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大作大手笔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3-14 09:20作者:郑天佑来源:晋城党史网

------毛泽东《七律二首   送瘟神》赏析


《七律二首   送瘟神》是毛泽东为江西省余江县人民战胜血吸虫疫情写下的热情赞歌,也是对新中国、新时代、新社会、新制度、新胜利、新人物的倾情颂歌。作者成竹在胸,妙笔生花,表现了至深至切的人民情怀,不愧是大家大作大手笔。


晋城党史网喜迎建党100周年征文.jpg


优美序言,成诗前的厚重铺垫


中国共产党成立37周年前夕的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特写《第一面红旗》,介绍了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毛泽东读过特写后,在极度喜悦和激动之中写下了两首七言律诗。血吸虫病在旧中国为害已久,世代以来人民群众深受其害却又无能为力。古代传说中主管瘟疫的神祇是瘟神,也叫疫鬼。毛泽东在诗中则把瘟神作为血吸虫的象征;妙笔生花,挥洒自如,运用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对比等等笔法;轻蔑诙谐“送别”助纣为虐的瘟神。诗歌热情讴歌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新时代,赞美成立即将满达10周年的新中国,赞颂欣欣向荣的新社会,赞扬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歌唱新中国首次战疫取得的新胜利,颂扬意气风发的新人物。既展现出血吸虫任意横行,人民水深火热的悲惨画面,也展现出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诗情画意,向建党37周年献上了一份热情厚重的诗歌厚礼。


作者在诗前写有一段简洁优美的序言: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读过《第一面红旗》至为高兴,以致“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经过一夜精妙构思和遣词造句,次日“微风拂煦、旭日临窗”时刻,当即“遥望南天,欣然命笔”。从毛泽东写下的手迹看,几乎是思如泉涌,一气呵成,于是才有今天不朽的传世之作《七律二首   送瘟神》。时年65岁的毛泽东对新中国抗击疫情的第一面红旗---余江县战胜血吸虫疫情感到如此激动,以致情难自已,特地以诗言志,在他一生中并不多见,也绝非偶然。


血吸虫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以钉螺为传染媒介,幼虫侵入人畜体内后变为成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畜肝脏和肠内,引起血吸虫病。人畜感染疫情后主要症状是发热、腹泻、腹水、肝脾肿大等等,有的地方叫做罗汉病。病象初起时首先下痢,继而食欲减退,病变剧烈时腹胀如鼓,随之精神萎弱,四体消瘦,生不如死;逐渐消弱以致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成为残废。自古以来始终没有对症疗法,人畜一旦感染非死即残,在痛苦之中日渐死亡。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血吸虫病曾经广泛流行在南方12个省市,成千上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和渔民受到感染,上亿人口受到严重威胁。疫情猖獗的地方,不计其数的村庄完全毁灭,数以万计的良田变成荒野。据《第一面红旗》中记载:余江县蓝田坂方圆50里内,过去由于血吸虫病为害,在近50年内有3000多死于患血吸虫病,20多个村庄完全毁灭,1.4万多亩田地变成荒野。血吸虫病的严重威胁在解放初期依然如故,成为旧中国遗留下的沉重历史包袱之一,严重影响着南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始终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止防疫工作,南方各省的党委、政府刚刚解放就把这一问题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从1956年春天以后开展了大规模防控血吸虫疫情的斗争。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反复斗争,消灭血吸虫病》指出:消灭血吸虫病是一场关系到改变千百万群众生活生产习惯的艰巨任务,在当前形势下消灭血吸虫病有着更加迫切的重要意义。我们至今还可以从这些不容置疑的措辞中体会到消灭血吸虫病是一件特别重要、非常紧迫的大事。江西省余江县人民在党的英明领导和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捷足先登,首先根除了血吸虫,为血吸虫病区做出了榜样,在疫区竖起了第一面红旗。该县人民群众在防控疫情过程中发扬共产主义创新精神,敢想敢说敢干,打破了血吸虫不能根除和不能在短时期内消灭的迷信,创造了全世界防控重大疫情的记录,在政治上、经济上、科技上和医疗卫生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战胜血吸虫疫情是新中国取得的第一项史无前例的抗疫成果。毛泽东历来关心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看到余江县消灭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重大疫情,恢复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看到余江县人民群众创造的宝贵经验大大推进了全国防控血吸虫病的进程,改变了广大群众的精神面貌,其喜不自胜程度无可形容。极大的喜悦和兴奋发之于内,自然要寻找适当形式表之于外。于是人民领袖毛泽东“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据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当时毛主席一夜不曾休息,边踱步边念念有词;次日“微风拂煦,旭日临窗”之际,“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毛主席曾说调查研究好比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作者在酝酿之中用足了功夫,诗前优美序言为全诗作了厚重铺垫,《七律二首   送瘟神》犹如瓜熟蒂落,呼之欲出。


悲欢对比,悲壮的抗疫赞歌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毛泽东在上阕开篇就在读者面前描绘出一副旧社会鬼蜮横行、疾病流行、阴森恐怖的悲惨画面。悠悠绿水和巍巍青山本来应该是金山银山,是劳动人民生产劳作和休闲游览的好去处、好地方,但是由于血吸虫长久横行,绿水青山再多也徒然无用!即使神医华佗再世对小小的血吸虫也无可奈何!千万个村庄衰草连天,千万间房屋倒塌破落,千万个院落门可罗雀;千万年疫情任意横行,千万个生命孱弱多病,千万户人家流离失所,千万亩农田野兽出没,千万个家庭无人为继;唯有血吸虫悠然自得,肆意横行,大肆摧残人畜生命。“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一语道尽有史以来疾病任意横行、人民水深火热的悲惨命运。面对时过境迁,旧貌换作新颜的江南大地和开始新生活的中国人民,作者感慨:大地一日不停地运动,历史一刻不停地前进,整个中国翻开了新的画卷。人民群众敢于创新,善于创造,敢想敢说敢干,不可一世的血吸虫被余江县人民消灭了!在神游高天阔地过程中,若是遇到多情的牛郎问起瘟神的归宿,我会兴奋不已地告诉他,那耀武扬威的瘟神和人间一切悲惨苦难全都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去永远不复返了!

   

毛泽东是农家子弟,对农业、农村、农民一往深情。他一贯认为:农业是中国世代以来定国安邦的支柱产业;农村是中国革命须臾不可忽视的大本营,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天然同盟军,不懂得农民就不懂中国革命,更没有资格领导中国革命。中国革命正是走出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逐渐富裕的新生活。旧中国三座大山重重压迫,农业衰败,农村萧条,农民破产,血吸虫肆意横行;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群众遭受了多少非人的折磨!如今助纣为虐的血吸虫作威作福,致使人畜大量死亡的悲苦,在余江县已经成为永不复返的历史。在“其一”的最后两句,作者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急于把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的大好消息告诉世人并且广为传播开去,于是向读者微微透漏一个欣喜的信息:“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世波”,好比满天乌云之中泛出一丝亮色,既结住了上阙,又领起了下阙,预示上下阙必然形成鲜明对比。“其一”既写出了时代的悲歌和人民的悲惨,又为“其二”歌颂新时代、新生活、新胜利、新人物蓄足了势能。

   

时光荏苒,岁月更替,人民必将拥有新的生活。下阙伊始毛泽东满心欢喜地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展现在毛泽东笔下的的是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象和生机蓬勃的画面。请看:冰雪消退,暖意融融,春风浩荡,杨柳依依。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领导六亿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出多少人间奇迹,描绘了多少崭新画卷!人民群众完全有能力成就尧舜那样惊天动地的伟业,成为尧舜那样千古流芳的人物!座座青山,巍峨壮丽,随着人民的需要化崎岖险阻为康庄大道,甘做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桥梁。在高高的山岗上,农民兄弟挥动着银光闪闪的锄头,开垦荒地,植树造林,修筑梯田,栽种五谷;在滚滚的江河旁,广大工农群众摇动铁一般的臂膀,开发滩涂,或修渠引水浇灌农田,或修建开发矿藏修建工厂,人民群众不负韶华行,谈笑凯歌还;锋芒所向,地动山摇!绿水还是原来的绿水,青山也还是原来的青山,绿水青山不再徒然无用,而是物尽其用,还是社会主义好啊!作者异常诙谐地揶揄道:试问可恶的瘟神,你将何去何从?待我焚化纸船,点起明烛,照亮天空,送你这恶贯满盈的罪魁祸首归天去吧!毛泽东在这里埋葬的不仅仅是血吸虫病这种瘟疫,而且是瘟疫的“总管”---瘟神,诗歌容量陡然扩大,主题思想自然升华。在作者的笔下,一反上阙对人间悲苦的诉说,描绘出春光明媚的画面,化腐朽为神奇,化枉然无用为物尽其用。整首诗歌前后对比,悲欢对应,苦乐对照;形象鲜明,表述生动;主线明晰,主题突出。毛泽东的喜悦和激动、快乐和兴奋,至此抒发得淋漓尽致。但是透过字里行间又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各族人民还将遇到种种困难,也必将创造更多的奇迹!全诗通过余江县人民消灭血吸虫的真实事件和新旧社会人民生活截然的鲜明对比,揭示出社会主义是一种美好的社会形态。从而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战胜沉珂,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毛泽东生平阅历多,胸中有丘壑,用古体诗歌表现喜悦心情的笔法炉火纯青,无愧于诗词大家,《七律二首》不愧是划时代大作。


大家手笔,不朽的传世之作


《送瘟神》留给读者毛泽东深切的人民情怀和高超的大家手笔,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一种完美的享受。以下从赏析方角度略谈感受。


五彩斑斓的色彩美。绿水,青山,红雨,这是明写色彩,春风、杨柳、银锄、铁臂;这是暗写色彩。尽管沉珂横行下的“绿水山青山枉自多”,但是送别“瘟神”以后的绿水青山配以“二月春风似剪刀”温柔,杨柳刚刚抽芽时的翠绿,“天连五岭银锄落”的银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铁红,“纸船明烛照天烧”的素船明烛和熊熊烈火,简直就是一幅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的大好河山美景图,又何曾不是全国人民向往已久的幸福生活远景图!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送别“前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疫情之苦,丢掉“东亚病夫”的奇耻大辱,必将迎来向往已久的美好生活。毛泽东从明写暗表,直接间接多方面描绘出新中国人和自然界和睦相处的中华民族远景图,鼓舞着六亿人神州开创更美好的生活,进而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中国人民能够战胜血吸虫疫情,战胜非典疫情,也一定能够战胜新冠疫情。这既是共产党人坚守的火热初心,也是人民小康生活的初步蓝图。


珠联璧合的对偶美。上阙“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相对偶,“瘟神”作恶多端的画面加上历代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从更广阔的层面和更久远的时空上,反映出血吸虫给疫区人民带来的天灾人祸,使得千万劳苦大众苦不堪言。“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相对偶,从高天阔地两方面说明时代在不断更新,历史在不停前进,随着时序更替,血吸虫由为所欲为走向彻底灭亡是历史必然,中国人民过上心仪已久的幸福生活更是必然。下阕“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相对偶,杨柳依依的明媚春光之中,六亿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相对偶,“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相对偶,用拟人手法和夸张笔法极写绿水青山驯服温顺,物尽其用,用以表现人民群众巨大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浮想联翩的浪漫美。毛泽东广读古代诗书,既能推陈出新为己所用,又能赋予新意改革创造。“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世波”,在送别瘟神的欢喜之际,毛泽东发挥高超的想象能力,追求婚姻自由和人间美好生活的牛郎织女故事也走向了诗人笔端:神游天地若遇到多情的牛郎问询瘟神的归宿,我会信心满满的告诉他,昔日作威作福的瘟神和人民群众的一切悲苦一样,随着时间的流水一去永远不复返了!“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毛泽东在歌颂人民群众巨大创造力的同时,没有忘记创作风格中固有的幽默诙谐:请问瘟君先生今日荣赴何方?待我焚化纸船,点起明烛,照亮天空,送你归天去吧!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至此瘟神“驾鹤西游,魂飞魄散”,无法再度为非作歹,祸国殃民;《送瘟神》也就掩卷搁笔,留予后人。


着眼人类生存的大课题,关注神州变迁的大视野,立足民族复兴的大担当,毛泽东贬褒分明,娓娓道来,恰到好处,不愧驾驭文字的大手笔。诗中还有朗朗上口的音韵美,四字短语的建筑美,信手拈来的数词美,不再赘述。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