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近代史的必然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3-21 09:55作者:苏金松来源:晋城党史网 前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纪念年。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开天劈地的大事件。中国自从有了共产党,苦难中的人民看到了光明,有了解放的希望和前进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经历了从1921年至1949年,包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领导和全党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使中国站在世界前列,昂首屹立强大起来。 如今,中国共产党拥有9000万党员。我们为中国共产党的壮大,为中华民族的强盛感到自豪和骄傲! 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走过100年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 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我们在回望中国共产党创建那段历史的时候,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诞生? 下边,我想系统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既有学术价值,更有现实意义。要认清这个问题,单从建党过程本身来讲,还不太容易看得明白。必须拓宽视野,把中共的创建摆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分析,必然性的问题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和突然的现象,而是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 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土壤 1、衰败黑暗的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社会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阶段。包括晚清、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政治。 中国原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强大帝国,一直到清朝初期社会生产力仍处于世界的前列。由于清王朝统治者目光短浅,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采取闭关自守政策,社会逐步衰落下来。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不是自己能改变的,而是资本殖民主义的铁舰洋炮轰开的。 从1840年(清朝道光年间)至1900年(光绪年间)的60年里,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包括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在内的多次大规模战争。结果是清政府软弱无能,被迫与列强国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100多个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对列强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丧失主权。中华民族经受了西方列强侵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外患内忧民族危机的境遇,中国人民是不会甘愿长期忍受外敌侵略、亡国灭种的。中国的爱国志士仁人和各阶层民众先后发起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斗争。 2、农民运动 太平天国、义和团等。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空前、影响巨大的农民运动,从1851年洪秀全发动的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前后坚持了14年之久。太平军势力一度扩展到18个省份,打下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并在南京建立起太平天国政权,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清朝的统治。但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加之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最终失败了。义和团运动发生在山东、河北、北京,是一场由农民组成的民间力量,反抗外国列强侵略的反帝运动,被清政府利用,后来由清政府和列强联合,将之绞杀了。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失败说明了农民的阶级局限性,农民有强烈的革命要求,但它终究是封建私有制下的小生产者,不可能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只是打倒皇帝坐皇帝,也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一旦取得政权也会走向封建化、堕落化,担当不起领导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 3、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清朝统治阶层中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改良派发起的“求富、自强”活动。他们竭力维护清朝的统治,主张兴办近代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型学堂等,来挽救清政府的危机。虽然经过30多年的努力,建立起一些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而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取得了光绪皇帝的同意。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皇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外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变法对民族思想解放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以上改良派的特点是不触动封建统治的秩序和制度,希图依靠开明君主推动社会进步。近代中国改良运动的失败告诉我们,在中外统治势力十分强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道路是走不通的。 4、资产阶级革命斗争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自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实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经过多次武装起义,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一个月内,当时全国24个省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加入革命阵营。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结束了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胜利,也是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作出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令人惋惜的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没有得到巩固,被袁世凯所篡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双方力量悬殊,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长期在海外活动,国内的基础较为薄弱。而当时的实力派袁世凯控制着军队和经济资源,使革命派没有还手之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大耍两面派手腕,对革命派表示“拥护共和”,对清皇室则逼其退位交权。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乘势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中国由此进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是袁任清政府北洋大臣,在天津小站练新式陆军培养的许多亲信,民国后在全国各省掌握军政大权的班底)把持政权之后,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依赖封建势力,种种倒行逆施尤其是复辟帝制,引起了革命派和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 孙中山团结一大批爱国志士展开了顽强不懈的斗争,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但都遭受失败,未能挽回国势衰败的命运。北洋势力统治期间,军阀混战连绵不断,民不聊生,社会黑暗,中国社会存在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不仅没有解决,某些方面还更为激化,如何挽救民族的危亡、人民的痛苦,成了人们最迫切的期待。 在此期间,还出现了政党政治的闹剧。随着封建帝制的崩溃,受西方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政坛也兴起了一股议会竞选、政党组阁的热潮。各派政治势力为了在国会选举中获得席位,争取在权力分配时得到更多利益,纷纷组建各自的政党,使中国一度呈现出政党林立的局面。 中国国民党当时是第一大党。它成立于1894年,由孙中山创立,其前身是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1912年,同盟会联合4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也屡遭失败。中国陷入无政府状态、军阀割据混战连年不断,人民生活更加痛苦不堪。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各个阶级和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结果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迅即成了过眼云烟;种种救国方案也各显身手,但都化为泡影,没有找到救世良方。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在沉闷、彷徨中寻找新的社会力量和前进道路。几经失败之后,人们把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到新兴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背景。中国近代衰败黑暗社会给中国共产党诞生铺就了土壤,是历史必然性的依据所在。 二、、先进爱国志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种子 1、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 在1860年至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洋务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全国成立起大大小小的机器厂、军械、枪炮厂,工厂、海运、船政工人增多。他们受压迫最重,有些沦为无产者。他们来自农民和小生产者,最为集中,对社会有充分了解,有过反抗,有过斗争,意志坚强,接受教育敏感。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是随着外资企业、官办资本和民族工业的建立而逐步成长发展起来的。到五四运动时,产业工人达到200万左右,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重要的是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外强压榨、封建势力和资本家三重压迫剥削,有很强的革命性与斗争精神。 中国工人阶级反抗剥削压迫的罢工运动起始较早,而且连续不断、日趋增强。据统计,从1870年至1911年的41年间,发生罢工106起,平均每年2.6起;而从1912年至1920年的9年间,发生罢工226起,平均每年25起以上,比前一个时期增加9倍多。值得注意的是,工人运动已经开始由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1916年10月天津老西开的罢工、1919年6月上海反帝爱国同盟大罢工,都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反映出中国工人阶级已从自在阶级走向自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觉悟不断增强的中国工人阶级,必然要寻求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代表,迫切期待着致力于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解放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那时中国无产阶级虽弱,却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种子。 这一时期,在新式学校中,西方文化、科学传播,影响了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使知识分子队伍和早期地方组织形成,青年学者和学生放眼认识了世界,成为埋葬旧中国的掘墓者。 2、新文化运动(1915年至1920年) 陈独秀,安徽怀宁人(1880——1942年)留学日本,北京大学教授,民主主义激进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统帅。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他“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后刊改为《新青年》。1917年,陈到北京大学,编辑部迁到北京。陈认为中国人没有觉悟,需要从思想上启蒙,从封建主义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 李大钊(1889——1928年)河北乐亭人,留学日本,北大教授、图书馆主任。他积极支持新文化运动。他任北京《晨报》编辑,发表“青春”一文,号召青年不要留恋垂死的社会,反对封建专制。《新青年》是当时弘扬新思潮的主阵地,1919年5月,李大钊把六卷五号编辑为“马克思研究”专刊,尤其是他亲自撰写《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长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观点,成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标志。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早年在日本学医。他认为文学能改变国民精神,改事文学,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和北大任教。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统治和道德进行深刻批判,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 此外,那时中国的各种进步刊物不下数百种,如毛泽东在湖南办的《湘江评论》等等,这就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反对旧礼教、提倡白话文、文化平民化等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打击了封建专制,动摇传统礼教,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为马列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发生创造了条件。 3、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击沙皇冬宫,揭开了苏联伟大十月革命的序幕。列宁成立了由工人阶级组织的布尔什维克党(即苏联共产党)掌握的苏维埃红色政权。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十分巨大。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向俄国学习,走革命的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月革命告诉了贫穷落后的中国人,无产阶级革命是可以取得成功的,无产阶级也可以当家做主。 十月革命的胜利,帮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提高了对工农群众伟大力量和组织群众进行直接斗争的认识,从而推动了知识分子同现实政治斗争结合、同工农群众结合的进程。 4、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在巴黎和会中,北洋政府采取妥协政策,外交失败,这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 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巴黎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召开紧急会议,决定1919年5月3日在北大大礼堂举行学生临时大会。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5月4日下午,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要求北京政府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北洋军阀政府军警出面控制事态,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烧掉赵家楼的学生游行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积极支持,抗议逮捕学生。 7日,湖南长沙各学校学生举行“五七”国耻纪念游行。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5月中旬,北京学生联合会派邓中夏到湖南联络,向毛泽东、何叔衡等介绍北京学生运动情况,并商讨恢复和改组湖南学生联合会问题。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五四运动的意义: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中国人民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5、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早在1847年,德国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英国伦敦,与德国流亡在英国的工人组织的正义者同盟结合,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他两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了宣言,即震动世界的《共产党宣言》。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世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1870年,法国在同普鲁士的战争中遭到惨败,巴黎人民奋起抗击政府,占领了城内的战略要地,临时政府总理梯也尔狼狈逃出。不久,巴黎公社成立,它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从此,马克斯主义理论扬全球。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而这一结合不是自然而然完成的,是通过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革命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实现的。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先进知识分子成长为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其中不仅有陈独秀、李大钊这样的领袖人物,也有毛泽东、李达、邓中夏、张太雷、周恩来、蔡和森、彭湃等杰出代表。他们热情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又深入到工农群众联络发动,正是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逐步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6、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1920年,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先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地方组织。有了一大批建党骨干,又有建党组织活动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 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推选包惠僧为书记。 1920年秋,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为负责人。 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春,陈独秀等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 1921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在法国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学生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为负责人。 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它们的性质相同,都是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一个全国集中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横空出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 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 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大会的有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州代表陈公博、包惠僧,旅日代表周佛海。陈独秀在广州因事未来,由包惠僧代替,李大钊未来。代表全国50多位党员。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当时陈独秀的威望最大,被选为中央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 综上所述,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开展革命斗争迫切需要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到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正是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同时具备,才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艰巨使命,历史地落在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然。这是总结近代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时至今日,我们重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是为唤起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一切爱国之士牢记历史,不忘初心。任何时候都要记住我们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要到哪里去,干什么去?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革命前辈和先烈,从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反帝反封建,建立人民政权,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管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一直没有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而道远。这是历史必然性的延续,是理想信念的体现。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的崇高追求和奋斗精神,面向未来,不畏艰难,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经受各种艰难考验,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 (责任编辑:韩玉芳) |