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老红军——不能忘却的红色记忆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2-19 15:22作者:樊丽婷 王师威来源:晋城党史网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阳城,曾经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为了国家的兴亡,从祖国的川陕苏区,历经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来到了陕北、来到了山西抗日的第一线,和阳城老区人民一道,生死与共、历经百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战功。随着解放战争在全国的推进,新中国的建立,他们又听从党的安排和新中国的召唤,留在了阳城,与当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重新谱写了一曲阳城老区建设事业的新篇章,他们在阳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红军。


mmexport1613714311979.jpg


阳城县横河镇四位老红军合影


1932 年 10 月,红四方面军响应中央的号召,从鄂豫皖苏区千里西征转战到了川陕地区,趁当时的四川军阀混战之际,创建了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从 1932 年到 1935 年,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几乎无日不战,战况之激烈、时间之绵长、战果之巨大,在中国工农红军的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时仅有 28 万人口的四方面军苏维埃所在地四川苍溪县,就有三万多优秀的儿女参加到了红军的队伍中。


1934年未,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失败,中央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时电令红四方面军挥师西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1935 年 3 月 28 日,红四方面军十万雄师从红军渡等处强渡嘉陵江,挥师西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1935 年 6 月 18 日,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8 月,两军混编共同北上,后在穿过松潘草原到达阿坝后,张国焘拒绝继续北上,再度南下,希望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一路屡遇挫折,特别是百丈关一战,激战七昼夜,四方面军八万之众折损过半。


1936 年 7 月,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共同北上,于 10 月 22 日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红四方面军历时十八个月,三过草地、两爬雪山,历尽艰辛,身经百战,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


000.jpg


回到延安的西路军全体同志


随后,红四方面军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开始西征,致力于打通前往苏联的通道。由于国民党军将渡口抢占,五个军中仅有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计 2 万多红军抢渡成功,其余一万多人留在了根据地。前进的西路军一路受到马家军的阻截,加之后无援军,疲兵屡战、弹尽粮绝,血战四个月后全军覆灭。


1937 年 2 月 27 日,中革军委命令以刘伯承为司令员、张浩为政治委员,以红四方面军余部为主体,组成援西军,对西路军进行救援,受当时条件限制,当援西军到达镇原时,西路军业已失败,援西军在镇原待命。并派出得力人员沿路搜救失散人员。


1937 年 8 月,中央取消援西军,红四方面军余部红四军 5700 人、红三十一军 5000 人及部分直属部队和红二十九军 1200 人等在陕西三原石桥镇整编为八路军 129 师,在陕西韩城芝川镇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晋东南抗日前线,投入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


八路军 129 师作为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整编后下辖第 385、386 两大主力旅、教导团和 5个直属营共 1万三千多人,陈赓任第 386旅旅长。整编后的 386 旅约 5700 人,下辖第 771 团和 772 团两个直属团,771 团由原 31 军 91 师改编而成,772 团由原 31 军 93 师改编而成,他们大都系从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参军的红军战士。


1938 年初,772 团抽调出第 2、4、11 连作为骨干,与 129 师新兵团合编为补充团。7 月底,771 团调出,编入 129 师独立旅,386 旅加入师补充团和新一团后下辖三个团,这支加入了众多太岳区子弟的部队此时实力达到近8000人。


1940 年上半年,129 师根据中央相关方针进行整军,除原有两大主力旅外,原属八路军的第 2 纵队编为新编第一旅(含唐支队)归 129 师建制。为了便于指挥,386 旅也在调出 771 团的基础上,将新一团、补充团和补充大队改编成第 16、17、18团,加上原有的的 772团,共辖四个团。


中条山战役之后,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为巩固太岳区,加强该地区的军事力量,八路军第 386 旅集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1940 年 6 月,根据北方局黎城会议决定,成立太岳军区,由八路军 386 旅兼军区领导机关,对外称太岳纵队。新成立的八路军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由陈赓兼任太岳军区司令员。


1941年8月6日,八路军129师一部与太岳区党委、军区和中共晋豫区党委组成了以聂真为政委,周希汉(1942年1月后由王新亭接任)任司令员的“南进支队”,统一指挥 129 师 386 旅的17团、18团和太岳军区决死纵队57团,分三个梯队进军阳城,重新开辟以阳城为中心的晋豫区抗日根据地,在阳城南部山区重新建立了各级政府组织和地方武装,各级党政军机关纷纷重建,重新在此燃起了抗日的烽火。1943 年初,晋豫区并入太岳区,成为太岳区领导下的第四分区。


1942年1月,部队响应中央号召,开始精兵简政,精减机关,充实基层和连队。386 旅抽调了相当一批建制排和地方武装扩编为太岳区各分区独立团,成为了地方武装。为了加强对地方武装的领导和支持各级政府的工作,太岳军区也先后派出了一批坚强的老红军干部到各级基层政府组织和机构担任职务。阳城所在的四分区基干二团四连连长陈大春、团机枪连连长武少康、阳北独立营副营长李平三、副教导员叶桂生、阳南独立营教导员王时生(1943 年 10 月在阳城烧犁铺战斗中牺牲)、副营长刘光奇、参谋戚怀培、特派员苟明先等老红军就在其中任职,太岳军区卫生所和被服厂等后勤机关也有四川籍老红军樊孝玉等在其中担任负责人。


八年抗战中,这支从长征走来的红军部队,在太岳区的广大地区纵横往来,智算神头岭,叠伏七亘村,巧战黄崖底,挥师响堂铺,越战越勇,威名赫赫。日军被陈赓所部打得恼羞成怒,在装甲车身贴上“专打 386 旅”的标语,令太岳区抗日军民人人开怀。连美军观察员卡尔逊上尉都不由称赞:“386旅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八年抗战中,386 旅将士始终战斗在太行王屋山的第一线,奠定了成为一支独立战略力量的基础。其中从川陕根据地走来一直隶属于 386 旅建制的 772 团被老区人民亲切地称为“老二团”和“红军团”。他们许多都系身经百战的老红军,772 团因此也成为我军历史上红军团队中保留最多最完整的一个团队。


阳城解放后,1945年 10月 7日,太岳区所属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 4 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386 旅改编为第 4 纵 10 旅。 原 772 团改编为第 10 旅 28 团,(后改编为解放军第四兵团 37 师 109 团),长期在阳城战斗的原 17 团作为太岳第四军分区的主力部队,编为四纵 13 旅37 团(后改编成为解放军第四兵团 13 军 38 师 112 团),第四军分区的地方武装阳城独立团(1945 年 8 月由阳城独立营和军分区基干二团合并)也编为四纵 13旅 39团(后改编成为解放军第四兵团 13军 39师 115团)。


整编后的四纵在解放战争中战绩辉煌,参加了著名的上党战役、闻(喜) 夏(县)战役、同蒲中段战役和临(汾)浮(山)战役、保卫延安、吕梁战役、汾孝战役晋南反攻战役,围攻运城等一系列战斗,是全军歼数量最多的纵队。


1947 年 7 月 27 日,第四纵队奉命与第九纵队(太行纵队)、第 38 军组成陈赓、谢富治集团,决定出击外线,强渡黄河,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使这支加入了众多太行太岳区参军子弟兵的部队人数达到了 8 万多人,他们参加了豫西根据地的创建和淮海战役的阻击战,在淮海战役残烈的阻击战斗中,28团由一千多人战损至一百多人,为消灭黄维兵团立下了不朽战功。


1949 年 2 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陈谢集团第 4 第 9 纵队和豫西军区等部队合并,在河南漯河地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横渡长江天堑,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他们一直挺进到祖国的西南边陲。这支部队中从鄂豫皖和川陕根据的走出来的红军战士,会同其中的参加战斗的阳城儿女们,又跟随解放大军,挺进了祖国的西南地区。


在陈谢集团出击外线后,太岳区党委行署号召全区党、政、民组织,积极配合陈谢集团完成“大举反攻,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努力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阳城成立了有党、政、军、民领导人参加的后方指挥部,留在后方基地的红军战士和一部分因伤转入地方工作的老红军战士,虽未能跟随解放大军前进,但仍参与在太岳区的各级机构和组织中,全面开始了承担阳城的政权建设、生产恢复、战争动员、支前供应、伤员救护等各项任务。


留在太岳解放区的地方武装,在徐向前的带领下,在解放华北后,组成第十八兵团,沿着这支红军部队当年的征战来的轨迹,会同西北野战军,征战西北,将国民党的马家军彻底剿灭干净,随后又并挺进了川陕和西南,会同陈赓兵团围歼胡宗南集团,最后和陈赓兵团会师于红四方面军的出发地,以不朽的战绩告慰了红四方面军牺牲烈士的英灵。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全国的解放,这批留在阳城后方基地的老红军战士,退伍转业后留在了阳城,分布在全县的各个乡镇村庄、各行各业,仍在为阳城的建设努力奉献着,他们将艰苦奋斗,百折不的红军本色,又带到了阳城老区的建设中,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标兵和模范,成为阳城建设的先进人物和红色传承的典型人物。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留下来的长征老红军多达一百多人,仅晋豫边区所在的阳城县横河镇,就留下来了樊孝玉、王俊青、王登高、孙贺春、邢福成、李东方、彭礼贤、魏德伦等八位四川籍老红军战士,他们在1947年陈谢集团挺进中原后,没有和他们的战友们返回家乡、返回原籍,而是选择了集体转籍落户阳城,继续为阳城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奉献着。


从长征走来的八路军386旅,从太岳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陈谢集团一直到第四兵团,身经百战,将星如云。到现在已经沿革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陆军第 13 集团军步兵第 37 师(红军师)成为全军的战略预备队之一。


后记


在我们编辑和整理阳城儿女挺进大西南的过程中,我们惊异地发现有这样一个团体,他们从南方苏区经过长征来到阳城,为了阳城老区的解放事业,他们留在了阳城,再未回到家乡,而他们的战友,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推进,又跟随陈赓兵团,打回了大西南,回到了家乡,而他们却永远地留了下来,在阳城默默奉献着,每年的清明时节,他们也会出现在全县各个纪念场所和中小学校,讲述着他们和战友们的故事,他们故乡的亲人们,在信息不通、音讯全无的情况下,一直在思念和牵挂着他们,有的甚至在家的门匾上挂上了烈属的牌子,直至几十年之后——


mmexport1613714298929.jpg


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城这一支特殊的群体,都已不在人世,他们的故事,由于没有及时抢救和挖掘,也渐渐地消失和被后人遗忘,他们许多人的名字,目前已经叫不出来了,他们的后人们,也在我们阳城生根发芽、枝开叶散,融入成为了阳城儿女中的一员。我们也只能从他们后人的片断回忆中,去尽量还原他们的故事,记载他们的历史,以此来告慰这批英烈,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记住挺进大西南的英雄阳城儿女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曾经也有这么一个群体,同样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告别亲人,远离家乡,从鄂豫皖和川陕,来到了太行王屋山区,来到了阳城,在这儿扎根下来,将他们的热血和青春甚至生命,奉献在阳城这片热土之上。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