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衙道乡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2-23 19:50作者:时东社来源:晋城党史网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衙道人民公社是心目中神圣的地方,爸爸经常去公社开会,作为衙道大队染坊伙计参加村里会议落实公社的指示和精神,后来接替小爷村会计职务,参加公社会议。


印象中的衙道公社在衙道村南头,一个坐南朝北的深深的院子里。两扇厚重的大门时常关闭着。公社西边紧挨着“五七厂”大院,“五七厂”里面有个高高的炼铁炉,我老姨夫郭王英是这里的负责人,厂里生产铁器,比如犁铧、把子、镰刀、斧头、钎掘等物件。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些物件是不是商品。西面坐西朝东一排房子是信用社办公的地方,信用社对面隔着很宽阔的地方过去是舞台。每年七月初一要在舞台唱戏赶大会。舞台北面是供销社。信用社背后是铁匠铺、民居,每逢衙道赶会时,信用社背后这条不算宽阔的大街上有卖肉丸子、年糕、芝麻糖等等物品。沿着舞台往北斜上坡南北两面分别是卫生院和拖拉机站。


八十年代初期,乡政府依靠各村集资出工在白杆岭新修数排整齐划一的平房子,乡政府再往北,不远处就是我们上学的地方衙道初中,初中前身是衙道五七高中。我们初中时期是中学最兴旺时期,共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三个班,每个班50人以上。初中老师时海龙,对学生极其严厉,每天早早起床,在教室等候同学自觉进教室,迟到的学生常常受到老师的鞭策或者批评,后来,迟到学生寥寥无几。


每天一下课近500名学生汇聚操场,班级比整齐,年级争荣誉,真是热闹至极。每年的“五四”青年节期间,篮球、乒乓球比赛记忆犹新,比赛起来队员你争我抢毫不相让,虽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但是大家对比赛荣誉相当看重。


记忆最深算是衙道赶会看大戏,舞台只留西口,也就是信用社南面房山头一个长长的胡东,看戏要买票通过把门的人验票才能进去。戏临开场前,是把门的最忙碌,人们持票蜂拥而入,生怕误了场子。记得开戏前一般要有个小的搭场戏,或者大合唱,我的《牡丹之歌》就是在这儿学会的。戏曲一般是《杨家将》《薛刚反朝》《穆桂英挂帅》《卷席筒》等等之类的。也看不懂,瞅个热闹而已。上初中了,也不误赶会时,总要告个假,在舞台前后转一圈。


每年元宵节总要举办庆元宵文艺汇演,道宝河的彩船、陈庄的秧歌、碾槽洼的圪楞棒、岭东的戏曲、衙道的马戏表演、几十个村子村村出节目,游行队伍头尾相接,锣鼓喧天,旌旗猎猎,势不可挡。


当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赋予衙道乡存在的内涵。衙道特殊地理位置似乎与河南人分不开,1980年以前,山西河南互通有无,居住在青龛、竹林沟、龙门、罗河等河下村守着丰富的山林资源,农民利用大集体上工之余做些“投机倒把”变成现金养家糊口,可以弥补暂时的生活困难,当时的河下村富庶一时。所以,衙道乡自古以来,就是山西南部打开中原大地的重要的通商要道。1984年国道207开通,河南人占据衙道地盘,在前往河南卖煤的衙道人车辆上挤油水,党委书记邱雪生,带领衙道人把河南人赶出山西地界。从此以后,河南人不敢欺负衙道人,成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此之前,历史上我们衙道乡还有一次和河南人争资源的官司,发生在土坨村沁河电站,我们组织民工聚集土坨附近建设起了拴驴泉水电站,当时官司打到国务院,这个事在衙道发展史上举足轻重。


1990年是我们国家发展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节点。因为1989年北京发生骇人听闻的反革命暴乱事件,平息反革命暴乱以后,邓小平及时发表南巡讲话,迅速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掀起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发展高潮。作为基层的一名乡镇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作为马高升书记会议资料起草人之一,在认真聆听党委书记指示以后,心潮澎湃,感到外面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人们对经济发展信心十足、底气十足、争先恐后跃跃欲试闯市场的那股精气神前所未有。


为了刺激经济大发展、大提速,当时的晋城市郊区区委出台公开选拔衙道、南河西等四个乡镇党委书记政策,在任的党委书记卯着一股劲儿,积极主动参加竞选,记得当时几位有意竞争党委书记的候选人在我们乡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研判,相继拿出了份量重、价值非常高的竞选报告。当然,在职党委书记必竞沾了天时、地利、人和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光,毫无疑问,竞选成功。


经过这么一折腾,党委书记干起工作来,责任心更大了、竞争意识更强了。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衙道乡的主打品牌是晋豫煤站和三岔河水泥厂,充分挖掘优质的铝矾土、铁矿石、小煤窑、207沿线小饭店、小修配、小煤场、小加油点、小加水点、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当年建成生产总值1亿元乡镇。为了增加乡政府经济收入,乡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到企业任职、或者干脆到村里、国道上去收费,解决经济拮据难题。


当时国家还没有免除教育附加费、皇粮国税、计划生育罚款等费用。乡政府派员进驻各村催粮要费、刮宫流产费劲不小。记得,当时各村由于种种历史遗留问题,老百姓抵抗情绪相当严重。为了完成所包青龛村、窑河村、白河村公粮任务,采取换人、换将等办法,政府一日一通报,村村搞突击。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乡镇工作人员牺牲节假日下乡,牺牲家人团聚,昼夜奋战一线,苦口婆心和村干部一道做老百姓的工作,干群同甘苦共患难,结下深厚友谊。在包村期间,村子召开征收公粮会议,被一个讲理不讲情的高个子老头搅散会场。在征收计划生育罚款时,往往找不到计生对象。在催公粮时遇到连阴雨,运粮车因为道路泥泞出不了村。为了完成下达给我的矿管费任务,借来一身治安服干脆在收费站拦车收费,勉强完成了一个月的矿管费任务。为了征收外地车辆在我乡拉矿管理费用,乡机关两位同志交通事故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不置可否,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干部为了工作任务的完成,不惜惹恼亲戚朋友结下心结,影响自己下届继续连任的例子。


虽然,落选干部一时想不开,时间长了,都能坦荡面对。记得有个朋友和我说,选举前咱的铁哥们拥护我,上任后沾不上我的光,成了当下反对派,我下台后,关系和好如初。想一想,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古人的话都是实践得出的真金啊。


现在想起来都是科技落后、物质贫困、缺乏经济支撑惹的祸端。


记得当时的工资是84元钱,包括5元的写材料营养费。半年发一次工资,有一年发了几圪塔一元一元的工资,令人哭笑不得。1995年的冬天受生活所累,不得已去了交警大队。这年,爸爸替我结算了下半年工资。领工资时乡里为了完成养老保险任务,每人扣了400元,到手现金仅仅50元工资,加上一年280元奖金,至于福利,我这个“临阵逃脱”的临时工,根本想都不要想了。现在想起来当年生活困顿之情景,不由得令人潸然落泪。


在交警队那年,正逢碗周线道路施工,所有出省车辆一起涌到207线,交通堵塞对沿线群众生活造成不便,车辆剧增影响我乡运输收入,李正根书记和分管经济工作的人大主席时二林等,亲自到交警队争取道路交通通行证,我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为乡里争取到通行证指标,降低了全乡运输收入损失。通过这件事,暂时缓减了领导对我这个临阵逃脱人员的看法。


无数事实证明:思想解放程度决定经济发展速度,这是永恒的不变的真理。


1996年是衙道历史上变化最大的一年。乡里发出“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具体实施步骤为,以207线为一体,狠抓道路交通运输和以服务道路交通为主的三产服务业。新增一批小煤场、小加水、加油点、餐饮服务业。陈庄、龙门、道宝河、衙道、岭东、东庄、蓄粮掌、闫李庄、东庄等一大批国道沿线村成为衙道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两翼分别为以三岔河水泥厂为主的建筑建材业和以铝矾土开发为主的派生产业。其中三岔河水泥厂带动时街、窑河、竹林沟等发展建筑建材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铝矾土主要以核桃园、圪节底、龙口片为主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提振发展信心,开阔视野,开拓干部思路,迅速扭转衙道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无企业,增收困难局面。几经周折联系祖籍碾槽洼村,时任山东省莱芜市市委书记时立军,乡政府组织村书记到莱芜市参观学习。这次学习还捎带办了个大事情,经莱芜市委时书记牵线,为衙道乡争取到修建卫生院的专用资金。衙道有了现代化雏形的一所乡镇卫生院。


“再穷不差教育的钱”。这一年,李正根书记组织乡村干部以及衙道在外工作人员带头捐助款项。乡政府压缩办公经费,带头过苦日子,完成衙道初中扩规工程。衙道中学师生住进两层现代化设备齐全的大楼,学生和老师学习住宿条件发生质的跨越,全乡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攀升。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世纪交替之际,合乡并镇工作势如破竹,衙道、土河、追山合并为新的山河镇。衙道乡光荣地退出历史舞台。


十年弹指一挥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衙道乡灰分湮灭。但是工作历程历历在目,奋斗经历就是终身财富,和同志们结下的衙道情节永远难忘。衙道虽然成为历史,但是衙道艰苦奋斗不甘人后的精神,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历史是最公正的。为一方百姓奋斗奉献过的人,永远不会被百姓遗忘,心血汗水浇筑的事迹,比钢铁水泥还硬。这些事迹早已化作丰碑,深深地镌刻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