺工作团团长,苏一平任副团长。


1942年5月16日张季纯第二次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和朱德都出席了。这次会议毛主席没有发言,发言者各抒己见,有争论且很尖锐,有人从文学定义出发,不联系实际,空谈议论,所有议论为毛泽东作结论提供了基础,毛泽东听取与会者对文艺问题的意见,并认真做了记录。当时会议很活跃,争论很激烈,那种民主气氛是后来难以想象的,有的人讲话甚至很很出格。最让毛泽东满意的是陕甘宁民众剧团负责人柯仲平(张季纯入党介绍人之一,曾任民众剧团副团长兼编导),他讲民众剧团在农村演出“小放牛”受欢迎的盛况,说我们离开村子的时候,老百姓送我们很多吃的东西,他幽默地讲到:“我们就是要演《小放牛》,你们瞧不起《小放牛》吗?老百姓都很喜欢,你们要到我们所在的地区找剧团,怎么找呢?你们只要顺着鸡蛋壳、花生壳、红枣核多的道路走就可以找到我们”。到会的许多人都笑了,毛主席也笑了,接着柯仲平的话头说:“普及工作还要和提高工作相结合,不能老是演《小放牛》,你们如果老是演《小放牛》以后就没有鸡蛋吃了,吃了群众的鸡蛋可要好好为他们服务啊。”这件事后来都还写在《讲话》里。


1942年5月23日,张季纯再次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文艺座谈会气氛更加热烈,文艺座谈会举行最后一次大会。会议开的及时也很成功,大家由沉默变得热烈,围绕六个问题,先后有四十多人发言讨论,朱德同志也发了言。


然后他现身说法,认为一个人参加革命,思想上就要有转变,他动情地说:“转变,我说就是投降。”朱老总讲得很激动:“就拿我来说也一样,我是个从旧军人出身的人,我本来不是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代表的是真理,我就投降了无产阶级,我投降了无产阶级并不是想当总司令,我只是替无产阶级打仗,拼命做事,后来仗打得多了,事情做久了,大家就推选我做总司令。”朱德总司令用浅显通俗的大白话道破了文艺界整风的实质,把讨论推向了高潮,他点明了会议的主题,就是要实现知识分子和文学艺术家由资产阶级或者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工农大众的根本转变,会议达到了澄清是非、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目的。整个座谈会的讨论到朱德讲话为止。


晚饭前,天还亮着,西边天际霞光绚丽。全体到会人员集合,来到七大会址中央大礼堂门前照相,没有排名座次,毛主席慢步走来坐在中间,大家入座后由摄影家吴印咸为大家拍了一张至今很多人熟悉,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张合影照,这就是著名的中央领导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合影照片,这是阳城籍文艺战士张季纯的荣耀,也是咱山西、晋城人的荣耀与骄傲。


会议期间,毛主席请大家吃了一顿延安难得一见的大米饭、炒肉片。这样的晚饭在困难时期堪称丰富。大家三五群在会议厅外边吃边聊,而主席吃着饭还翻看着记录,思考着问题。


那天天气较热,晚上听讲的人越来越多,屋里住不下,会议移至宽阔的篮球场,继续他的讲话,院子里那棵洋槐花还在开花,微风吹来阵阵飘香,大家的心情一下子畅快起来,几支绑在篮球架上的煤汽灯和天空的星星与月亮互相辉映照着大地,照着人们亢奋的面孔,人们屏气敛息地听着,脑子里啄磨着,毛主席讲话慢条斯理、气势磅礴,每到着重之处就把手向前挥去,真有不可抗拒的力量,西北高原上星光灿烂,主席的高亢声音在一派寂静中回响,毛主席高屋建瓴,面对文艺界错综复杂的种种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实质,指出我们问题基本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艺必须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其它问题也就不易解决,他希望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整风运动,克服唯心论、教条主义、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缺点,创作出人民大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在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上,毛主席着重讲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他认为,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下的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以工农兵提高,这就是需用解决工农兵学习的问题和新的相结合问题,这就是著明的闪灼着马列主义光辉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代表们一直听完毛主席的讲话,还兴忧未尽,依依不舍地离开会场,怀着希望,也怀着投身到工农兵火热的斗争生活,改造自己非无产阶级思想决心,向自己的工作走去,皎洁的月儿高兴的照着代表们的住地归途,凉风小心地护送着代表返回工作岗位,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延安五月的夜晚呀。


作者:周兴祥,山西省阳城县人,1946年10月出生,初中文化,当过司机、清洁工。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