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鲜为人知的苟坝会议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3-06 09:26作者:吴军雄来源:晋城党史网 说到遵义会议,大多数人可以说是耳熟能详,都知道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但是,说到苟坝会议,除了专职党史工作者外,大多数人可能就不甚清楚了。其实,苟坝会议是继遵义会议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很特殊的一次会议,是党和红军在长征中应对空前危局的又一次特别重要的会议,也是巩固扩大遵义会议成果的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 苟坝是遵义县所属的一个小村子,位于遵义县枫香镇东部,距枫香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遵义县城46公里。全村有人200余口,辖地面积1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3%,是典型的农业型村庄。但境内环境优美、山青水秀、民风纯朴。因为它太小,平时并不引人注目。但由于红军长征过程中党中央在继遵义会议之后不久,又在这里这里召开了一次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重要会议,即苟坝会议,才使得苟坝村名声大噪。 事情还要从遵义会议以后的一次军争论说起。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九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突围转移到遵义创建川黔边新苏维埃区域根据地。在遵义地区活动长达三个月,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遵义县委员会、遵义县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权)、 赤色工会、农会和工农武装游击队。中共中央在遵义县境内,几乎天天都在召开会议,决定中央红军行动方针。尤其重要的是,政治局遵义扩大会议议,毛泽东进入党中央领导核心,确立、巩固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实现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遵义会议,政治局常委分工毛泽东帮助周恩来指挥军事。1935年3月10日,毛泽东、朱德正集中精力按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决定,指挥中央红军乘遵义战役的胜利同驻仁怀坛厂的国民党追剿军周浑元纵队作战。3月10日红一军团领导人林彪、聂荣臻一个"万急"电报建议中央红军改驻打鼓新场(时属黔西县,今金沙县城)的国民党追剿军王家烈纵队(黔军)。红军总司令、前敌司令部司令员朱德认为:打鼓新场是黔北首镇,又是通往毕节的要塞,黔军比国民党中央军好打,打开打鼓新场有利于中央红军拓展川滇黔边根据地。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时称前敌总指挥)毛泽东在云南威信县境就构思好把滇军调到贵州腹地来,绕个大圈子把中央红军带出蒋介石大包围圈套小包围圈的绝境,北渡长江(金沙江)去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创建新根据地的战略计划,同时军委二局戴镜元截获敌方向遵义调动部队的电令,国民党中央军、川军、滇军正从四面八方向遵义、鸭溪、枫香、打鼓新场压来。 在此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了一次猴场会议,收回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决定权和指挥权,使得红军内部的指挥出现了紊乱,中央红军的每一个军事行动都须经中央政治局召集有20多人参加的中央会议讨论决定。张闻天接替博古职务后,几乎天天都要召集20多人参加的中央会议,讨论决定中央红军的行动方针。 苟坝会议源自3月10日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给军委建议攻打打鼓新场的“万急”电,党中央、中革军委高度重视,就此在苟坝村召开高级军事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进行研究,与会人员都同意攻打,唯有毛泽东同志不同意,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毛主席反对的理由:一是蒋介石已在3月5日下令各路追剿部队向遵义、鸭溪地域压来,红军很可能会再次陷入敌军的四面围击,如果硬要攻打打鼓新场这一堡垒,很难突出敌军新的包围合击圈;二是打鼓新场虽然只有黔军一个师六个团,战斗力也不强,可打鼓新场筑有城墙,修有碉堡,黔军完全可以坚守待援。如短时间内不能解决战斗,红军必被敌人死死咬住,待援军围歼,导致我全军覆没;三是敌人有四面八方援军,西南面的滇军一天行程可到打鼓新场,西北面国民党军周浑元纵队三个师大半天急行军即可赶到打鼓新场,侧击红军后背,东面国民党军吴奇伟纵队两个师也是大半天行程就可赶到打鼓新场,攻击红军左侧背,东北面川军三个旅和国民党军上官云相部两天行程就可赶到打鼓新场,投入“聚歼”红军的战斗。如此分析,有理有据,可大家都听不进去,打的思想占了据绝对上风。大家一致要打,毛泽东同志再三陈述不能打,会议出现了打与不打的激烈交锋与僵持局面,张闻天鉴于以前的负责人专断不好,也因为不懂军事,看大家争论激烈,便来了个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表决,结果20多个与会人员一致同意攻打打鼓新场,毛主席为此据理力争,对主持会议的张闻天说道,“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了”。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话不仅没有起到阻止作用,反而会议又表决撤掉了他刚当了7天的前敌政治委员职务。被被免职后,毛泽东同志仍忧虑着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他半夜提着马灯到周恩来住处,首先说服党中央最高军事领导人周恩来,然后同周恩来一起说服朱德,继而在次日的会议上说服参加会议的20余人,从而使中央会议重新作出决定,放弃进攻打鼓新场计划,避免了党和红军遭到全军覆没的危险。通过这件事情,毛主席对苟坝会议暴露出的“二十多人参加的中央会议决定军事行动”的弊端,提出了纠正方法,即成立能够当机立断的军事领导组织,适应瞬息万变战争形势,于是3月12日的会议上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三人团(即新的三人军事小组),全权负责指挥军事,完成了遵义会议调整党中央军事领导的重大任务,赋予了毛泽东同志实际军事指挥权 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闭幕式,是遵义会议的收官之作。如果说遵义会议是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历史起点,苟坝会议则是毛泽东指挥全军的开端。如果说黎平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序幕,则苟坝会议就是遵义会议的闭幕式,是遵义会议的收官之作。苟坝会议还是实现红军“四渡赤水”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 。遵义会议、特别是苟坝会议后,在毛泽东用兵如神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与40万国民党“追剿”军进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将尾追之敌全部甩在金沙江以南,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避免了中央红军被消灭的危险。如果没有苟坝会议的历史选择,就不会有三渡四渡的神来之、笔。如果几十个人为一个问题天天开会争论,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就很难预料。所以说,苟坝会议和遵义会议在党史军史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 (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征文选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