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城走出的人民剧作家——张季纯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1-23 15:51作者:周兴祥来源:晋城党史网 张季纯,1907年生,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大树村人,七岁入村塾读书,出生书香世家,从小聪颖好学,博闻强记,而且平易近人,妇孺皆知,父亲张伯骧山西大学文科毕业。 1919年至1926年山西省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省立第一中学,太原国民高师部读书。 1928年8月,国共合作期间,在省立一中学校学生领袖傅懋功(彭真)发动组织参加、积极参加宣传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阶段纲领,宣传孙中山具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三大政策,积极发展共产党组织,阅读马克思、列宁书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理念。17岁的张季纯由赵秉彝、周玉麟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阳城播下了第一颗星星之火,是阳城最早的共产党员。 1925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小说《四喜》。 1928年入北平国立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 1931年张季纯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同年毕业于艺术学校,在校期间曾在北平《新晨报》《京报》《戏剧与文艺》《文学杂志》,天津《大公报》发表小说《鲜红的血》《五个早晨》《后方医院》《一个烧饼》《伟大的门》《二伤兵》,同年还主编《戏剧与艺术》。 1932年《天下文章》之“戏剧电影专号”(二卷一期)刊有张季纯的《给演员三十五则备忘录》。 1933年参加创建太原民众剧团该社于1934年曾演他改编的《巡接》。 1934年任上海(联华画报)编辑。 1935年在太原创立西北剧社任社长,在太原艺术通讯社“文艺舞台”发表创作(醒来吧)。 1937年5月创作《察北的风》《洪流》,四幕剧“血洒卢沟桥”。 1937年来到上海,七七事变后,发起成立中国剧作家协会,并参与了夏衍,于伶等集体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抗日统一战线、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保卫卢沟桥》,是中国戏剧战线的战斗宣言,拉开了抗战剧的大幕。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遵照周恩来指示,参加了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队。 1938年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戏剧班任教员,后同年任民族革命实验团团长,同年创作独幕剧《塞北的狂涛》和《群力》《在东北》,诗歌《给我一支枪》。 1938年7月4日在毛主席关心支持下成立陕甘宁边区延安民众剧团,柯仲平任团长,马健翔、张季纯任副团长兼编导。 1938年编剧并导演秦腔现代戏《三勇士》《鬼脸》。 1939年至1940年在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学校专任导师,作品有五场报告剧《狗东西》,街头剧(卫生针)(一双手),街头儿童剧《打日本》,诗集《太行山》,分别由上海大众出版社,重庆图书公司,桂林文化出版社发行。 1940年《风雪太行山》《雪花曲》张季纯作词、冼星海作曲。 1941年,张季纯同戏曲编剧家任桂林结伴冲破顽固派设置的重重阻挠,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封锁线,为民族解放,国家抗战离开二战区来到陕甘宁边区,由边区政府派人一站又一站送到革命—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系教员。 1941年在陕西宜川第二区筹备戏剧学校。 1942年2月至1943年担任延安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副校长。 1942年,解放日报发表《谈方言演剧》和四幕剧《洪流》。 1944年2月至1945年6月,任西北文艺工作团团长,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 1945年6月至1950年9月,担任延安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 1945年创作《回关东》。 1946年创作《保卫和平》《到延安去》。 1946年发表诗词《故乡 我又离别了你》。 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学文协《群众文艺》月刊编辑。 1950年到西安,毛泽东任命张季纯为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建国后1950年任中国文联委员,1950年四月11日,毛泽东主席任命张季纯为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长。 1952年10月14日彭德怀任命张季纯兼本会文化办公室主任。 1953年5月15日周恩来任命张季纯为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局长。 1953年12月9日毛主席任命张季纯为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1953年任西北文联副主席。 1955年5月31日周恩来任命张季纯为北京文化局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理事。 解放后在北京主要担任行政领导工作。 1955年10月5日当选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8年8月至1961年6月担任文化局,文联联合党组书记,是西北文化界和北京文化界创建时的主要领导人,他从1949年7月至1988年11月任中国文联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委委员,1979年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58年8月至1980年任北京市文联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副主席,1989年任北京市文联第五届顾问,也在《文艺报》《群众文艺》《北京文艺》等刊物上发表评论和诗歌,如评论《艺术、魔术及其他》《昆剧十五贯改革工作的几点经验》和诗歌《十年》《麦收记事》《南口农场》《传统戏曲检场工作析疑》《关于上党戏曲源流》等。 张季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杰出的戏剧作家,戏剧界的老前辈,在党的文艺领导岗位上勤奋工作,为党领导的文艺事业建设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戏剧方面卓有建树。 张季纯同志是老一辈戏剧家,是我国西北陕甘宁边区早期文艺界领导人之一,也是北京文艺界创建时主要领导人,生前培养过不少学生,不同时期配合形势的发展要求创作出不少反对日本侵略,揭露国民党阴谋打内战,反帝、反封建的剧本、诗,在戏剧编排及导演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我们一笔可贵的财富。 张季纯同志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在5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在领导工作岗位上两袖清风,清贫自守,一尘不染,不贪不义之财,不做非法之事,始终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牢记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坚持光明信仰,对真理追求,对祖国人民无比热爱,很少谈及自己,十分低调。 张季纯始终关心新时期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坚持不忘参加政治学习和各项组织活动,具有坚强党性,虽然在文联经历最多,资历最老,级别最高(行政九级),但他严于律己,从不居功自傲、即使是年过八旬,都按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身份乘坐公共汽车到文联参加党的活动,他的高风亮节得到文联全体职工的爱戴。 他淡泊名利,始终发扬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经常严格要求并教育子女说,我们国家还不富裕,要艰苦奋斗,勤俭持家,不要向组织伸手,即使病重期间,在生命最后一刻,他都不让组织给他特殊照顾,他的高尚品德,在北京文联职工中享有很高威望。 张季纯同志的一生是为建设和发展党的文艺事业贡献的一生,是正直坦诚的一生,是淡泊名利的一生,我们要认识张季纯,要学习他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杨洋)
文章分类:
征文选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